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兰州出发,走甘南经四川黄龙、九寨沟等地再回甘肃的旅游路线,别有一番风情可资领略。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途中穿过小镇时,街上行人中戴小白帽的男子和披戴绿、黑头巾穿长袍的妇女多了起来,原来此地属临夏回族自治州。对和政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中的化石,我起先并不在意,谁知进馆一看,颇感意外—怎会有如此多的藏品!其动物化石种类、数量和品质与北京自然博物馆相比绝不逊色。这里现已征集的近6000件藏品中竟然有六项居世界之最:独一无二的和政羊、最大的巨鬣狗、最大的埃氏马、最大的三趾马、最早的披毛犀和最丰富的铲齿象,还有剑齿虎、后猫、长颈鹿、旱龟等上百个种属悉数到齐。最抢眼的是那十几头从出生几个月到四十多岁依次排成一列的铲齿象头骨,形成巨齿前铲的仪仗阵势,甚是庄严威武。这是世界上仅见的铲齿象个体发育史系列头骨标本。旱龟则以多取胜,数以百计,头盔一般密集地挤在若干立方米的土层里。它们大小不一,不会因灾变同时死亡吧?经讲解得知,它们大多是被洪水冲积到一起的。从《中国历史地理》书中可知,国内若干动物种群因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动物迁徙或灭绝的概况,却未见提及此地。原因可能是:这些动物化石多为民间收藏,是为建馆收购而来的;化石多在冲积地层中被发现,缺乏科学发掘或研究不足,所以不太为学界所重视。但从两座造型别致、造价不菲的博物馆展厅可知,自治州与和政县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因为它既能普及科学知识,又能带来经济效益。
甘南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是甘南旅游的重地。放眼望去,方圆几里的庙宇由众多院落、通道分开,是为寺庙群。据寺僧解说,寺中有2800多僧人,分设六大学院。入寺的新僧要从医学院开始修行生涯。藏医独辟蹊径,或与汉族传承悠久的中医有相通之处,因为都以植物、动物及若干矿物入药。人乃自然之子,祛病强身也依靠自然的物质力量,这是藏传佛教修行上值得肯定的方面,这与旧时有的地方靠跳大神或抓一把香灰忽悠患者,无疑有天壤之别,体现的是唯物主义。远处山脊上寻找草药的僧人,在日照下如剪影一般。他们经口授和学过书本知识后,必须上山找药辨药,也就是实习。藏医重实践,所以应该具有科学价值,也才得以传承下来。辨药、开方、施治虽难,更难的是在闻思学院的修行,在这里要学显宗哲学课程,那得苦读经书,悟到相当水平才能通过辩经这一关。另四座学院是上续部、下续部(开设密宗修行)、喜金刚学院、时轮学院(开设天文历算,每年编撰藏历和黄历等)。总之,一般僧人要在六座学院耗尽青春年华,十年左右毕业算是不错的,而自立门户、成为低一级寺院主持的人才更是十分难得。我们在几座院落间穿行,发现那些早年的唐卡壁画因长年烧香、燃酥油而蒙上了黑灰,只有廊柱间的绘画较为鲜艳,其中相貌端庄之人物,脸部一律涂为纯白色,这使我想起汉译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描写人物面容用过“脸白”一词,当时颇感费解,此时似可理解—这里人们的肤色大多黑里透红,白脸定是罕见而高贵的。正如不少白种人希望通过阳光浴把自己晒出古铜色,以为那是美的肤色。如此以非本色为美,不知何时成了一种审美取向。
在寺院一角,有个孩童小僧缠着一位中年僧人不知说些什么,后者嘟囔着掏兜递给那孩子一元钱,那孩子眉开眼笑地跑开了。见此情景,可知小僧一时没了零花钱。据同行的专家说该寺十分富有,既有政府拨款,又有信徒的慷慨解囊。不少牧民在积攒到几十万元后,便用大口袋把现金捐献给寺院。改革开放以来,牧民赚上几十万元已不太难,有的牧民拥有牛羊几百上千,是很大一笔财富,成年牦牛一头可卖一万元上下,一只羊可卖五六百元。一次有辆旅游大巴撞死撞伤横过公路的八九头牦牛,牛主人索赔十万元,旅行社二话不说,当天派车把现金送来赔偿。所以我们在途中遇到牦牛群过公路,提前很远就停车避让,因为它们天生就牛!停车时,便会有脸膛黝黑的藏族小姑娘策马飞驰到车窗旁,问我们愿意骑马吗?或者请我们去“牧家乐”吃饭、跳锅庄玩儿。
