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婆婆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平时很少出远门。她一共有3个儿子,当最大的孩子还不到10岁的时候,公公就去世了。之后,婆婆就一个人辛苦地拉扯着3个孩子,并且供他们读完大学。如今,她的3个儿子都在城里安了家,而婆婆依然守着乡下的那栋老房子,不肯离开。
我的爱人在兄弟3人中排行最小。他们兄弟3人的关系自不用说,我们3位儿媳妇与婆婆的关系也一直都相处得特别好,都把她当作亲妈看待。虽然婆婆不爱到我们家里来,但我们每次回乡下,都要给婆婆买一些礼物。婆婆也是逢人便夸我们,说她不仅有3个儿子,还有3个女儿。
半个月前,我把婆婆接到了我家。这是我和爱人结婚6年来,婆婆第一次来我家,以前让她来,她总是借口说地里的事多脱不开身。前段时间,婆婆的右腿突然疼痛难忍,以致走路都十分困难。在我和爱人的一再坚持下,她这才答应来我家。经过医生检查,婆婆腿疼不能走路的原因,是由于她长期过度劳作而留下的风湿病引起的。在医生的建议下,我们决定对婆婆的腿采用针灸治疗。
爱人的单位经常要加班,时间上比较紧张。我上班的时间相对宽松一些,就主动承担了接送婆婆的任务。我家离医院只有千米左右的距离,每天早上,我都用车把婆婆送到医院,然后再去上班。
医院的针灸科在二楼,婆婆的腿不太方便,每走一步都很困难。刚开始,我是搀扶着她上楼的,后来看到婆婆挪步时十分痛苦的表情,很是不忍心,我便蹲下身来,不顾婆婆的反对,把她背到二楼去。背起婆婆的那一刻,我这才发现,她的体重竟是如此的轻,我背她就像背起一个10多岁的孩子。就是这样的一个身躯,却坚韧地支撑着一个家,不仅将3个孩子全部抚养成人,而且全部培养成大学生。
后来,每次我都是背婆婆上楼。有一次,我刚把她背到楼上,和婆婆邻床的一个老太太问婆婆:“这是您的女儿吧?还是女儿好啊!”婆婆没有吱声,只是微笑着点了点头。后来,针灸科里的医生和病友都知道我俩是婆媳关系,都夸婆婆好福气,有如此孝顺的一个儿媳妇。
好几次,婆婆跟我说不用再背她上楼了,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腿已经好多了,完全可以自己爬楼梯。我没有听婆婆的话。
有一天,我的工作比较多,眼看着婆婆针灸结束的时间就要到了。我把手里的工作忙完之后,急忙往医院赶。在针灸科,我没有看到婆婆的身影,医生说她已经回去了。
我又急忙往家赶。到了小区的楼下,我看见婆婆正坐在楼梯口,一只手轻轻地在拍打着自己的腿。我知道,她一定是走累了。我停好了车,走到婆婆身边,不由分说背起婆婆就上楼。
都说婆媳关系难相处,但我和婆婆如同亲生的母女一般。这里面并没有什么诀窍,只要把婆婆当成自己的亲妈一样,婆媳关系自然就好了。
责编/文邦
我的爱人在兄弟3人中排行最小。他们兄弟3人的关系自不用说,我们3位儿媳妇与婆婆的关系也一直都相处得特别好,都把她当作亲妈看待。虽然婆婆不爱到我们家里来,但我们每次回乡下,都要给婆婆买一些礼物。婆婆也是逢人便夸我们,说她不仅有3个儿子,还有3个女儿。
半个月前,我把婆婆接到了我家。这是我和爱人结婚6年来,婆婆第一次来我家,以前让她来,她总是借口说地里的事多脱不开身。前段时间,婆婆的右腿突然疼痛难忍,以致走路都十分困难。在我和爱人的一再坚持下,她这才答应来我家。经过医生检查,婆婆腿疼不能走路的原因,是由于她长期过度劳作而留下的风湿病引起的。在医生的建议下,我们决定对婆婆的腿采用针灸治疗。
爱人的单位经常要加班,时间上比较紧张。我上班的时间相对宽松一些,就主动承担了接送婆婆的任务。我家离医院只有千米左右的距离,每天早上,我都用车把婆婆送到医院,然后再去上班。
医院的针灸科在二楼,婆婆的腿不太方便,每走一步都很困难。刚开始,我是搀扶着她上楼的,后来看到婆婆挪步时十分痛苦的表情,很是不忍心,我便蹲下身来,不顾婆婆的反对,把她背到二楼去。背起婆婆的那一刻,我这才发现,她的体重竟是如此的轻,我背她就像背起一个10多岁的孩子。就是这样的一个身躯,却坚韧地支撑着一个家,不仅将3个孩子全部抚养成人,而且全部培养成大学生。
后来,每次我都是背婆婆上楼。有一次,我刚把她背到楼上,和婆婆邻床的一个老太太问婆婆:“这是您的女儿吧?还是女儿好啊!”婆婆没有吱声,只是微笑着点了点头。后来,针灸科里的医生和病友都知道我俩是婆媳关系,都夸婆婆好福气,有如此孝顺的一个儿媳妇。
好几次,婆婆跟我说不用再背她上楼了,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腿已经好多了,完全可以自己爬楼梯。我没有听婆婆的话。
有一天,我的工作比较多,眼看着婆婆针灸结束的时间就要到了。我把手里的工作忙完之后,急忙往医院赶。在针灸科,我没有看到婆婆的身影,医生说她已经回去了。
我又急忙往家赶。到了小区的楼下,我看见婆婆正坐在楼梯口,一只手轻轻地在拍打着自己的腿。我知道,她一定是走累了。我停好了车,走到婆婆身边,不由分说背起婆婆就上楼。
都说婆媳关系难相处,但我和婆婆如同亲生的母女一般。这里面并没有什么诀窍,只要把婆婆当成自己的亲妈一样,婆媳关系自然就好了。
责编/文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