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恐惧积极诱导

来源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uns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讨论情景:
  科学活动中学习温度和温度计,旺旺一直在吐口水。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把水银吃下去了。”下午美术课,他又开始吐口水了,一边吐一边说:“我把油画棒吃进去了。”旺旺这种行为似乎表现出了恐惧、缺乏安全感,如果过分干预又怕伤了孩子自尊,我该如何引导?(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正则幼儿园 陈 琛)
  专家视点:
  消除恐惧 积极诱导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吴 玲
  一、原因探析
  1.恐惧、缺乏安全感使然。旺旺吐口水的行为有可能是教师、家长过分强化的结果。若老师、家长在孩子每次绘画、游戏时都特别强调:不能把笔含在嘴里、不能把玩具放嘴里咬,吃了会有毒,会生病的……如此反复的提醒会让孩子产生紧张感。而当孩子一不小心把东西吃进嘴里时,他会很恐惧,不由自主地吐起口水来。
  2.习惯性动作。敏感型的孩子会很在意成人的评价,某一次孩子吃了这些东西后,成人会提醒他:赶紧吐出来。于是便出现吐口水行为。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习惯,即便是没有吃任何东西也会有此行为。
  3.模仿。一些孩子注意到成人或其他孩子的吐口水动作,感觉有意思、很好玩,于是便模仿起来,一发而不可收拾。
  二、改变策略
  1.消除幼儿恐惧感。平时教师遇此情景时不要过于紧张,当孩子吃了这些东西时,不要吓唬孩子,也不要因此斥责幼儿。教师的紧张与斥责会让孩子自然地紧张起来。
  2.纠正习惯性动作。对于有此行为的孩子教师可以多加关注,教师可陪伴在他身边,通过语言等引导他的活动,使其将精力放在当下的活动中。面对已有此习惯的幼儿,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纠正不良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锲而不舍的努力,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慢慢地去改变。在纠正过程中,孩子有时会出现反复行为,这是正常的,教师千万不要因此而怀疑自己的努力,要相信自己,相信孩子,努力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对已有改变的孩子,教师的肯定与表扬是最好的奖赏。
  3.说明道理。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专门的一次活动,如“有用的口水”,向幼儿说明口腔中口水(学名“唾液”)的作用,让幼儿知道口水对人的好处:口水中含有许多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物质,这些物质具有清洁和保护口腔、消化食物、杀菌、抗菌、保护胃粘膜等作用。同时,告知幼儿吐口水的坏处:会破坏口腔的环境;带有病菌的人体,口水也可传播疾病;会污染环境等。吐口水对自己的身体、对他人的身体都不利。懂得这些道理后,幼儿自然就不会去模仿了。
  4.家园配合。有此行为的孩子往往在家也会如此。教师可提醒家长平时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若有此行为,教师要指导家长必要的注意事项,与在幼儿园一样,不要过于紧张,不要斥责孩子,更不能打骂孩子;讲清道理,并注意在活动中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若孩子是模仿而来,则需要家长反省自身有无此习惯,同时采取适当方法消解孩子的这一行为。另外,注意与幼儿园教师间的沟通与联系,及时反馈孩子在家的行为,以配合幼儿园教师共同施教。
  5.保证物品安全卫生。这一案例再次提醒我们,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在购买幼儿使用的物品(玩具、学具、教具等)时,一定要注意其安全性,将有毒、有害的物品拒之门外。其实,对幼儿来说,活动时将使用物品放在嘴里是很常见的行为,对于低年龄幼儿来说,口腔本身就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工具之一,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因此,保证物品的安全性非常必要。
  一线分析:
其他文献
看来,习惯了一个人带孩子的我,应该重视起“爸爸”的作用。先生不是教育工作者,反而能更轻松自在地育儿,让孩子在玩耍中成长,在包容中成长。  儿子3岁前,先生在外地工作。父子俩的关系因此较为生疏。他调回本地工作之初,虽然天天回家陪孩子玩,但儿子依然有些敬畏“老爸”。可是才过半个月,这父子俩的关系就大为改观。我十分好奇,问先生使了什么法儿把儿子“招安”了,先生笑答:“爸爸的方式。”爸爸的方式?我不是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