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的领导力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ck_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每一所学校,都有一些“神奇”的教师。无论学校分配给他们怎样的班级,班级的课堂纪律都会渐渐好转或者更加优化。自然,他们所授学科的班平均成绩也会逐步提高,班级的学习风气、综合素养等也会逐渐优秀。
  这些教师的“神奇”之处是什么呢?其实是他们具备了良好的领导力,在学科教学或者师生关系处理方面,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与具体实施的方法途径,进而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处理好师生关系。那些特别需要教师去“管理”的班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显示出教师的领导力有问题,才导致事件频出,不得不需要一再去“管理”。
  著名的领导力专家、世界顶级企业领导与变革领域的权威代言人约翰·科特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取得成功的方法是75%—80%靠领导,其余20%—25%靠管理,而不能反过来。”在企业如此,在班级里其实也一样。有效教学和班级正常运转的前提是教师优质而高效的领导力,而非“班级管理”能力。
  因此,教师要提升自己的领导力。
  一、 不刻意去讨孩子欢心
  美国广受欢迎的实战派育儿问题专家、家庭心理学家约翰·罗斯蒙德曾去一所学校蹲点观摩。他请校长给他安排一个比较会管教学生的优秀教师,希望能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听几天课。最后,他来到了施默克老师的课堂上。他发现,施默克老师非常“会管教学生”,是因为“她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一种冷静而随意的权威性,正是她的这种权威性,使得她的学生们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
  而且,约翰·罗斯蒙德发现,施默克老师并不努力去讨学生们喜欢,她在学生面前明显表现出来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去哪里、想要什么,学生反而能够尊敬她、服从她。
  我非常认同约翰·罗斯蒙德的发现。多年的工作经验使我确信,综合表现好、学习风气好的班级基本都来源于具有权威性的教师。“好教师”与“受孩子欢迎的教师”之间不是绝对画等号的。有些教师——尤其是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时常都努力让孩子喜欢自己,但出于人性的本能,最受孩子欢迎的其实是对他们不怎么管束甚至放任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根本谈不上是“好教师”。事实证明,一开始就“受孩子欢迎”的教师,未必真正成为“深受孩子喜欢”的教师。
  有领导力的教师是引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那个人。有时候,明知道自己的规则孩子不喜欢,但基于对孩子的学业与心智成长的负责,仍然坚持要孩子遵守。那一刻,他们其实并不是“受孩子欢迎的教师”,但他们依然会坚持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去引领孩子的学业与心智成长,不刻意去讨孩子欢心。
  教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有人文关怀,但是,在此同时,教师还应该是课堂教学与学生成长的引领者。一个动辄问学生“好不好”“行不行”“我们先……然后再……好吗”的教师,很快会失去自己在学生面前、在教室里的领导者形象。淘气的孩子往往就会在自己确认“这个教师领导力不强”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各种不合作或违纪行为,教师不得不展开与学生“斗智斗勇”的行为。这也意味着教师“领导课堂/班级”程序失败,进入到“管理课堂/班级”程序。
  二、不在乎孩子是否喜欢自己的决定
  一个具备领导力的教师,要有足够的权威性。在教室里,有些领域可以让孩子们自主讨论、自行决定,但在学科教学与班级事务处理中,必须有一定份额的内容是教师依据学科特点、教育常识和儿童心理来独自决断的。其实,明显能让学生感受到权威与果断的教师,反而会更迅速地得到更多学生的信任,甚至让他们萌生安全感。学生会知道:眼前的这个老师是一个能让我学得更好、成长得更好的老师。
  有的班级,每天打扫教室要花上半小时甚至更多时间。如果教师不在场监督,很可能第二天看到一间几乎像没有打扫过的教室。值日生们大多数都喜欢玩玩闹闹的值日过程,觉得这是游戏,而不在乎会花费多少时间。与此相反,有的教师不管带哪一个班级,班级每天的值日工作都能控制在10分钟内完成,且保证教室的各个角落都整洁有序。这样有领导力的教师,不在乎学生是否喜欢他决定的值日安排,只在乎最有价值的一个方面——学生用最短的时间优质地完成教室打扫。
  约翰·罗斯蒙德指出:“现如今大多数父母都不符合‘领导型父母’的特征,大多数父母都有意地不去做令孩子不高兴的决定。”这样的父母我们常常会冠以“溺爱孩子”的名称。但如果教师也这么做呢?或许谈不上是“溺爱孩子”的教师,但至少是缺乏领导力的教师。要不了多久,学生对这样的教师会渐渐不再敬畏,进而滋生各种学业问题和纪律问题。
