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爱的幸福家

来源 :女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za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津市西青区妇联副主席张洪政:“家”这个词包含着很多内容,它可以唤醒我们心中最美好的情感,家是社会的细胞,是幸福的温床,神圣的乐园。很多人把家当成自己成功的动力,对于女人来说尤其如此,一个女人在生活工作中会有很多种身份,但在家庭中的角色是责任最重的,也是难度最大的,当然也是最幸福的。本期《女士》杂志,我们西青区推荐了这篇故事,希望借助《女士》这块媒体阵地,与广大女性分享女主人公一家人饱含爱的幸福,一起展示家庭文明风采,共秀家庭幸福之梦。
  我叫王秀兰,家住天津市西青区王稳庄镇建新村。在别人眼中,或许我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在最灿烂的年纪失去了双下肢,成了高位截瘫的残疾人,但同时我又是最幸运的,我的丈夫、儿子和儿媳用无私的爱与付出为我撑起一片家的天空,让我品尝着人间最甜美的甘露,获得了世间最真挚的感动。
  1983年,我和丈夫张同元喜结连理,婚后我们夫唱妇随恩爱有加。同元主外我主内,他为了一家人生活天天早出晚归,作为妻子的我就更该把家打理好,让丈夫能安心在外工作,没有后顾之忧。婆婆年岁大,而且患有哮喘,我经常给婆婆单独做适合她口味的饭菜,虽然一家人要做两类不同口味的饭菜,但只要婆婆高兴我麻烦些也是值得的。有时婆婆吐痰吐不出来,我就用手抠,别人都劝我带个手套做做防护,可我觉得那样会给婆婆带来更多的痛苦,更让她觉得被人嫌弃。既然嫁到了张家,婆婆也是我的亲妈。后来从邻居的口中得知,婆婆逢人就说我比亲闺女还亲,听得我心里暖意融融的。
  1984年,我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叫张松。孩子的到来,给我们这个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欢乐,虽然我比以前更忙碌,既要照顾长期患病的婆婆,又要照顾年幼的孩子,但是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一家人尽享天伦之乐。
  一转眼孩子已经7岁了,到了上学的年龄,为了能让家里经济宽裕些,我决定到村办企业电焊条厂上班。可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在一次事故中,我成了高位截瘫的残疾人,那一年我只有32岁,我无法面对现实,在一个女人盛开的年纪,将无法行走,终身瘫痪在床,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失去了光亮,留给我的只有一抹灰白,生活对我没有任何意义,生命更失去了尊严。为了不拖累丈夫和儿子,我多次绝食,想要一死了之。同元一次次在我的床边泣不成声地劝着我,好死不如赖活着,只要活着就是一个完整的家,儿子就有妈妈,我们这个家就不会散……最后,我抱着丈夫嚎啕大哭,似乎要哭掉积压在我心里的所有抑郁。
  每次吃饭我和丈夫都是一同吃,丈夫喂我一口,再自己吃一口,同用一双筷子、一个碗,无论先吃什么,都让我吃第一口。长期卧床的病人会有褥疮,丈夫为了不让我受罪,每两个小时给我翻一次身。为了不让我肺功能下降,他每天给我拍背。每次看到丈夫给我擦洗身体累得大汗淋漓,我都会觉得心酸不止。一次我突然发起高烧,丈夫一连几天衣不解带地守在我身边,给我喂水、喂药,直到我的烧退了,他才放心睡了一会儿。
