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我喜欢鼓动“道合”者一起做。“道合者”就是我的语文共同体。在赣榆县中(现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我担任教务副主任、教务主任15年,一直分管语文组工作,通过程磊、徐福栋、朱从元、吕凤鸾等语文前辈的传帮带,挖掘语文组传统教学资源;举办全国、省、市语文学术活动,以语文事业凝聚语文同仁;创办《赣榆县中学校报》和《中学生习作报》,历练语文教师;强化“荠菜花文学社”活动,举办优秀习作展评,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开展语文论文写作辅导活动,推荐优秀语文论文发表,让语文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成长;抓好语文教学改革项目,以课题项目推动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赣榆县中优化了专业成长的环境,大多数语文教师找到了感觉,理解了语文内涵,确立了研究方向,积累了经验,体验了论文发表的乐趣。自1996年我被评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以后,又有张勇等8人先后被评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有5人先后成为正高级教师,有10人先后担任县区教育局领导和校长、副校长。
“道合”者的专业发展,成为赣榆中学语文组一抹亮丽的彩虹;
“道合”者的专业发展,成为赣榆中学语文组一组灿烂的星群;
“道合”者的专业发展,成为赣榆中学语文组一道人文的风景;
“道合”者的专业发展,成为赣榆中学语文组一支导向的标杆;
“道合”者的专业发展,成为赣榆中学语文组一句骄傲的话语。
21世纪初,我被调到新海园,先后担任实验中学、新海高中东方分校校长,新海高中副校长,这些学校充满了耕耘的生机,溢满了创新的热情。同时,我还兼任全国中语会青年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中语会副理事长、市中语会理事长,我心甘情愿地与语文团队一道发展。我的交游绝大部分都是以“语文”为凝聚点,以“语文对话”为桥梁,以“语文活动”为渠道的。2015年1月,市教育局召开“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评比获奖总结表彰会”,我作为获奖教师代表讲话,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一生最钟爱语文,爱得很单纯,爱得很单调,爱得很深沉,爱得很执着。从小到老,一心想做个中国语文人:坐也语文,走也语文;醒也语文,梦也语文;学也语文,教也语文。前年退休了,仍然读语文著作,做语文课题,开语文讲座,做语文报告,想语文事情,带语文徒弟,听语文会议,当语文评委,写语文论文,出语文专著。爱语文无功利之心,故语文成就了我;爱语文有执着之情,故语文丰富了我;爱语文怀发展之志,故语文厚待了我。
我的语文教学获奖,不单是我个人的,更重要的是我的语文共同体的。我认为,作为一名特级教师,个人的获奖固然值得庆幸,但领衔的共同体获奖更有发展意义,更有内涵价值,更有思想境界。因为,这是一个语文共同体的内在心理凝聚、内在精神呈现、内在文化辐射,这种“凝聚”“呈现”和“辐射”,是在共同体实践过程中内化形成的。一个教师的“共同体”,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学者维斯西蒙的话来说,有五个基本要素:共同的信仰、合作和参与、相互依赖、关注个体和少数意见、有意义关系。在共同体语文教学实践中,这五个基本要素不断融合,在以语言文字化育生命的同时,也使语文实践主体绽放出语文生命的灿烂之花。
我和我的语文共同体共同发展,理想与实践共生,激情与改革相伴,切磋与反思砥砺,问题与探索贯通。其经验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读书丰富学养。所谓学养,就是一种非常自然地能够传递生命信息的书卷气。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学养,就是语文教师“负大舟”的“积水”和“负大翼”的“积风”。语文教师的学养主要靠读书读“网”获得。我在语文共同体建设中,非常重视读书,经常给成员开一些书目,让他们在阅读中自能发展。