四川郎木寺、川主寺镇和黄龙、九寨沟
从拉卜楞寺出来,我们当晚入住合作市的香巴拉酒店。一不留神我们便进入了四川境内,前往郎木寺。郎木寺虽是镇名,而依山起伏的藏式寺庙却告诉我们:此地又是藏传佛教的重镇。我们来到一座大寺的前廊,解说僧不让我们进去,说午课未结束。等了一会儿,里面有响动,门一开,呼啦啦涌出大群僧人,冲在前面的年轻人,像中学生下课似的,有的互相推搡,有的搂着肩膀说笑,连走带蹦地冲出大院。最后出来的是中老年僧人,他们步履沉稳、神情端庄。进入殿内,那股在拉卜楞寺闻过的燃烧酥油的味道扑鼻而来,让人难以久留。那近百寺僧趺坐其中,诵经吐纳,不知是何感觉。
跟随解说僧转到另一院落,进主殿前游客须脱去鞋帽。原来殿内供奉着本寺创始活佛的真身,说是已达300年之久!又说为避“文革”之乱,于1964年曾将其埋入地下。解说僧约30岁,搞不清“文革”始于哪年。出殿后有人问起修行到活佛层次大约需要多少年,解说僧答道:要修行30年或更长时间,还不包括四五年的“小学”,当然还得有悟性和机遇。在殿外向东北方山头回望(那边是甘肃地界),有座卧佛山—从山头至山腰,可见一闭目老者仰卧的侧面,形似之外,还有种怡然长眠的神韵。不知是人们先发现此山而后建寺庙,还是相反。不过 ,有一个前提就是这里有水,能让人生存。
离开寺院下一大坡,寻访白龙江源头—这里为引江水而挖的人工渠穿流镇中,小渠两边多为居民房舍,多半住有僧人,其中十岁左右的孩子不在少数,每人手里都拿着经书,有的还拎着一瓶可乐。中年僧人双手捧着传统长条形的经文纸版,匆匆赶路。这时午休已过,又到诵经之时了。据说藏族每家人都至少要送一个孩子到寺里学习、修行,前四五年相当于读小学;吃住寺庙不管,自己与同伴在镇上租房,下课后自己做饭。所以寺内没有中原佛寺中那种大饭锅(还有所谓的“千人锅”)和长条饭桌组成的斋堂。实际上,郎木寺有些富有的高僧早已在镇里买下房子,出租给后来的修行者。看来寺庙的教学管理成本不高,高层僧人收入颇丰。藏族人家送孩子进寺学习的积极性远高于送他们上政府办的学校,除了传统宗教观念不易改变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入寺为僧大都要学藏医,可为家人健康提供一定保障。可谓虽求神佛保佑,除病还靠医术。这对政府所办学校如何吸引学生,应有启发意义。
告别郎木寺,便到了四川松潘县川主寺镇。这又是一个以“寺”为地名的古镇。从这里出发,可直奔黄龙景区。有人说上得海拔已近3600米的山顶,日后去西藏身体当无问题。上得山顶,放眼郁郁葱葱,充耳流水潺潺。深吸一口气,天然氧吧之空气,沁人心脾,这与同等海拔而缺少植被的高原生态环境迥然有别。黄龙的确名副其实,流水带出的黄色土壤铺绘出一条蜿蜒而下的长龙,大自然这位画师并未如俗把龙鳞画于龙身,而是畅意地将龙鳞画在了龙身的周围,让大自然中的那一个个多彩的水洼,充作了片片龙鳞!
游过黄龙,九寨沟就近在身边了。此地因原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具名,但九个藏族村寨具体名字不详,游览中更见不到独立的村寨。原本可能如实记载的地方史地沿革,就这样被社会的变迁模糊化了、泛化了。与黄龙一样,九寨沟有山有沟有森林,但这里的山可筑路行车,黄龙却只能乘缆车或步行。两地都因水吸引人的眼球,但表现却迥异其趣:黄龙是以黄色为龙身的主体,与那多彩的龙鳞交相辉映;这里是逢沟见水,水色因水下土石、水草、树木的色泽不同和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而呈现浅绿、墨绿、湖蓝、深蓝、浅褐等多层色彩,其中五花海便是杰作。这一神奇的画面,每天都会存入数以万计的相机内存卡中。还有一点值得一提,九寨沟的水景多以“海”命名,黄龙之水景则多以“池”命名,海大于池,理所当然,而“五彩池”却在两地各有一处,即命名雷同,就像多位学者合作写书,难免有题目雷同、内容重复之虞。
在九寨沟过夜,晚宴后的视听盛宴是藏羌民族风情歌舞。初听那羌笛演奏,感觉它音域不广,乐曲却婉转、空灵,悲怆时如泣如诉,欢快时激越奔放。两根筷子大的短竹管,似可穿透时空,将闻者拉回“羌笛何须怨杨柳”、“羌管悠悠霜满地”的唐宋时代。主打的藏族歌舞既有宗教意味的神秘、庄严,又有世俗生活的纵情、欢快。看那小伙长靴腾跃,姑娘长袖飞舞,让人想起《格萨尔王传》中的唱词:愿如山间的葳蕤花,妇女美貌加丽质!愿如草原的百花艳,军装铠甲耀人眼!愿如茂密的大森林,牲畜兴旺满草场!
