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迁受“腐”《史记》乃成

来源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jl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很多同学都知道这段名言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激越的文字背后,映射着司马迁于屈辱中散发出光辉的生命。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出身史学世家。汉武帝时,李陵兵败被俘,司马迁站在公正的立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却被皇帝认为是对李陵的同情,被判“诬罔”罪,锒铛入狱。按照大汉律法,获“诬罔”罪者当腰斩,但犯人也可请求免死,条件是要么交纳“赎金”,要么受“腐刑”。家贫的司马迁痛苦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以孔子、屈原、左丘明等人在逆境中的发愤有为鼓励自己,决定苟活,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史记》。他的这段经历以及当时的思想斗争充分体现在《报任安书》一文中。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司马迁在屈辱中用血泪写就的《史记》吧。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十二本纪、七十列传、三十世家、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三千年间的史事。《史记》首创的以“纪传”为主的体裁,第一次以人为本位记载历史,表现出对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重视。它打破了过去的史学著作仅仅记录政治人物、上层人物的惯例,所记述的王侯将相、农民领袖、游侠处士、读书人、商人、戏子等三教九流的人物组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屠夫朱亥的过人勇力、守门人侯生的智谋和“士为知己者死”的气概,与信陵君的礼贤下士一起被映射在历史的长河中。
  “将相和”是家喻户晓的故事。蔺相如是太史公所景仰的历史人物之一,在表彰其大智大勇的同时,赞扬了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格。司马迁对廉颇这位名将善于用兵的事迹着墨不多,但细致描写了他“负荆请罪”的情节,这比战场杀敌需要更大的勇气。与“负荆请罪”相似,“纸上谈兵”“四面楚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等故事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以及为今人所熟知的典故了。
  于是,在“……不韦迁蜀,世传《吕览》”的后面,其实可以接续如下两句:史迁受“腐”,《史记》乃成。
  
  【参考答案】
  (1) 望月怀人(或对月思人)。
  (2) 《望月怀远》的首联不仅是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更是设想对方也在思念自己,想象兼及“忆”与“被忆”双方,构思奇巧,含蕴有致。《月夜》的首联不说自己望月而忆妻,偏说妻子见月而思己,从被忆的一方想象,写乱离岁月中夫妻两地相思之情,情真意切,真挚动人。
其他文献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声音的大千世界里,声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声是人和动物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声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前者是通过声波了解、感知物体的某些特征和一些其他状况。后者是指声音对物体起到一定的物理作用。如产生变形、去污、破碎等一系列的变化。  一、声与信息  我们利用声音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例如人们通过交谈、听广播、听录音等获取信息;医生利用“B超”可以准确地获得人体内
摘 要: “激励”是课堂教学中不可轻视的重要手段,以“需要”激励学生,教师必须艺术地去启发学生形成这种需要,使它产生激励学生兴致盎然的投入学习作用。  关键词: 激励机制 语文课堂教学 运用    古人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行为科学”也认为,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受到正確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80%—90%,甚至更多。所有这些都说明了
恩格斯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地进行数学语言的理解、运用的训练,促使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而指导学生写数学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