我开出的书目有三种:第一种是围绕团队成员承担的课题确定书目,如团队成员陈广团老师承担着省级“十二五”立项课题“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科学性的研究”,我就给他开出郑桂华的《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等有关教学设计方面的8本书;第二种是打底子的书,读一些教育经典,如英国的怀特海是“过程哲学”的创始人,他的《教育的目的》等著作中闪耀着不朽的智慧光芒,体现出对鲜活的生命的尊重,我让共同体成员读一读;第三种是当代教育界认为有学术含量和有影响力的著作,如冯建军的《生命与教育》等。这些学术著作富有理论张力,能够开阔学术视野。读这些著作如同在军事上占领几个制高点,再来看语文教学,就显得比较洞明。
以课题引领方向。在我的语文共同体专业发展过程中,我特别重视课题研究。每当省课题申报时,我总是和共同体成员一起思考,一起研究,寻找“适合自己”的课题方向。平时,我把读书读语文论文或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思考的好题目积累起来,建立“题库”,与共同体成员分享。省“十二五”《课题指南》公布后,共有三次申报机会,我指导中学语文共同体成员申报成功的有17项,其中有多项重点资助或重点自筹课题。有关注语文教育教学前沿的课题,如谢敏的“读图时代的媒介语言教学策略研究”、王新霞的“大数据时代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有关语文美学方面的,如周艳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美研究”;有研究语文名师的,如尚延联和仲玉梅的“赣榆高中‘语文特级教师群’的‘特别’研究”;有研究课堂学生主体地位和研究性学习的,如王旭彤的“初中语文主体参与的学习策略研究”、张勇的“基于地域文化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有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如秦峰的“九年级语文教材的使用设计更优化的方法研究”、 姜涛的“初中语文‘三维目标’相统一的教学过程优化研究”、 陈广团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科学性的研究”等。
有了省级立项课题,在语文教学中就有了实践方向。把课题内容分解后落实到实践过程,日积月累,对教学实践就能起到推动作用。
团队成员真正把课题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有拔地而起的教育张扬,才能有生命原力的教育释放。 以反思提升经验。语文共同体的发展是基于语文教学实践的,脱离了语文教学实践,就谈不上共同体的专业发展。我对共同体成员中有代表性的课,总是和他们一起反思。在共同体成员中,凡是在全国、省以上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的课,让他们及时整理出教学实录,我进行评点,或鉴赏其亮点,或分析其细节,或透视其理念,或点评其技巧,或指出其不足,或指导其方向。
团队成员张永庆老师执教艾青的代表诗作《北方》,我从“把握感情线索”“分析意象意境”“内化诗歌情感”“想象拓展空间”“诱导探究思辨”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帮助他提升对教学设计及实施的认识,激励他做出新的探索。这节课获教育部组织的“德育渗透课”评比一等奖。团队成员张长松老师执教李清照的《声声慢》,参加江苏省优秀课评比获一等奖,赛事结束,我让他整理出教学实录,我以《以体验来体现抒情语体教学的价值追求》为题,从“通过言语形式体验”“通过情感理解体验”“通过意义生成体验”三个方面进行评点。
这些教学实录和评点文字都收到《李震评生命化语文教学》一书里,这本书共收入32篇评点文章,探讨了语文课对个体生命的影响,主张语文课要为个体生命成长提供更为广阔、丰富、有内涵的言语空间,用语言来唤醒生命,滋润生命,丰富生命。
以论文促进发展。论文写作是共同体成员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论文能够集中反映团队成员的理论素养、实践感悟、经验提升和文字表达水平。共同体成员写论文,可以促进理论学习,促进实践反思,尤其是可以从理论和实践结合方面提升专业素养。那种认为中小学教师可以不写论文的观点,我是不赞成的。我非常重视共同体成员的论文写作,帮助他们寻找写作角度,确定论文题目,推敲结构提纲,筛选教学案例,加工润色语言,规范行文格式,推荐刊物发表。共同体成员陈广团以前发表过十余篇论文,从农村进入县中,又被评为“连云港市首批名教师”,自认为“功成名就”,一度专业发展处于高原期,有近五年没有发表过论文。2010年,我们同时参加连云港市中考命题,住在同一个房间。当我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就和他谈专业发展的目标,谈我带着赣榆煎饼到北京图书馆读书的经历,分析他的研究基础。