甘南武都和天水的麦积山
离开九寨沟,我们前往甘肃的陇南市武都区。据说,黄龙、九寨沟过去曾属于甘肃省,后来与四川省再次划界,甘肃的领导看重陇南的矿产等资源,而把两处山水之地让给四川,没想到后来黄、九两地日益成为旅游胜地,财源滚滚,源远流长。而值得骄傲的陇南金矿,却归属国家而非甘肃,后者只能在税收上得到些许利益。看来,当时人们对第三产业的认识难有先见之明。九寨沟的先人或许因逐水草而居在此渔猎谋生,因为那里的可耕地并不多。先人定居多选择依山傍水之地,后人寻幽享乐亦须游山玩水,山水依旧,是人的需求变了。
武都的一处名胜叫万象洞,号称华夏北方第一洞。我进过几个国内名洞,对此兴趣不大,只是随大溜前往。洞内钟乳石因形似什么就取个好名字,也司空见惯,但有一组石像由两人之首构成,取名“伟人会晤”:多须发者称之为马克思,另一位竟酷似毛泽东!当然得从一特殊角度去看才像。我们此行有缘拜会伟人,登高虽累还真值得。
由武都赴天水要走大半天,途中甘肃同行者说起到天水市可见到“瓷娃娃”,即这片有天赐之水的宝地特别养人,历来多出肤色白嫩的美人。到达天水后,我们在餐厅见到几个服务员小姑娘,她们脸庞上的两片红晕令人疑惑,这能叫“瓷娃娃”吗?原来那红晕俗称“高原红”,是毛细血管充血密布于颧骨表面而形成的。她们并非出生于天水,而是自幼生活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地区。
天水的观光胜地是麦积山。28年前我在文物局工作时到过此地,当年因遇雨在山下住了一宿,次日仍是雨天,我们只好去拜访一位研究雕塑艺术史的专家(没记住名字)。他是刘开渠大师的弟子,他家里的一座小雕像酷似他夫人,一问那正是他夫人年轻时的模样,她曾当过讲解员。当年的雨让我与这座闻名遐迩的雕塑博物馆失之交臂,这次来到天水麦积山是艳阳高照,天随人愿。我们攀缘而上,逐窟细看,经特许还看了镇山之宝—一尊微笑的小沙弥。这是北魏时期的作品,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与当代人的解读一经结合,又形成一段可能传之久远的佳话。
天水市区里的伏羲庙和胡氏宅第也值得一游,它们都是明代建筑。伏羲庙好在门前广场大,免费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庙里陈设过于花哨,现代绘画极富想象力。在庙前购买的天水风物名胜介绍,其中真有几幅“瓷娃娃”玉照,黑白、彩色皆备,堪与影视女星媲美。胡氏宅第为一举人所建,史载胡氏父子两代为官,儿子官至太常寺少卿;父廉洁奉公,子直言敢谏。宅第由四合院和三合院等组成,砖木结构,悬山顶单檐,雕花栏板,彩绘古朴。如此豪宅,竟是清官居所,那么贪官之宅会是何样?古建专家罗哲文对其情有独钟,因为明代民宅甘肃只此一处,可与江南古宅遥相辉映。宅院下还有很深的地下室,可避兵匪之灾,是兵荒马乱的时代见证。
甘南—天水之旅为期7天,兼顾人文、自然景观,游者皆感惬意,后游者选此绝佳线路当能如意。
黄龙是以黄色为龙身的主体,与那多彩的龙鳞交相辉映;九寨沟是逢沟见水,水色因水下土石、水草、树木的色泽不同和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而呈现浅绿、墨绿、湖蓝、深蓝、浅褐等多层色彩。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途中穿过小镇时,街上行人中戴小白帽的男子和披戴绿、黑头巾穿长袍的妇女多了起来,原来此地属临夏回族自治州。对和政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中的化石,我起先并不在意,谁知进馆一看,颇感意外—怎会有如此多的藏品!其动物化石种类、数量和品质与北京自然博物馆相比绝不逊色。这里现已征集的近6000件藏品中竟然有六项居世界之最:独一无二的和政羊、最大的巨鬣狗、最大的埃氏马、最大的三趾马、最早的披毛犀和最丰富的铲齿象,还有剑齿虎、后猫、长颈鹿、旱龟等上百个种属悉数到齐。