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体把握是惯用的阅读教学方法。然而,我们的教学却往往把整体性阅读简单地理解为回答“初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或“读了课文,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的问题,将一种教学理念与策略加以窄化、异化,一带而过。以下就阅读教学整体性如何贯穿教学全过程谈一些看法。
一、从人生发展中明确整体目标
童年阅读将影响孩子的一生。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让孩子了解人性,更可让孩子获得情感的体验和艺术的熏陶。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每一个生命在动态生成的空间里得到成长,教师应该为学生量身定制整体性的教学目标。
著名作家高尔基说:“目标愈远大,人的进步愈大。”当我们心中有了一幅大目标的教育宏图,我们就能从一个成就走向另一个成就,得到一个又一个快乐。小目标,小成功;大目标,大成功,这个成功规律永远不会改变。例如窦桂梅老师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心中装有小目标、中目标、大目标。她心中的小目标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句子理解词句;中目标为通过朗读的方式,感受文本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同时通过朗读理解内容,通过朗读发现人性;大目标为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体会古代名著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作为一位语文老师不但要知道文本中的小目标,也要明白文本外的中目标,还要明确学生未来发展的大目标。像窦老师那样做到心中有数,逐一执行,课堂上自然会激发无限潜能,创造出超凡的成功。
阅读教学的目标确定要注重从整体(从整篇课文、整个主题单元、整册书,甚至整个学段)入手,要教学生先看该课文属于哪个单元,在单元之中属第几篇课文,单元主题和学习重点是什么;再看看本课的“预习”、“思考练习”,甚至看看本单元的“导读”,这样有利于开阔视野、提升高度、整体把握。
二、从快速浏览中感知整体内容
阅读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是分不开的,教师要在保持阅读速度的前提下,提高理解效率。快速浏览的阅读方式,不但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且能够很快抓住关键,把握文章要旨。每教一篇课文都不应急于进入分析阶段,而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主要是材料内容)和形式(文体和语言),要求学生确定对课文的整体观念,让课文中的“人”有个整体形象,让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过程,让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一般可以采取三个步骤:通读文章的起始段和结尾段;细读其他段落的主题句;浏览与主要内容相关的句子。王崧舟老师上《望月》一课时这样感知课文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望月》,请大家一起把题目读一遍。
生:(齐读)望月。
师:轻轻地读。
生:(轻声,齐读)望月。
师:柔柔地读。
生:(轻柔声,齐读)望月。
师:有人说,《望月》所望的月亮,不是一个,而是三个。(课件呈现: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一个在江中,一个在诗中,一个在心中。打开书,静静地寻找,江中月在哪里,诗中月在哪里,心中月又在哪里。然后,试着做一做课堂作业第一大题的第一小题。
生:(默读课文,完成作业)
师:好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第一小题的完成情况,谁来?
生:(朗读答案)先写江中月,再写诗中月,后写心中月。
师:(板书: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同意的请举手。
生:(全部举手)
师:好的!不简单!只读一遍,就看清了《望月》这篇课文的写作思路。原来,《望月》一文,先写的是——
生:(齐读)江中月。
师:接着写的是——
生:(齐读)诗中月。
师:最后写的是——
生:(齐读)心中月。
师:读课文,先把思路理清楚,心中就有了方向和全貌,这叫提纲挈领地读。
这样引导对课文中的“所望的月亮”有个整体思考。为此,教师要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品质”的问题,每篇课文挖掘出一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引导初读课文。
三、从读写实践中培养整体能力
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际。而学习语言更离不开语言的实践,因为衡量学生是否学会语文,不是看“理解”了多少语言知识和规则,也不能仅仅看“积累”了多少语文,而是会“运用”了多少语言。为此,读写训练要注意培养整体能力。
1.关注编排体系,选择以读促写的范文。教师要有效落实以读促写,就要重视把握课文层次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及写作特点,而后对课文进行合理的筛选,选择出那些在篇章结构上有明显特点的课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上教材为例:整册教材三四十篇课文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主题明确。依据文体,可以把课文细分为写人、记事、游记、写景、状物等,教师可以在每种文体的课文中选择有明显结构特点的课文作为范文来落实谋篇布局训练。
2.关注“交流平台”,掌握以读促写的知识。每册教材有八个“交流平台”,其中安排有以语文基本能力为主的大训练点,也有以语文知识为主的小训练点。大的点是要求年段必须形成的能力;小的点则是要求掌握的知识内容。例如,四年级下册“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五年级下册“描写人物的方法”,可以说是基本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其中也包含了基本的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信息。
3.关注语言形式,营造以读促写的氛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一方面又要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如一位老师这样教学《鸟的天堂》第二部分。这部分是动态描写,作者运用了以静衬动,动中寓静的方法,先淡淡描写一句:“起初周围是静寂的”,为群鸟活动的“热闹”场面铺设了背景。接着,作者按照点——面——点的思路,从鸟形、鸟声、鸟色、鸟类和鸟的动作等方面,运用多组排比短句尽情描绘,十分形象逼真地描绘出了一种千鸟荟萃、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让人想象到群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的快乐和幸福。学习该段,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学习表达方法上,而不是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为了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并转化为写作技巧,指导学生仿写一只动物或一群动物。此外,强化以课文为材料进行写作训练。续写、缩写、扩写、改写、读后感、评论等都属于这一类。这些练习不仅使学生练了笔,还可以促进他们研读课文,提高概括、分析能力,发展思维。