几次谈话,点燃了他心中的一把火。有一天,他突然说:“李校长,我还要写。”我听了非常高兴。“我还要写”这句话背后是勇气,是希望,是兴趣,是信心。他说五六年没有写了,希望我给他个题目。第二天,我就给他考虑了一个题目——“语文课堂活力的起点”,又介绍了提纲:抓住矛盾点,让对话深刻;寻找比较点,让对话广博;发现空白点,让对话丰富;把握生长点,让对话高效;营造兴奋点,让对话快乐。他认真地记下来。中考结束后二十余天,他打电话给我,说论文写好了,已发到我的电子邮箱。我把他的论文转给《语文教学通讯》,发表在2011年第4期。接下来,他又写了一篇《引发讨论:语文课堂深刻的支点》的论文,我转给北京《中学语文教学》主编张蕾,发表在2011年第4期。后来,陈广团老师一发不可收,克服了专业发展的“高原期”。至目前,他又发表了十余篇论文,“十二五”期间还申报了两个省级课题并被立项;被评为省特级教师,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共同体成员王旭彤写了一篇《“无知”问题引发的语文课堂智慧的思考》的论文,我推荐给张蕾主编,张蕾提出修改意见,认为面面俱到,缺少特色,希望能够对“教学智慧”做深度分析。我和王旭彤先后两次讨论,根据张蕾主编的意见,围绕“教学智慧”,从及时“捕捉”、适时“介入”、巧妙“化解”三个方面,联系教学实践,做出分析。三易其稿后的论文果然有深度,有特色,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15年第7期,后又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我经常和共同体成员一起讨论论文如何写得有变化,如何写得有特色,如何写得有厚度,如何写得有灵气,如何写得有开阖,如何写得有精神。
近八年来,经我定题或修改并推荐,共同体成员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有76篇,出版语文专著、编著和诗集7本。如莫立刚教授的《有声无声集》、特级教师张勇老师的《语文读本》、李涛老师的《古典诗词艺术欣赏》、谢敏老师的《高中作文教程》、韦庆英老师的诗集《掌纹》、欧加刚老师的《语文,为表现而教》等。像张勇、莫立刚、韦庆英、欧加刚等人的语文专著和诗集,我都受邀为他们写了序言。
在语文共同体中,游之以师德之途,润之以诗书之泽,砺之以生命之课,植之以实践之根,培之以反思之维;会神以聚之,树标以导之,设问以诱之,聚焦以议之。故能在专业发展道路上,一路高歌,成绩斐然。共同体成员中获得1项国家级成果一等奖,获得4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获得5项市级教学成果奖;已经有省教育家培养对象2名、江苏省中学特级教师8名、三级教授4人、市名师和模范班主任12名。
而今,由我领衔的“江苏省生命化语文课程基地”以材料审评和现场答辩第一名的成绩被省教育厅立项,我和我的语文共同体又充满了新的憧憬。
语文共同体,是我生命语文的伴侣;语文共同体,是我生命语文的归宿;语文共同体,是我生命语文的张扬;语文共同体,是我生命语文的精神载体。
我沉浸在语文共同体发展的世界里。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道合”者的专业发展,成为赣榆中学语文组一抹亮丽的彩虹;
“道合”者的专业发展,成为赣榆中学语文组一组灿烂的星群;
“道合”者的专业发展,成为赣榆中学语文组一道人文的风景;
“道合”者的专业发展,成为赣榆中学语文组一支导向的标杆;
“道合”者的专业发展,成为赣榆中学语文组一句骄傲的话语。
21世纪初,我被调到新海园,先后担任实验中学、新海高中东方分校校长,新海高中副校长,这些学校充满了耕耘的生机,溢满了创新的热情。同时,我还兼任全国中语会青年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中语会副理事长、市中语会理事长,我心甘情愿地与语文团队一道发展。我的交游绝大部分都是以“语文”为凝聚点,以“语文对话”为桥梁,以“语文活动”为渠道的。2015年1月,市教育局召开“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评比获奖总结表彰会”,我作为获奖教师代表讲话,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一生最钟爱语文,爱得很单纯,爱得很单调,爱得很深沉,爱得很执着。从小到老,一心想做个中国语文人:坐也语文,走也语文;醒也语文,梦也语文;学也语文,教也语文。前年退休了,仍然读语文著作,做语文课题,开语文讲座,做语文报告,想语文事情,带语文徒弟,听语文会议,当语文评委,写语文论文,出语文专著。爱语文无功利之心,故语文成就了我;爱语文有执着之情,故语文丰富了我;爱语文怀发展之志,故语文厚待了我。
