依科学小课题研究加强思维可视化实施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mzg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可视化即让学生运用形象、符号、动作等多种手段、界面直观、深入浅出地表现自己思维的过程。
  一、依托科学小课题研究。加强实施思维可视化形式的研究。
  1、引导学生把思维画出来。
  像“纸桥承重”、“超级搭建”等动手操作性小课题研究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可以说,每个学生拿到材料都能动手操作一番,但是我们没有盲目的让学生去做简单的操作。而是引导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先将自己的设计方案用画设计图的形式展现出来,然后小组交流讨论,通过交流,我们发现学生认识到设计图中的不足,如,在纸桥搭建中如何增强纸桥结构的稳定性、如何增强纸桥桥墩的承重力等,然后让学生再一次修改自己的设计图,最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图操作,学生在整个活动中,不仅节约了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活动的质量。
  像“农村露天垃圾如何处理”、“校园绿色花木调查与研究”等调查研究型的小课题研究,由于不同小组研究的内容不同,为了能让小组之间清晰的分享劳动成果,在小课题研究的汇报交流阶段,我们引导学生将本小组研究的结果用画概念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加以交流,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交流的容量,更重要的是突出了交流思路的清晰度。
  2、引导学生把思维做出来。
  
  像“我设计的新型垃圾筒”、“我的奇思妙想”等发明创造型的小课题研究,我们通常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做出来。在发明创造型小课题研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要鼓励学生多想、敢想、会想,为了提高活动效率,我们首先采用图表记录的形式引导学生将“加一加”、“剪一剪”、“扩一扩”的方案及时记录下来,或者,发出一个主题,然后让大家围绕主题尽可能多的想方案,并用画、写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将头脑中的一些“金点子”及时捕捉到,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用模型的形式做出来,如在“我设计的新型垃圾筒”活动中。学生做出来许多令人佩服的作品,有防二次掏垃圾的环保垃圾筒、干湿垃圾筒、便携式垃圾袋等,为了展现学生的作品,我们还举办了“我设计的新型垃圾筒”交流会,学生在交流会中听——说—议,吸取别人好的做法,同时还对自己作品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了多次修改。
  3、引导学生把思维写出来、说出来。
  像“种子萌发条件的研究”、“铁钉在什么条件容易生锈”等科学实验型小课题研究活动,这类小课题研究活动侧重引导学生开展实验研究,学生对实验过程非常感兴趣,而往往忽视科学、合理实验方案的设计,为了判断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否正确,是否合理,是否科学,我们尝试让学生将自己的实验方案写出来、说出来,然后对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追问,和学生展开充分的对话,深度了解学生思维的过程中的问题。如“种子萌发条件的研究”属于一个对比实验,学生在实验方案中多数考虑不周全,尤其是实验控制条件的不变,通过让学生写方案、说方案、提问题,不断进行思维碰撞,使实验方案的设计逐步科学、合理。
  二、依托科学小课题研究,加强思维可视化功能的研究。
  1、思维可视化的诊断功能。
  思维可视化诊断功能是指一种通过可以觉察的视觉方式将思维进行外化呈现,并加以了解判断。教师在科学课堂中、在小课题研究中,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学生思维外显,一方面能让我们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认知状态,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状态合理的改变教学思路及活动思路,通过我们的实践、调查,发现这样的教学更有利提高课堂效率,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了解自己最初的想法,当然这些想法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并对自己的想法加以改进、完善。
  2、思维可视化的促进功能。
  思维可视化的促进功能在“金点子创意”等头脑风暴小课题研究活动中体现的明显。头脑风暴它是由10个左右的成员组成,大家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目标指向同一个物体,自由交换想法或点子,并以此激发与会者创意及灵感,以产生更多创意的方法。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会进发许多创意、灵感,这些创意、灵感由自己、或专门的记录员记录下来,并且不做任何评判,然后在讨论的过程中以及讨论完毕后,所有的记录内容向参与者公开共享,最后大家对各种观点进行评价,提出不适合或者重复的内容,将相似的观点聚集在一起,然后进行再一次的讨论,直到得出满意的结果。在整个过程中,思维可视化能快速让学生将自己的创意及时的表达出来,同时也能将大家瞬息交流的思维火花捕获下来,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资料。
  3、思维可视化的整合功能。
  “小课题研究”是指学生围绕同一个研究问题,从自身生活和自己的喜好出发,通过自由组队的合作形式,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选择不同的小型
  课题进行研究,主动地探究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将信息及时收集、记录,在研究结束后,通过小组间、大组间作品的展示,学生不仅学到本小组主题的相关内容和概念,也了解了同一主题不同角度的相关内容,使学生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相同主题内容的学习,获得全面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科学素养,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切体会水与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
  三、依据科学小课题研究。加强思维可视化评价的研究。
  我们在小课题研究评价过程中,不仅重视了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也重点突出了学生科学思维外显的评价。
