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救济制度”设题

来源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j1990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社会救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一方面是因为灾害的发生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另一方面则是人类可以消灭绝对贫困,但永远也消灭不了相对贫困。古今中外,许多统治者面对自然灾害和其他灾难,采取种种措施加以应对、防范或救灾,在社会救济制度建设方面有过不少有益的尝试,当然也不乏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致天下之民”,从汉朝开始,中国就有了由朝廷兴办的“常平仓”,以丰补欠,储粮度荒。后又有了以地方劝募为主的“义仓”和由社区管理、居民普遍加入的“社仓”。尽管宋代就出现了义庄,但数量一直非常有限,以义庄最为发达的苏州府为例,从宋至清,苏州府共有宗族义庄179家,其中有168家建于清代。此外,中国古代还有济贫、养老和育幼等慈善事业。……明清两朝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体系完备的救荒制度,对报灾、勘灾、救灾的程序都作了严格的规定。大明律就明文规定:发生灾荒时,逾期一月未报者,从巡抚到州县的各级官员都要罚俸银;超过一个月的将贬谪一级;迟缓延宕并产生严重后果的将革职。从时间上看,中国历史上的国家介入济贫发端于汉朝,比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立法要早1 000多年。
  ——摘编自唐钧《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变迁与评估》
  材料二 光绪初年以前,民间灾赈几乎都是局限于本地,即由灾区本地的绅富救济本地的贫民。光绪初年,陕西、河南爆发了历史罕见的大旱灾,从187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879年,历时三年,蔓延陕西、直隶、山东等省,并波及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江西东部、四川北部。面对大量涌入的灾民,在西方传教士救济灾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李金镛、谢家福等著名的社会救济人士,成立上海协赈公所等救济机构,在河南、山西各地设立赈局,在《申报》刊登募捐公告,绘制了《河南奇荒铁泪图》进行宣传,号召全社会参与救济。
  ——摘编自余新忠《遗失的传统: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救济》
  材料三 英国是具有悠久社会救济传统的西方国家,1601年英国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这是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介入济贫事项的开始。1976年,英国颁布《补充救济法》,其现代社会救济制度确立。依据英国救济法规定,要享受社会救济必须事先进行申请,申请救济的人要接受生活状况及就业状况调查,包括教育、小孩照料、保健、住房、个人福利等多项调查。调查后是否给予救济要根据“补充津贴标准”,即官方规定的贫困线来确定。英国的贫困线每年由国会规定,在理论上它是按照需要水平加以确定的,它包括三个因素:一是体现“正常需要”的基本待遇;二是体现“特殊需要”的因素;三是体现“正常需要”的住房补足。因而,英国的贫困标准是相对贫困标准而不是绝对贫困标准。
  ——摘编自慕亚芹《英国、瑞典社会救济制度及对中国救济制度的借鉴意义》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救助机制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社会救助与古代社会救助相比有何不同?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比较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英国社会救济制度与中国古代救济制度最大的不同点。
  (4)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它们对我国今天社会救济制度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参考答案:(1)从救济主体上看,主要以国家或政府福利救济为主,以民间福利救济为辅;从救济内容上看,中国古代的救济是全方位的,几乎无所不包;从救济制度产生的时间上看,古代中国政府介入社会救济事业比西方国家要早;明清以后,民间社会救济组织发展速度加快。
  (2)不同:西方传教士参与社会救济活动;民间社会救济的力度有了很大的突破,自成一体。变化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加剧,西方传教士不断来到中国;腐朽的清政府无力倡导并实施大规模的社会救济;1877年至1879年发生罕见的大旱灾;李金镛等江南士绅的努力;报刊等近代宣传工具的出现等。
  (3)最大的不同点:英国主要通过立法运用法律手段实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济,古代中国主要依靠国家运用行政权力操控整个社会救济。
  (4)借鉴意义:发挥民间组织与民间力量的救助作用,实现国家救济与民间救济的优化配置;制定从生存型救助走向发展型救助的政策;进一步实现社会救济制度化、法制化;完善社会救济管理机构体系的设置,明确各机构的分工,加强专业化救济机构的相互配合;在社会救济过程中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力度;逐步建立并完善社会救济法,使社会救济真正成为公民应当享受的权利,成为国家政府的义务;社会救济标准应当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调整。
其他文献
[背景材料]    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9年2月10日至12日访问沙特,2月12日至13日访问马里,13日至14日访问塞内加尔,14日至16日访问坦桑尼亚,16日至17日访问毛里求斯。这是胡锦涛主席第六次访问非洲,也是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后第二次访问非洲。此行的目的是巩固友谊、深化合作、同迎挑战、共谋发展。在访问中,胡锦涛主席同有关国家领导人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达
自近代社会以来,西学东渐,西方的语言习惯借助翻译对中国语言形成冲击,带有西式用语习惯的欧化语言逐渐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采用译文材料命题成为当下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思路,欧化语言色彩浓厚的材料给学生把握材料主旨形成了不小的干扰。笔者援引一例,略作分析,以期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典型考题  (2007年高考上海历史卷第29题)“《百科全书》的读者群并不是由资本家构成的,而是1789年中瓦解得最快的各个部
一、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文章利用广西八个行业数据构造两种产业专业化指数,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分析广西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发现:广西贸易开放度和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行业产出
高考政治哲学主观性试题信息量大、能力层次多、综合要求高、选拔功能强,一直是考生高考得分偏低的题型。本文就高考常见的五类哲学主观题的设计特点进行分析,希望对考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所裨益。    第一类:体现与蕴涵  【试题特点】  该类试题往往以“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或蕴含着什么哲学道理”或“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等方式进行设问。  【存在问题及对策】  由于这类试题难
吕余生、覃振锋、何颖等人撰写,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广西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研究报告》是一部关注重大实际问题,提出科学解决办法,具有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的研究报告,
《政治生活》中的主干知识,概括起来就是“两制度”、“三政策”。“两制度”即国家制度和政党制度,“三政策”即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外交政策。笔者根据对近些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建议同学们在《政治生活》知识的复习中,使用如下方法来精准地掌握主干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一、“两制度”可以按照主体法复习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要求用政治常识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和“如何做”的题目很常见。对于此类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