我的语文教学获奖,不单是我个人的,更重要的是我的语文共同体的。我认为,作为一名特级教师,个人的获奖固然值得庆幸,但领衔的共同体获奖更有发展意义,更有内涵价值,更有思想境界。因为,这是一个语文共同体的内在心理凝聚、内在精神呈现、内在文化辐射,这种“凝聚”“呈现”和“辐射”,是在共同体实践过程中内化形成的。一个教师的“共同体”,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学者维斯西蒙的话来说,有五个基本要素:共同的信仰、合作和参与、相互依赖、关注个体和少数意见、有意义关系。在共同体语文教学实践中,这五个基本要素不断融合,在以语言文字化育生命的同时,也使语文实践主体绽放出语文生命的灿烂之花。
我和我的语文共同体共同发展,理想与实践共生,激情与改革相伴,切磋与反思砥砺,问题与探索贯通。其经验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读书丰富学养。所谓学养,就是一种非常自然地能够传递生命信息的书卷气。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学养,就是语文教师“负大舟”的“积水”和“负大翼”的“积风”。语文教师的学养主要靠读书读“网”获得。我在语文共同体建设中,非常重视读书,经常给成员开一些书目,让他们在阅读中自能发展。
我开出的书目有三种:第一种是围绕团队成员承担的课题确定书目,如团队成员陈广团老师承担着省级“十二五”立项课题“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科学性的研究”,我就给他开出郑桂华的《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等有关教学设计方面的8本书;第二种是打底子的书,读一些教育经典,如英国的怀特海是“过程哲学”的创始人,他的《教育的目的》等著作中闪耀着不朽的智慧光芒,体现出对鲜活的生命的尊重,我让共同体成员读一读;第三种是当代教育界认为有学术含量和有影响力的著作,如冯建军的《生命与教育》等。这些学术著作富有理论张力,能够开阔学术视野。读这些著作如同在军事上占领几个制高点,再来看语文教学,就显得比较洞明。
以课题引领方向。在我的语文共同体专业发展过程中,我特别重视课题研究。每当省课题申报时,我总是和共同体成员一起思考,一起研究,寻找“适合自己”的课题方向。平时,我把读书读语文论文或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思考的好题目积累起来,建立“题库”,与共同体成员分享。省“十二五”《课题指南》公布后,共有三次申报机会,我指导中学语文共同体成员申报成功的有17项,其中有多项重点资助或重点自筹课题。有关注语文教育教学前沿的课题,如谢敏的“读图时代的媒介语言教学策略研究”、王新霞的“大数据时代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有关语文美学方面的,如周艳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美研究”;有研究语文名师的,如尚延联和仲玉梅的“赣榆高中‘语文特级教师群’的‘特别’研究”;有研究课堂学生主体地位和研究性学习的,如王旭彤的“初中语文主体参与的学习策略研究”、张勇的“基于地域文化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有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如秦峰的“九年级语文教材的使用设计更优化的方法研究”、 姜涛的“初中语文‘三维目标’相统一的教学过程优化研究”、 陈广团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科学性的研究”等。
有了省级立项课题,在语文教学中就有了实践方向。把课题内容分解后落实到实践过程,日积月累,对教学实践就能起到推动作用。
团队成员真正把课题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有拔地而起的教育张扬,才能有生命原力的教育释放。 以反思提升经验。语文共同体的发展是基于语文教学实践的,脱离了语文教学实践,就谈不上共同体的专业发展。我对共同体成员中有代表性的课,总是和他们一起反思。在共同体成员中,凡是在全国、省以上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的课,让他们及时整理出教学实录,我进行评点,或鉴赏其亮点,或分析其细节,或透视其理念,或点评其技巧,或指出其不足,或指导其方向。
