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意识形态腹语术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skyk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利用电影来传达某种意识形态的做法由来已久,但是成功运用“意识形态腹语术”的电影却为数不多,《阿甘正传》以它独特的取材以及巧妙的“意识形态腹语术”传达出种族和解、社会价值观的回归等方面的意识形态,这部影片堪称电影史上的神话。
  [关键词] 《阿甘正传》 意识形态腹语术 意识形态解读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0.019
  
  《阿甘正传》的成功可以说有目共睹,这部描写小人物奋斗史的影片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在于它带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撼以及精神上的慰藉,即对观众意识形态上的成功影响。然而这种意识形态影响处理得自然而不张扬,是一次成功的“意识形态腹语术”,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一、“意识形态腹语术”概括
  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中明确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并仔细阐述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在此之上发展出来的电影的意识形态批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让.路易.鲍德里的论文《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就是在阿尔都塞的理论影响下产生的经典著作,“在鲍德里看来,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效果已经内在于电影摄放机器中。电影摄放机器再次通过自身,构造并设置了先验的主体和想象的统一体,并通过观看电影复制或曰强化了这一想象。”[1]鲍德里并不是一味强调电影所包含的意识形态,而且还重视这种意识形态传达的方式和效果,“掩盖技术基础的确将带来不可避免的意识形态效果。但从另一个角度讲,随着运作过程的现实化,随着对意识形态的指责以及对唯心主义的批判,技术基础的铭文和显现也会产生认识效果。”[2]这里鲍德里说的“掩盖技术”除了指现实的电影拍摄技术外,还指涉“意识形态腹语术”。“所谓‘意识形态腹语术’是指意识形态似乎并不直接按言说或者强制,但它事实上是在不断地讲述和言说。”[3]著名理论家斯拉沃热.齐泽克也认为意识形态是以一种固有的、非透明的方式起作用,要使得这种作用真正行之有效,就必须保持在隐蔽状态。“意识形态腹语术”正是电影在隐蔽状态下发挥意识形态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就像现实生活中的“腹语”一样,不使用正常的发音器官,同样可以传达语言,发出声音。如果成功运用“意识形态腹语术”,电影将在传达意识形态方面有所收获。
  二、《阿甘正传》的意识形态解读
   影片主人公阿甘是一个智商只有75被人称作“傻瓜”的美国青年,然而他正直、善良,创造了许多常人无法实现的奇迹。他的生活经历贯穿了美国50年代到80年代这段历史,该片不仅提及了这段时间里著名的历史事件,而且以阿甘的独有经历带给观众心灵上的慰藉,这里从意识形态方面对这部经典影片进行细致解读。
  ㈠种族和解
  该片对种族问题的关注可以说是花了大笔墨,“《阿甘正传》描绘出一幅黑人和白人关系的理想图画,阿甘的和言善行有效地打通了种族隔阂。”[4]可以说阿甘在影片中充当了种族之间的调解者,这里例举三处片中情节详细说明。
  阿拉巴马大学校长乔治.华盛顿拒绝两名黑人学生入校学习,当时肯尼迪派出国民警卫队与之对峙,乔治.华盛顿才勉强退让。该片把阿甘嵌入到了这个历史事件当中,阿甘从众多围观的白人中走出来,很自然地把黑人女学生掉在地上的书捡起来还给她。阿甘不会想周围的白人会怎么看他,在阿甘眼中白人和黑人在拥有权利上没有分别,他只是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不管对方是白人还是黑人。影片虽然只是给主人公设置了这样一个微小的动作,但传达出的意义是深远的,这就是“意识形态腹语术”的微妙之处。
  阿甘入伍之后,和黑人布巴成为了最好的朋友,俩人形影不离,互相关照。布巴总是不停地和阿甘说他捕虾的梦想,布巴的梦想很单纯,他只希望自己能拥有一艘捕虾船,甚至和阿甘一起开一家捕虾公司,布巴勤劳、善良,但是在布巴心中他认为黑人本身就是低于白人的。丹中尉有一次问他俩是否是双胞胎,阿甘和布巴相互对视片刻,很认真地回答他们没有亲戚关系。发问者的有意调侃,回答者的严肃认真,让观众思考并且羡慕没有亲戚关系的俩人的感情。当两个人背靠背坐在泥坑里的时候,布巴问:“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会成为好朋友吗?因为咱们彼此关照,像一家人一样。”这一黑一百的相互支持和依靠预示着他们已经超越了种族歧视。在越南战场上,阿甘冒死救出了奄奄一息的布巴,听取了他的遗愿,退役后的阿甘把所有积蓄都投入了捕虾业,就为了帮好朋友布巴完成遗愿。捕虾成功后,他将“布巴—甘”一半的收入分给了布巴一家,改变了他们的阶级地位。阿甘在捕虾失败之时曾去一所黑人浸礼教祈祷,成功后的他将部分财富捐赠给这所黑人浸礼教。影片在这一情节的设置上是花了心思的,为什么不是一所白人的教堂而偏偏是黑人浸礼教?阿甘的捐赠,黑人浸礼教的感激,让白人和黑人之间又多了条联系的纽带,而无疑阿甘就是影片中的这条闪光的纽带。
  詹妮带阿甘去参加黑豹党的聚会,黑豹党人对阿甘这位白人很不友好,对他越战战士的身份不满。当看到黒豹党人动手打詹妮后,阿甘毫不犹豫的冲上前去教训他,而后却很有礼貌地为自己的行为而道歉。在阿甘眼里,他或许不是很清楚黒豹党到底是什么组织,他只是就是论事的言或者行,没有丝毫对黑人的歧视,他为詹妮去惩罚黒豹党的暴力行径,然而为自己同样的暴力行为道歉。可以看出不管是对普通的黑人学生、还是好朋友布巴、黒豹党,阿甘都没有带有色眼镜,影片没有设置很突兀的情节,在描述主人公的友情和爱情中,巧妙地运用“意识形态腹语术”,不仅没有让观众产生排斥感,反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㈡传统价值观的回归