  总之,学生思维可视化是能够实现探究有效性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让学生注重科学小课题研究中的科学设计、记录、动作等行为,使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模仿再现、封闭读书”而变为“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浪潮的涌现,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出现一大批靠祖辈或其他人员照顾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针对这个教育难题,我认为必须给这些孩子以特别关爱。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对策;特别关爱;    由于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形势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无奈地选择外出务工,相当一部分家庭夫妻双方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
语言大师吕叔湘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一个“活”字,把课堂上教师创设的恰如其分的情境说“活”了,把学生为之全身心投入的状态说“活”了,课堂就应当是这样。“活”的课堂需要教师去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在小学体育课上,用恰当的方法,创设一些适合孩子,也适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孩子们得到的将会是极大的发展。    故事法    上小学的孩子鲜有不喜欢听故事的,一
一对蚂蚁兄弟和小伙伴们约好要一起去野餐(cān)。  蚂蚁兄弟开心地走啊走,来到一条小河边,弟弟对哥哥说:“哥哥,这条河这么宽,我们怎样才能过去呀?”哥哥说:“别着急,我们先思考一下。”蚂蚁兄弟坐在草地上思考了很久很久,还是没有想出办法来。突然,蚂蚁哥哥眼前一亮。小河边有一棵大树,茂盛的枝叶让蚂蚁哥哥有了办法。他连忙对弟弟说:“你看到这棵树了吗?”“看到了呀!不过这棵树有什么用啊?”哥哥说:“你可
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应以发展幼儿为本,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差异性、动态性、多元性、成长性等特征,采用发展性的评价方式,评价多元化,注重过程评价,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接受评价的差异、独特性,尊重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一)凸显“闪光点”  在美术活动中,每个幼儿对色彩、线条的感受和喜好不一,对同样的一个主题、一幅作品,幼儿会有不同的感受与表达方式。笔者认为,没有一张画是
新颁部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作了明确的诠释,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给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复归带来了福音。  人文是什么?《辞海》、《现代汉语词典》都解释为"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其涵盖面可谓大矣。语文教育当然属于人文教育。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现代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体现人文情怀,以人生目的、理想、意义为核心,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各方面,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
以前,我家一家六口人都挤在一个房间里面吃、住。这是一间破旧的房子,四面都是土砖做的,上面盖的是小片黑瓦(wǎ)。多年风霜(shuāng)雪雨的侵蚀(qīn shí),加上猫和老鼠在上面跑跳,瓦片十分破旧,下雨天,屋顶漏(lòu)水的情况比比皆是。每到下雨天,我和妹妹拿着脸盆和铁桶接水,妹妹感觉好玩,而爸爸妈妈则心烦意乱。有一次,雨下得比较大,我和妹妹接漏水。水滴掉下来发出清脆的声音,妹妹和(hè)
摘要:幼儿自出生就应逐渐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人,他们的成长也伴随着社会经验的积累。本文通过设计组织科学活动,让幼儿从实际情况激发兴趣和愿望,激励幼儿养成对科学的正确认识,树立立志成才的思想。  关键字:科学;活动;变化    一、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从出生到小、中直至大班,他们知道自己在不断变化,将来还要升小、中、大学……。教师将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从自身的不断变化入手,逐步过渡到感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讲的机会、做的过程都还给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的进行探究性学习,真正实现了教学的开放性、探究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中,我设计了四次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探究活动之一:初
蝙蝠是蝙蝠目哺乳动物。蝙蝠外貌与老鼠相似,有些可怕。有些蝙蝠算上翅膀和前腿,身长能达到1.5米。蝙蝠有雨伞一样的翅膀,喜欢几十只、几百只地居住在一起。蝙蝠倒挂在洞穴或地下室的顶部生活,喜欢黑暗。它们白天倒挂在洞顶睡觉,夜里出洞寻找食物。蝙蝠在夜里是怎么活动的呢?  原来,蝙蝠口鼻中可以发出强烈的超声波,耳中有定位系统,接受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后可以准确定位。可以说,超声波就是蝙蝠的眼睛。  蝙蝠夜里寻
暑假的一天,天很热,小童从书架上取出两本书和一本《小学生字典》,对妹妹小欣说:“门口的大树下空气新鲜,还很凉快,我们去那儿看书吧!”  兄妹俩(liǎ)来到大树下,坐在草地上认真地看起书来。不一会儿,爷爷从菜园里摘菜回来了。他走到小童、小欣身边,说:“你们在看书呀?怎么还拿来一本字典?”  小童说:“我和妹妹看书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呀!”  爷爷点点头:“对,这个办法好。小童、小欣,爷爷要考考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