总之,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全面、整体的把握能力,要引领学生从高角度、大视野“高瞻远瞩”去进行综合探究。
◇责任编辑:刘岭南◇
一、从人生发展中明确整体目标
童年阅读将影响孩子的一生。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让孩子了解人性,更可让孩子获得情感的体验和艺术的熏陶。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每一个生命在动态生成的空间里得到成长,教师应该为学生量身定制整体性的教学目标。
著名作家高尔基说:“目标愈远大,人的进步愈大。”当我们心中有了一幅大目标的教育宏图,我们就能从一个成就走向另一个成就,得到一个又一个快乐。小目标,小成功;大目标,大成功,这个成功规律永远不会改变。例如窦桂梅老师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心中装有小目标、中目标、大目标。她心中的小目标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句子理解词句;中目标为通过朗读的方式,感受文本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同时通过朗读理解内容,通过朗读发现人性;大目标为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体会古代名著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作为一位语文老师不但要知道文本中的小目标,也要明白文本外的中目标,还要明确学生未来发展的大目标。像窦老师那样做到心中有数,逐一执行,课堂上自然会激发无限潜能,创造出超凡的成功。
阅读教学的目标确定要注重从整体(从整篇课文、整个主题单元、整册书,甚至整个学段)入手,要教学生先看该课文属于哪个单元,在单元之中属第几篇课文,单元主题和学习重点是什么;再看看本课的“预习”、“思考练习”,甚至看看本单元的“导读”,这样有利于开阔视野、提升高度、整体把握。
二、从快速浏览中感知整体内容
阅读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是分不开的,教师要在保持阅读速度的前提下,提高理解效率。快速浏览的阅读方式,不但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且能够很快抓住关键,把握文章要旨。每教一篇课文都不应急于进入分析阶段,而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主要是材料内容)和形式(文体和语言),要求学生确定对课文的整体观念,让课文中的“人”有个整体形象,让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过程,让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一般可以采取三个步骤:通读文章的起始段和结尾段;细读其他段落的主题句;浏览与主要内容相关的句子。王崧舟老师上《望月》一课时这样感知课文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望月》,请大家一起把题目读一遍。
生:(齐读)望月。
师:轻轻地读。
生:(轻声,齐读)望月。
师:柔柔地读。
生:(轻柔声,齐读)望月。
师:有人说,《望月》所望的月亮,不是一个,而是三个。(课件呈现: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一个在江中,一个在诗中,一个在心中。打开书,静静地寻找,江中月在哪里,诗中月在哪里,心中月又在哪里。然后,试着做一做课堂作业第一大题的第一小题。
生:(默读课文,完成作业)
师:好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第一小题的完成情况,谁来?
生:(朗读答案)先写江中月,再写诗中月,后写心中月。
师:(板书: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同意的请举手。
生:(全部举手)
师:好的!不简单!只读一遍,就看清了《望月》这篇课文的写作思路。原来,《望月》一文,先写的是——
生:(齐读)江中月。
师:接着写的是——
生:(齐读)诗中月。
师:最后写的是——
生:(齐读)心中月。
师:读课文,先把思路理清楚,心中就有了方向和全貌,这叫提纲挈领地读。
这样引导对课文中的“所望的月亮”有个整体思考。为此,教师要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品质”的问题,每篇课文挖掘出一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引导初读课文。
三、从读写实践中培养整体能力
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际。而学习语言更离不开语言的实践,因为衡量学生是否学会语文,不是看“理解”了多少语言知识和规则,也不能仅仅看“积累”了多少语文,而是会“运用”了多少语言。为此,读写训练要注意培养整体能力。
1.关注编排体系,选择以读促写的范文。教师要有效落实以读促写,就要重视把握课文层次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及写作特点,而后对课文进行合理的筛选,选择出那些在篇章结构上有明显特点的课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上教材为例:整册教材三四十篇课文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主题明确。依据文体,可以把课文细分为写人、记事、游记、写景、状物等,教师可以在每种文体的课文中选择有明显结构特点的课文作为范文来落实谋篇布局训练。
2.关注“交流平台”,掌握以读促写的知识。每册教材有八个“交流平台”,其中安排有以语文基本能力为主的大训练点,也有以语文知识为主的小训练点。大的点是要求年段必须形成的能力;小的点则是要求掌握的知识内容。例如,四年级下册“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五年级下册“描写人物的方法”,可以说是基本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其中也包含了基本的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信息。
3.关注语言形式,营造以读促写的氛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一方面又要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如一位老师这样教学《鸟的天堂》第二部分。这部分是动态描写,作者运用了以静衬动,动中寓静的方法,先淡淡描写一句:“起初周围是静寂的”,为群鸟活动的“热闹”场面铺设了背景。接着,作者按照点——面——点的思路,从鸟形、鸟声、鸟色、鸟类和鸟的动作等方面,运用多组排比短句尽情描绘,十分形象逼真地描绘出了一种千鸟荟萃、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让人想象到群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的快乐和幸福。学习该段,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学习表达方法上,而不是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为了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并转化为写作技巧,指导学生仿写一只动物或一群动物。此外,强化以课文为材料进行写作训练。续写、缩写、扩写、改写、读后感、评论等都属于这一类。这些练习不仅使学生练了笔,还可以促进他们研读课文,提高概括、分析能力,发展思维。
总之,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全面、整体的把握能力,要引领学生从高角度、大视野“高瞻远瞩”去进行综合探究。
◇责任编辑:刘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