团队成员张永庆老师执教艾青的代表诗作《北方》,我从“把握感情线索”“分析意象意境”“内化诗歌情感”“想象拓展空间”“诱导探究思辨”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帮助他提升对教学设计及实施的认识,激励他做出新的探索。这节课获教育部组织的“德育渗透课”评比一等奖。团队成员张长松老师执教李清照的《声声慢》,参加江苏省优秀课评比获一等奖,赛事结束,我让他整理出教学实录,我以《以体验来体现抒情语体教学的价值追求》为题,从“通过言语形式体验”“通过情感理解体验”“通过意义生成体验”三个方面进行评点。
这些教学实录和评点文字都收到《李震评生命化语文教学》一书里,这本书共收入32篇评点文章,探讨了语文课对个体生命的影响,主张语文课要为个体生命成长提供更为广阔、丰富、有内涵的言语空间,用语言来唤醒生命,滋润生命,丰富生命。
以论文促进发展。论文写作是共同体成员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论文能够集中反映团队成员的理论素养、实践感悟、经验提升和文字表达水平。共同体成员写论文,可以促进理论学习,促进实践反思,尤其是可以从理论和实践结合方面提升专业素养。那种认为中小学教师可以不写论文的观点,我是不赞成的。我非常重视共同体成员的论文写作,帮助他们寻找写作角度,确定论文题目,推敲结构提纲,筛选教学案例,加工润色语言,规范行文格式,推荐刊物发表。共同体成员陈广团以前发表过十余篇论文,从农村进入县中,又被评为“连云港市首批名教师”,自认为“功成名就”,一度专业发展处于高原期,有近五年没有发表过论文。2010年,我们同时参加连云港市中考命题,住在同一个房间。当我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就和他谈专业发展的目标,谈我带着赣榆煎饼到北京图书馆读书的经历,分析他的研究基础。几次谈话,点燃了他心中的一把火。有一天,他突然说:“李校长,我还要写。”我听了非常高兴。“我还要写”这句话背后是勇气,是希望,是兴趣,是信心。他说五六年没有写了,希望我给他个题目。第二天,我就给他考虑了一个题目——“语文课堂活力的起点”,又介绍了提纲:抓住矛盾点,让对话深刻;寻找比较点,让对话广博;发现空白点,让对话丰富;把握生长点,让对话高效;营造兴奋点,让对话快乐。他认真地记下来。中考结束后二十余天,他打电话给我,说论文写好了,已发到我的电子邮箱。我把他的论文转给《语文教学通讯》,发表在2011年第4期。接下来,他又写了一篇《引发讨论:语文课堂深刻的支点》的论文,我转给北京《中学语文教学》主编张蕾,发表在2011年第4期。后来,陈广团老师一发不可收,克服了专业发展的“高原期”。至目前,他又发表了十余篇论文,“十二五”期间还申报了两个省级课题并被立项;被评为省特级教师,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共同体成员王旭彤写了一篇《“无知”问题引发的语文课堂智慧的思考》的论文,我推荐给张蕾主编,张蕾提出修改意见,认为面面俱到,缺少特色,希望能够对“教学智慧”做深度分析。我和王旭彤先后两次讨论,根据张蕾主编的意见,围绕“教学智慧”,从及时“捕捉”、适时“介入”、巧妙“化解”三个方面,联系教学实践,做出分析。三易其稿后的论文果然有深度,有特色,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15年第7期,后又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我经常和共同体成员一起讨论论文如何写得有变化,如何写得有特色,如何写得有厚度,如何写得有灵气,如何写得有开阖,如何写得有精神。
近八年来,经我定题或修改并推荐,共同体成员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有76篇,出版语文专著、编著和诗集7本。如莫立刚教授的《有声无声集》、特级教师张勇老师的《语文读本》、李涛老师的《古典诗词艺术欣赏》、谢敏老师的《高中作文教程》、韦庆英老师的诗集《掌纹》、欧加刚老师的《语文,为表现而教》等。像张勇、莫立刚、韦庆英、欧加刚等人的语文专著和诗集,我都受邀为他们写了序言。
在语文共同体中,游之以师德之途,润之以诗书之泽,砺之以生命之课,植之以实践之根,培之以反思之维;会神以聚之,树标以导之,设问以诱之,聚焦以议之。故能在专业发展道路上,一路高歌,成绩斐然。共同体成员中获得1项国家级成果一等奖,获得4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获得5项市级教学成果奖;已经有省教育家培养对象2名、江苏省中学特级教师8名、三级教授4人、市名师和模范班主任12名。
而今,由我领衔的“江苏省生命化语文课程基地”以材料审评和现场答辩第一名的成绩被省教育厅立项,我和我的语文共同体又充满了新的憧憬。
语文共同体,是我生命语文的伴侣;语文共同体,是我生命语文的归宿;语文共同体,是我生命语文的张扬;语文共同体,是我生命语文的精神载体。
我沉浸在语文共同体发展的世界里。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