  时光荏苒,在照顾我的这20年里,丈夫没有睡过一个整觉,在生活中扮演着父亲和母亲的双重角色。我常常感到愧疚,丈夫似乎每次都能读懂我的心,总是会说:“只要你好好活着,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每每我都无言以对,唯有郑重地点着头,因为语言都失去了颜色。在丈夫的照顾下,虽然我瘫痪在床却没有生过褥疮,也很少得病。
  转眼间儿子也长大成人,2005年正月,儿子和儿媳张彩云完婚。起初,我担心这个只有21岁的纯真女孩儿会嫌弃这个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她迈入这个家的大门后,没有丝毫的娇生惯养,更没有半点的埋怨牢骚,当她看到被病痛折磨的我,看到没日没夜为这个家操劳的公公时,她主动提出照顾我的起居生活。
  不久,彩云怀孕了,更给这个家增添了希望的光明。一年后小孙子的降临给我们带来了活力,同时也给彩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似乎让我看到了当年的我和婆婆。彩云一边要照料咿呀学语的孩子,一边要照料高位截瘫的我,儿媳经历着常人无法承受的压力。
  6年来,彩云没有让我受一丁点委屈,每天不管多么忙多么累,她都要给我细心地换尿布、洗澡、洗头,喂饭……静心伺侍候我,从不厌烦。吃饭时都是先把我喂饱了,她自己才吃。我的牙不好,儿媳就把买来的各种肉食剁成馅,做成丸子让我吃。为了保证我营养充足,她总是变着花样给我做可口的饭菜,只要是我喜欢吃的、喝的,她总会想尽办法买来;只要我需要,再贵她也舍得买。
  彩云对自己很苛刻,从不打扮,用她自己的话说:不是没有爱美之心,而是把这份心化成了对长辈的爱,对孩子的爱,只要家人好了,自己就感觉舒心了。每次有街坊四邻来看我,我都会对她们说:“有好儿子不如有个好媳妇,我家彩云待我比亲妈还亲呢!”邻居们都说:“这是好人有好报啊!这就是爱的传承接力!”
  有一次邻居问彩云照顾婆婆心里会不会有委屈,彩云笑着说:“我是这个家的儿媳,老人活一天我就要尽一天的孝道。”
  这就是我平凡而又真实的家庭,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有一种力量,让我必须好好活着!现在生活富裕了,钱也够花了,大家比的更多的是文明和道德。我们一家人互相关爱,相互扶持,媳贤子孝,代代相传。用我们真诚而又朴实的行动传递着爱、诠释着爱,给了彼此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
其他文献
我常常遇见很多没自信的朋友,询问我如何变得更有自信。我觉得他们真是眼光毒辣,找我算是找到组织了。你去问一个从头到尾浑身霸气冲天自信爆棚的人,他无法对这个问题感同身受,只有找到我这种“赤脚医生”,才能得到自疗的土方子。  我告诉他们:秘诀就是内外双修。  所谓内力,是你必须要做成事,无论大事还是小事;所谓外力,是你要找到别人鼓励你,给你信心。这两者,内力最关键。实现了你想实现的,事再小,也会有信心;
期刊
恋爱中的人都是蠢货  安雅哭丧着脸在李岩面前坐下来,后者正专心致志地对付着一大盘海南鸡饭,听见动静头也没抬,继续以风卷残云的势头准备结束这场战斗。  “我失恋了。”安雅盯着他那厚厚的眼镜片上反映出的两盘海南鸡饭,忧伤地开口。  “这句话早上你不是说过好几遍了?如果再加上昨晚跟酒嗝一起打出来的,我肯定已经听过47遍。你确定你的语言能力没出现障碍,不然怎么老是同样的4个字高频率重复?”李岩终于停下了手
期刊
我在美国遇到一位名厨,经营私房菜,十分成功,生活得很惬意。聊天时,他讲到自己移民美国是朋友出的招,用的是“引入特殊人才”条款。  “特殊人才,是中国厨师吗?”我疑惑地问。  “不是,中国菜人人会做,岂不是全国人民都可以申请来美了?我是以‘京剧花脸’身份,作为特殊人才申请移民的。”他答。  我大感兴趣,连道失敬,不知仁兄乃梨园子弟,身怀绝技。他说非也,他不是科班出身,只是喜欢唱戏,登过台,串过戏,朋
期刊