  “《阿甘正传》不仅是一部励志片更是对战后美国社会价值变迁的回顾和总结,它倡导一种传统的,带有宗教色彩的保守主义价值观的回归。”[5]
  1、 以家庭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阿甘虽然智商不高,生活在单亲家庭,但是母亲对他正确的教育是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阿甘和母亲相依为命,他是母亲的骄傲,当得知母亲生病之后,正在捕虾的阿甘一头扎进水中,迫不及待地回到母亲身边。同样生活在单亲家庭的詹妮,从小忍受父亲的酗酒,猥亵,导致詹妮反叛的性格与最后的沦落。最后当阿甘得知詹妮患艾滋病的事实之后,让她重新回到自己身边,和她结婚组成家庭,詹妮最后的归宿可以说是理想的,她终于回到了自己渴望已久的家庭生活。布巴同样生活在单亲家庭里,他没有父亲,和母亲以及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即使是影片最后小阿甘也失去了母亲,和父亲相依为命。由此看来该片关注了美国单亲家庭问题,倡导以家庭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2、 保持宗教信仰
  影片多处涉及到宗教信仰的问题,得救后的丹中尉成为失去双腿的残疾人,他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自暴自弃,埋怨阿甘从战争中救出自己。他经常问阿甘:“你找到你的上帝了吗?”在美国这样一个宗教情结浓厚的国家,提出这样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人在信仰上出了差错。最后在暴风雨过后,丹中尉终于平静下来,他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并衷心地感谢阿甘的救命之恩,用阿甘的话讲就是“他已经达到了和神的和谐。”阿甘去教堂祈祷捕虾顺利,并捐助黑人浸礼教等等情节都表明该片倡导美国民众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
  ㈢妇女解放
  影片对妇女解放这个问题的表现,是该片意识形态腹语术最为成功之处,它借叙述阿甘和詹妮的爱情故事,反映出了妇女解放问题。詹妮是从小生活在不幸的家庭中,而后反叛主流、吸毒的迷途者,她代表了反抗社会和不公平待遇的社会底层妇女,而阿甘则充当着詹妮的救世主。小时候的詹妮为了躲避不幸的家庭生活,祈祷自己可以变成一只自由自在的小鸟;长大之后的她继续抗争着,为了成名,她不惜登上色情杂志《花花公子》的彩页;为了成为民谣歌手,她裸体在舞台上演唱不惜忍受下流男人的侮辱;投身反战运动后又成为了黒豹党核心人物的殴打对象,最后染上艾滋病死去。詹妮抗争的过程中都有阿甘的守护,他把詹妮抱下了裸体演唱的舞台;他替詹妮教训殴打她的黒豹党人等等。尽管詹妮不停地抗争,但却没有阻止自己走向堕落和毁灭,影片给了詹妮一个美好的结局,最爱她的阿甘拯救她、接受她、与她结婚组成家庭,詹妮看似美好的归宿下,影片折射出妇女解放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任重而道远。即使影片抹去了6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的痕迹,只是单纯的阐述阿甘和詹妮彼此交错的爱情故事,但是这不能够阻挡观众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考。
  ㈣跑步前进的人生
  小时候的阿甘腿脚不灵便,需要带着脚撑走路,每次受到欺负时,詹妮都要他快跑,第一次的快跑,不仅使阿甘摆脱了同学的欺负,还使他打破了脚撑的束缚,自由地奔跑。从此之后跑步成了阿甘的特长,他进了橄榄球队从而顺利进入大学并毕业;他因为跑得快而在战场上幸免于难还救了多名战友成为战斗英雄;他跑遍了整个美国而成为许多人在精神上的崇拜对象。因为从未停止过奔跑,阿甘成就了自己也影响了他人。也许观众开始只是把奔跑只是看作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傻瓜”摆脱他人欺负的唯一途径,但是当影片结束后就会感悟到其中包涵的意义远非那样简单,影片想要通过阿甘的奔跑,告诉观众跑步前进的人生将是精彩不断的,你不会预料到下一个路口会是什么景色。就像阿甘母亲说的那样“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不知道下一颗将是什么味道”。
  三、结语
  利用电影来传达某种意识形态的做法由来已久,但是成功运用“意识形态腹语术”的电影却为数不多,《阿甘正传》以它独特的取材以及巧妙的“意识形态腹语术”传达出种族和解、社会价值观的回归等方面的意识形态,这部影片堪称电影史上的神话,除了本文提到的成功运用“意识形态腹语术”之外,它紧扣时代的主题和深远的文化意义也是其价值所在。
  
  注释
  [1]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26页.
  [2]让.路易.鲍德里《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J].李迅译.
  [3]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26页
  [4]P.N丘莫二世.《阿甘正传与民族和解》 [J].犁耜译.《大众影视》.1995⑴
  [5]李鹏.《电影<阿甘正传>与美国社会的价值回归》[J].《影视评论》
  参考文献
  [1] 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 让.路易.鲍德里《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J].李迅译.
  [3] P.N丘莫二世.《阿甘正传与民族和解》 [J].犁耜译.《大众影视》.1995⑴
  [4] 李鹏.《电影<阿甘正传>与美国社会的价值回归》[J].《影视评论》
  
  作者简介
  郝静,女 ,汉 族,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系研究生 ,研究方向:新闻史 。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