最抢眼的是那十几头从出生几个月到四十多岁依次排成一列的铲齿象头骨,形成巨齿前铲的仪仗阵势,甚是庄严威武。这是世界上仅见的铲齿象个体发育史系列头骨标本。旱龟则以多取胜,数以百计,头盔一般密集地挤在若干立方米的土层里。它们大小不一,不会因灾变同时死亡吧?经讲解得知,它们大多是被洪水冲积到一起的。从《中国历史地理》书中可知,国内若干动物种群因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动物迁徙或灭绝的概况,却未见提及此地。原因可能是:这些动物化石多为民间收藏,是为建馆收购而来的;化石多在冲积地层中被发现,缺乏科学发掘或研究不足,所以不太为学界所重视。但从两座造型别致、造价不菲的博物馆展厅可知,自治州与和政县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因为它既能普及科学知识,又能带来经济效益。
甘南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是甘南旅游的重地。放眼望去,方圆几里的庙宇由众多院落、通道分开,是为寺庙群。据寺僧解说,寺中有2800多僧人,分设六大学院。入寺的新僧要从医学院开始修行生涯。藏医独辟蹊径,或与汉族传承悠久的中医有相通之处,因为都以植物、动物及若干矿物入药。人乃自然之子,祛病强身也依靠自然的物质力量,这是藏传佛教修行上值得肯定的方面,这与旧时有的地方靠跳大神或抓一把香灰忽悠患者,无疑有天壤之别,体现的是唯物主义。远处山脊上寻找草药的僧人,在日照下如剪影一般。他们经口授和学过书本知识后,必须上山找药辨药,也就是实习。藏医重实践,所以应该具有科学价值,也才得以传承下来。辨药、开方、施治虽难,更难的是在闻思学院的修行,在这里要学显宗哲学课程,那得苦读经书,悟到相当水平才能通过辩经这一关。另四座学院是上续部、下续部(开设密宗修行)、喜金刚学院、时轮学院(开设天文历算,每年编撰藏历和黄历等)。总之,一般僧人要在六座学院耗尽青春年华,十年左右毕业算是不错的,而自立门户、成为低一级寺院主持的人才更是十分难得。我们在几座院落间穿行,发现那些早年的唐卡壁画因长年烧香、燃酥油而蒙上了黑灰,只有廊柱间的绘画较为鲜艳,其中相貌端庄之人物,脸部一律涂为纯白色,这使我想起汉译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描写人物面容用过“脸白”一词,当时颇感费解,此时似可理解—这里人们的肤色大多黑里透红,白脸定是罕见而高贵的。正如不少白种人希望通过阳光浴把自己晒出古铜色,以为那是美的肤色。如此以非本色为美,不知何时成了一种审美取向。
在寺院一角,有个孩童小僧缠着一位中年僧人不知说些什么,后者嘟囔着掏兜递给那孩子一元钱,那孩子眉开眼笑地跑开了。见此情景,可知小僧一时没了零花钱。据同行的专家说该寺十分富有,既有政府拨款,又有信徒的慷慨解囊。不少牧民在积攒到几十万元后,便用大口袋把现金捐献给寺院。改革开放以来,牧民赚上几十万元已不太难,有的牧民拥有牛羊几百上千,是很大一笔财富,成年牦牛一头可卖一万元上下,一只羊可卖五六百元。一次有辆旅游大巴撞死撞伤横过公路的八九头牦牛,牛主人索赔十万元,旅行社二话不说,当天派车把现金送来赔偿。所以我们在途中遇到牦牛群过公路,提前很远就停车避让,因为它们天生就牛!停车时,便会有脸膛黝黑的藏族小姑娘策马飞驰到车窗旁,问我们愿意骑马吗?或者请我们去“牧家乐”吃饭、跳锅庄玩儿。
四川郎木寺、川主寺镇和黄龙、九寨沟
从拉卜楞寺出来,我们当晚入住合作市的香巴拉酒店。一不留神我们便进入了四川境内,前往郎木寺。郎木寺虽是镇名,而依山起伏的藏式寺庙却告诉我们:此地又是藏传佛教的重镇。我们来到一座大寺的前廊,解说僧不让我们进去,说午课未结束。等了一会儿,里面有响动,门一开,呼啦啦涌出大群僧人,冲在前面的年轻人,像中学生下课似的,有的互相推搡,有的搂着肩膀说笑,连走带蹦地冲出大院。最后出来的是中老年僧人,他们步履沉稳、神情端庄。进入殿内,那股在拉卜楞寺闻过的燃烧酥油的味道扑鼻而来,让人难以久留。那近百寺僧趺坐其中,诵经吐纳,不知是何感觉。