  三、不诉说自己有多么辛苦
  几年前,听到一个班主任在教室里对着小学三年级的孩子长篇演讲,倾诉着自己初为人母的辛劳,还有工作的辛苦……我知道这位教师的用意,是希望孩子们能因为理解、体谅老师的压力与辛苦而有所进步,好让她少操一点心、少生一点气。
  美国教师雷夫·艾斯奎斯曾说过:“极少有学生理解我所作出的犧牲。他们还仅仅是孩子。”教师要能够处理好职场与家务、教师与学生的边界。自己有职场压力的时候,可以寻求家人、朋友、同事的共情与帮助,没有理由跟学生去诉说自己有多辛苦。如果让学生察觉到“老师在向我诉苦”,其实也会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希望得到我的同情”,那就表示教师在渐渐失去在学生面前的领导力。
  四、不与孩子发生争吵
  在一个孩子健康、顺利成长的家庭里,父母的领导力往往较好。孩子由于年幼,无法管理好自己的童年,家长有责任替他们管理,让他们将来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很难听得到父母与孩子会有争吵。当然不是父母所有的决定都能得到孩子的赞同、认可与配合,而是当父母与子女之间有分歧的时候,父母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
  同理,在学校里,孩子们的学业、交往等各方面的成长也不可能完全交给孩子自己负责,一个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是有能力、有责任替孩子做各种有利于成长的正确决定的。在孩子不认可、不服从的时候,教师要尽力避免与学生争吵,而是寻求学生更容易理解的表达与呈现方式,让他们最终去接纳。
  教育孩子,无论是做父母还是做教师,其重点之一就是教育者本人在孩子面前是否具备良好的领导力。尤其是在班级里,在教师给予孩子相当程度的自由与民主的同时,也需要适时向孩子展示教师自身的权威,以此给予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安全感。
其他文献
参加“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至今3年有余,记得2012年,刚刚参加“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我跟随泰兴市教研室的领导一同去山东取经。当时印象最深的是一句话:先开枪,再瞄准。这一理念的提出者是李希贵校长,我虽有耳闻却了解甚少。回来之后,不知天高地厚的我洋洋洒洒写下一篇质疑文章《“乱开枪”与“细瞄准”》。我质疑没有经过慎重选择便将大量书籍推向学生的行为,质疑“多”是否一定胜于“少”。当时,对于主题学习的诸多理
通过对乐都县农民务林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农民选择务林就业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农民务林就业的建议和对策,希望对有关部门在引导农民就业增收有所裨益。
索赔,作为合法的所有者,根据自己的权利提出对某一有关资格、财产、金钱等方面的要求,它是一门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一体的边缘科学,是承包商和业主之间承担风险比例的合理
5月25~27日,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问题研究”现场会,在驻马店市正阳县召开。来自洛阳市洛龙区、瀍河区、新安县、伊滨区,南阳市社旗县,濮阳市范县以及驻马店市正阳县的近600名教师参加了会议。经验交流、实地考察、成果展示、专家点评……三天的会议紧张而又充实,现把部分精彩观点摘录如下。  未来学校是什么概念?我是这样认为的:第一,要有良好的育人环境,能够让广大师生愉悦
简述了规格化纤维过滤材料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一种不对称构型的彗星式纤维过滤材料,并结合滤床特点,探讨了该过滤材料的运行性能.试验表明彗星式纤维过滤材料可实现高速过滤,
本文通过湟中县近三年森林火情的分析,指出湟中县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指出改进措施。
简述了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面雨水排放的重要性,并结合上海城市轨道交通明珠线设计就雨水流量理论计算、工程措施及排水配件设置等问题谈了个人看法。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但是,不少教师面对学生不妥当、不正确的行为时,第一反应总是直接指出错误,加以批评、指责,這并不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信心。相反,学生很有可能会越来越抗拒与教师合作,甚至越来越不自律。  教师只有与学生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才能使学生在感到困惑时,愿意去听教师的声音。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换一种方式去替代批评。  一、描述看到的现象  教师应该树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