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合作交流;预习;练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3(B)—0037—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因此,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使小组交流活动落到实处呢?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 预习时进行合作交流——提出疑问
预习的重点是根据数学教学目标,找出疑难问题并提出疑问。预习时进行合作交流,并在小组内提出疑问,然后大家发表意见、相互讨论,可使组内能力较差的学生逐渐对预习产生兴趣,从而逐渐提高他们的能力。同时,合作预习为后进生提前扫除了新授课中的一些障碍,增强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信心。
如:在教学“正方形”前,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找出正方形的边、角、对角线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正方形的特征。组内学生一人动手测量,一人利用正方形纸片折叠,一人记录,一人检查核对,相互配合得非常密切。
△ 新授课时进行合作交流——深化认识
新知识的形成往往经历质疑、研讨的过程。通过相互间的启发、研讨,学生可以深化对知识的认识,达成共识;广泛收取信息,增强主动探索的能力;大胆交流,提高交往能力。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生通过各抒己见,形成小组意见,又通过组间交流,得出完整的结论,感受到合作交流的力量远远胜过个体的力量,自己和小组是不可分割的。
如:在教学“正方形的识别”时,我将学生合理地分为甲、乙、丙三个合作小组,分别让他们利用折纸、画图、测量等方法探究什么样的四边形或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通过合作探究,三个小组共同得出了如下结论: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2.四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3.对角线垂直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4.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5.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6.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7. 对角线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8. 既是矩形又是菱形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在整个新授课过程中,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融于自己的学习小组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一名探索者、发现者。
△ 练习时进行合作交流——拓宽思路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故而,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最大限度的训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我认为,在练习时对学生加强合作交流,更能拓宽学生的思路。
如:在教学“十字相乘法”时,我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让一个小组的同学出题,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解答,从而形成浓厚的竞争和探讨的氛围,使学生在补充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大大拓宽了思路,开发了思维。
△ 评价时进行合作交流——促进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达到这个评价目的,在评价过程中,教师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评价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状况、学习水平和学习习惯,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在课堂作业的批改中,我常常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批改,使学生既能相互找出优点与不足,知己知彼,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既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他人,又能从不同的角度收集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在相互评价中取长补短。而且,如果教师能够接受学生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就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增进了师生间的民主与友谊,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定论”的模式,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学习习惯和评价他人的能力,使许多学生增强了信心,促进了自我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3(B)—0037—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因此,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使小组交流活动落到实处呢?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 预习时进行合作交流——提出疑问
预习的重点是根据数学教学目标,找出疑难问题并提出疑问。预习时进行合作交流,并在小组内提出疑问,然后大家发表意见、相互讨论,可使组内能力较差的学生逐渐对预习产生兴趣,从而逐渐提高他们的能力。同时,合作预习为后进生提前扫除了新授课中的一些障碍,增强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信心。
如:在教学“正方形”前,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找出正方形的边、角、对角线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正方形的特征。组内学生一人动手测量,一人利用正方形纸片折叠,一人记录,一人检查核对,相互配合得非常密切。
△ 新授课时进行合作交流——深化认识
新知识的形成往往经历质疑、研讨的过程。通过相互间的启发、研讨,学生可以深化对知识的认识,达成共识;广泛收取信息,增强主动探索的能力;大胆交流,提高交往能力。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生通过各抒己见,形成小组意见,又通过组间交流,得出完整的结论,感受到合作交流的力量远远胜过个体的力量,自己和小组是不可分割的。
如:在教学“正方形的识别”时,我将学生合理地分为甲、乙、丙三个合作小组,分别让他们利用折纸、画图、测量等方法探究什么样的四边形或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通过合作探究,三个小组共同得出了如下结论: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2.四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3.对角线垂直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4.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5.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6.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7. 对角线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8. 既是矩形又是菱形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在整个新授课过程中,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融于自己的学习小组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一名探索者、发现者。
△ 练习时进行合作交流——拓宽思路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故而,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最大限度的训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我认为,在练习时对学生加强合作交流,更能拓宽学生的思路。
如:在教学“十字相乘法”时,我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让一个小组的同学出题,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解答,从而形成浓厚的竞争和探讨的氛围,使学生在补充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大大拓宽了思路,开发了思维。
△ 评价时进行合作交流——促进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达到这个评价目的,在评价过程中,教师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评价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状况、学习水平和学习习惯,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在课堂作业的批改中,我常常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批改,使学生既能相互找出优点与不足,知己知彼,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既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他人,又能从不同的角度收集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在相互评价中取长补短。而且,如果教师能够接受学生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就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增进了师生间的民主与友谊,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定论”的模式,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学习习惯和评价他人的能力,使许多学生增强了信心,促进了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