跟随解说僧转到另一院落,进主殿前游客须脱去鞋帽。原来殿内供奉着本寺创始活佛的真身,说是已达300年之久!又说为避“文革”之乱,于1964年曾将其埋入地下。解说僧约30岁,搞不清“文革”始于哪年。出殿后有人问起修行到活佛层次大约需要多少年,解说僧答道:要修行30年或更长时间,还不包括四五年的“小学”,当然还得有悟性和机遇。在殿外向东北方山头回望(那边是甘肃地界),有座卧佛山—从山头至山腰,可见一闭目老者仰卧的侧面,形似之外,还有种怡然长眠的神韵。不知是人们先发现此山而后建寺庙,还是相反。不过 ,有一个前提就是这里有水,能让人生存。
离开寺院下一大坡,寻访白龙江源头—这里为引江水而挖的人工渠穿流镇中,小渠两边多为居民房舍,多半住有僧人,其中十岁左右的孩子不在少数,每人手里都拿着经书,有的还拎着一瓶可乐。中年僧人双手捧着传统长条形的经文纸版,匆匆赶路。这时午休已过,又到诵经之时了。据说藏族每家人都至少要送一个孩子到寺里学习、修行,前四五年相当于读小学;吃住寺庙不管,自己与同伴在镇上租房,下课后自己做饭。所以寺内没有中原佛寺中那种大饭锅(还有所谓的“千人锅”)和长条饭桌组成的斋堂。实际上,郎木寺有些富有的高僧早已在镇里买下房子,出租给后来的修行者。看来寺庙的教学管理成本不高,高层僧人收入颇丰。藏族人家送孩子进寺学习的积极性远高于送他们上政府办的学校,除了传统宗教观念不易改变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入寺为僧大都要学藏医,可为家人健康提供一定保障。可谓虽求神佛保佑,除病还靠医术。这对政府所办学校如何吸引学生,应有启发意义。
告别郎木寺,便到了四川松潘县川主寺镇。这又是一个以“寺”为地名的古镇。从这里出发,可直奔黄龙景区。有人说上得海拔已近3600米的山顶,日后去西藏身体当无问题。上得山顶,放眼郁郁葱葱,充耳流水潺潺。深吸一口气,天然氧吧之空气,沁人心脾,这与同等海拔而缺少植被的高原生态环境迥然有别。黄龙的确名副其实,流水带出的黄色土壤铺绘出一条蜿蜒而下的长龙,大自然这位画师并未如俗把龙鳞画于龙身,而是畅意地将龙鳞画在了龙身的周围,让大自然中的那一个个多彩的水洼,充作了片片龙鳞!
游过黄龙,九寨沟就近在身边了。此地因原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具名,但九个藏族村寨具体名字不详,游览中更见不到独立的村寨。原本可能如实记载的地方史地沿革,就这样被社会的变迁模糊化了、泛化了。与黄龙一样,九寨沟有山有沟有森林,但这里的山可筑路行车,黄龙却只能乘缆车或步行。两地都因水吸引人的眼球,但表现却迥异其趣:黄龙是以黄色为龙身的主体,与那多彩的龙鳞交相辉映;这里是逢沟见水,水色因水下土石、水草、树木的色泽不同和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而呈现浅绿、墨绿、湖蓝、深蓝、浅褐等多层色彩,其中五花海便是杰作。这一神奇的画面,每天都会存入数以万计的相机内存卡中。还有一点值得一提,九寨沟的水景多以“海”命名,黄龙之水景则多以“池”命名,海大于池,理所当然,而“五彩池”却在两地各有一处,即命名雷同,就像多位学者合作写书,难免有题目雷同、内容重复之虞。
在九寨沟过夜,晚宴后的视听盛宴是藏羌民族风情歌舞。初听那羌笛演奏,感觉它音域不广,乐曲却婉转、空灵,悲怆时如泣如诉,欢快时激越奔放。两根筷子大的短竹管,似可穿透时空,将闻者拉回“羌笛何须怨杨柳”、“羌管悠悠霜满地”的唐宋时代。主打的藏族歌舞既有宗教意味的神秘、庄严,又有世俗生活的纵情、欢快。看那小伙长靴腾跃,姑娘长袖飞舞,让人想起《格萨尔王传》中的唱词:愿如山间的葳蕤花,妇女美貌加丽质!愿如草原的百花艳,军装铠甲耀人眼!愿如茂密的大森林,牲畜兴旺满草场!