据说克林顿当选总统后,有一次和希拉里开车经过一个加油站。突然,希拉里发现加油站的一个工人是自己的初恋情人,克林顿知道后说:“看来你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你现在是总统的夫人,而不是一个加油站工人的老婆。”希拉里头也不回地说:“正因为你娶了我,所以现在当总统的是你而不是他。”  希拉里这句话用在美剧《纸牌屋》里的新总统夫人克莱尔身上何其应景:克莱尔绝不仅仅配得上一半军功章,她应获得整枚军功章;克莱尔绝不
期刊
一家单位食堂有两个打饭窗口,两位阿姨各负责一个,打饭卖菜。  每天到了开饭时间,两个窗口前就会自觉地排起两条长队。两个窗口的菜完全一样,两位阿姨打菜的速度也差不多。刚开始的时候,到食堂就餐的人,往往是看哪边的队伍排得稍短些,就站在哪个队尾。  慢慢地,情形悄悄地起了变化,左边窗口前排的队总是要比右边的那队长出很多,很多人好像都犯了傻,宁愿选择左边的长队,也不去右边短的那队。  打菜的两位阿姨,都是
期刊
结束完一场节目的录制,老王、小李和我在几平方米的休息室里,抓紧时间过烟瘾。“这烟雾真像女人,虽然形状万千,但都留下余香袅袅!”  听了我的话,老王哈哈大笑:“别整那么酸,我看还是说女人是母老虎更准确!在的时候威风凛凛,不在的时候余威不散!”  我不置可否地看了一眼老王,然后说:“我一直不认为说女人是母老虎是贬低女人。这句话恰恰说明了女人最护家,她们为了家可以像老虎一样拼杀,这其实是一种值得钦佩的精
期刊
我在韩国访问期间,每天早间行程的前两个小时,韩方接待人员就会安排酒店对访问团中的女孩们进行叫醒服务。  刚开始,我十分不解:每天的访问活动排得那么满,怎么早上不让我们多睡会儿?韩方人员对此要求感到非常诧异:“韩国的女人都是要早上提前两小时起床化妆、做头发、吃早饭的。女人难道不应该这样吗?”  见识了韩国女人的勤快后,我感慨做一个漂亮女人,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很多人说韩国女人的漂亮,似乎全赖于
期刊
我的很多朋友都爱吃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而我每次跟他们吃饭都非常痛苦。我更愿意去个茶馆,吃些锅贴和虾饺。如果单是为了填饱肚子,那么我希望去中式快餐店吃红烧肉、炒芥蓝和白菜排骨,米饭管够。但是我的朋友们不喜欢,他们在飘雪的冬天去要一杯加冰的可乐,然后把番茄酱挤到薯条上,非常陶醉地吃,看得我一阵阵牙碜。  我在无数次吃完夹着厚厚肉饼和千奇百怪的生菜叶子以及奶油黄油孜然粉胡椒面的汉堡之后,再吃进一份圣
期刊
长沙女孩赵莉莉,无意中发现亡母的旧情书,知晓母亲多年前浪漫哀怨的“山楂树之恋”。40年后,拂去岁月的尘埃,爱情以料想不到的方式悄然生长……  一  2009年6月,23岁的赵莉莉从湖南幼儿师范高专毕业后,回到长沙市星沙镇老家,在开元路上租了间房,创办了金宝贝幼儿园。几年前,在环卫所上班的父亲去世后,她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  2011年年初,母亲蒋桂华患了乳腺癌,年底离开了人世。2012年3月的一天
期刊
美国“第一夫人”携母亲和女儿访华期间,一位体态丰腴、办事干练的东方女性每天都陪伴在她身旁,能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对沪上风情和各种典故等如数家珍。这个神秘人物,为何会被奥巴马夫妇视为知己?  和米歇尔情同姐妹  陈远美的父母都是上海人,1949年移民到美国。1956年,陈远美出生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郊区。1978年,陈远美从哈佛大学毕业,她搬到伊利诺伊州首府斯普林菲尔德,在州政府预算局做分析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