甘南武都和天水的麦积山
离开九寨沟,我们前往甘肃的陇南市武都区。据说,黄龙、九寨沟过去曾属于甘肃省,后来与四川省再次划界,甘肃的领导看重陇南的矿产等资源,而把两处山水之地让给四川,没想到后来黄、九两地日益成为旅游胜地,财源滚滚,源远流长。而值得骄傲的陇南金矿,却归属国家而非甘肃,后者只能在税收上得到些许利益。看来,当时人们对第三产业的认识难有先见之明。九寨沟的先人或许因逐水草而居在此渔猎谋生,因为那里的可耕地并不多。先人定居多选择依山傍水之地,后人寻幽享乐亦须游山玩水,山水依旧,是人的需求变了。
武都的一处名胜叫万象洞,号称华夏北方第一洞。我进过几个国内名洞,对此兴趣不大,只是随大溜前往。洞内钟乳石因形似什么就取个好名字,也司空见惯,但有一组石像由两人之首构成,取名“伟人会晤”:多须发者称之为马克思,另一位竟酷似毛泽东!当然得从一特殊角度去看才像。我们此行有缘拜会伟人,登高虽累还真值得。
由武都赴天水要走大半天,途中甘肃同行者说起到天水市可见到“瓷娃娃”,即这片有天赐之水的宝地特别养人,历来多出肤色白嫩的美人。到达天水后,我们在餐厅见到几个服务员小姑娘,她们脸庞上的两片红晕令人疑惑,这能叫“瓷娃娃”吗?原来那红晕俗称“高原红”,是毛细血管充血密布于颧骨表面而形成的。她们并非出生于天水,而是自幼生活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地区。
天水的观光胜地是麦积山。28年前我在文物局工作时到过此地,当年因遇雨在山下住了一宿,次日仍是雨天,我们只好去拜访一位研究雕塑艺术史的专家(没记住名字)。他是刘开渠大师的弟子,他家里的一座小雕像酷似他夫人,一问那正是他夫人年轻时的模样,她曾当过讲解员。当年的雨让我与这座闻名遐迩的雕塑博物馆失之交臂,这次来到天水麦积山是艳阳高照,天随人愿。我们攀缘而上,逐窟细看,经特许还看了镇山之宝—一尊微笑的小沙弥。这是北魏时期的作品,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与当代人的解读一经结合,又形成一段可能传之久远的佳话。
天水市区里的伏羲庙和胡氏宅第也值得一游,它们都是明代建筑。伏羲庙好在门前广场大,免费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庙里陈设过于花哨,现代绘画极富想象力。在庙前购买的天水风物名胜介绍,其中真有几幅“瓷娃娃”玉照,黑白、彩色皆备,堪与影视女星媲美。胡氏宅第为一举人所建,史载胡氏父子两代为官,儿子官至太常寺少卿;父廉洁奉公,子直言敢谏。宅第由四合院和三合院等组成,砖木结构,悬山顶单檐,雕花栏板,彩绘古朴。如此豪宅,竟是清官居所,那么贪官之宅会是何样?古建专家罗哲文对其情有独钟,因为明代民宅甘肃只此一处,可与江南古宅遥相辉映。宅院下还有很深的地下室,可避兵匪之灾,是兵荒马乱的时代见证。
甘南—天水之旅为期7天,兼顾人文、自然景观,游者皆感惬意,后游者选此绝佳线路当能如意。
黄龙是以黄色为龙身的主体,与那多彩的龙鳞交相辉映;九寨沟是逢沟见水,水色因水下土石、水草、树木的色泽不同和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而呈现浅绿、墨绿、湖蓝、深蓝、浅褐等多层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