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t_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深植于每一名中国人的血液里,涵养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而在各种文学作品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更是比比皆是,有很多古典文章通篇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写照。在中国人民进入新世纪、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呢?
  一、在发掘教材资源中渗透传统文化
  能够入选到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格把关、认真筛选的,每一篇选文都是经典中的经典,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信息与文化信息。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课本中的文本当作宝藏,要深入发掘、为我所用。特别是语文教材中的古文,更是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些宝贵的财富开发出来,变成闪耀着中华传统文化之光的明珠,让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例如,荀子的名篇《劝学》既对学生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又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教师就可以先从大家耳熟能详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切入,在《劝学》中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由此句话化用,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熟悉的话语很容易会激起他们的兴趣,一旦学生进入了学习情境,就会发现这篇选文的优美,这篇文章的修辞方法运用的十分精妙,既有形象的描述,又有严谨的论述,既体现了思辨的力量,又富于动感,让人真切的感受到了传统文学、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二、在联系历史背景中渗透传统文化
  文史不分家,很多古典文学作品其实反应的就是那个时代的历史、那个时代的文化与风土人情。任何人都逃脱不了特定的历史时代的局限,文章的作者也不例外,其思想情感也必然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写照。从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入手,可以实现传统文化渗透这个目标,这就要先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个作品,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毫无斗志,辛弃疾当时已经六十多了,他对于国土的被侵犯无比悲痛,却又报国无门,只好诉诸于文学作品,通过对孙权、刘裕等英雄的追忆,表达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听到当时的官员想要北伐的时候,辛弃疾认为他们太过草率,又開始忧心忡忡。在作品中,辛弃疾的这些思想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了解到这些后,可以深入理解这篇词的本质。特别是最后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对词作者那种报国无门愤慨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在组织参与传统节日中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是少数几个有着文化连续性的国家,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传统节日就是这种渊源流长的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其重要的承载形式。很多传统节日表达着远古的情思,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其根深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于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在节日中,营造浓浓的文化氛围,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形成爱国主义情操。例如,在端午节,可以结合当地的诸如“赛龙舟”等活动,组织“纪念屈原”的主题活动,通过组织学生朗诵屈原的《离骚》,让学生感受到屈原那强烈的爱国之情,同时引导学生体会“骚体”这种诗歌题材特有的浪漫主义情怀。在清明节,可以组织到烈士陵园进行扫墓的活动,在活动中渗透烈士们的英雄事迹,让学生产生仰慕之情。还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与清明节有关的历史人物,告诉学生,清明节的由来是因为一个人,这个人叫做介子推,他是春秋时代的名臣,为了纪念他才产生了这个节日。曹操为了让他治下的百姓的身体健康,推行过一个法令叫做《明罚令》,这个法令规定,清明节不能吃寒食。这样,巧妙地利用好这些节日,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的传统文化,体验到我国古代先贤的人文精神与思想。
  向学生渗透、传播我国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吃透语文教材,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采取必要的策略,才能很好地履行这一职责,让中华传统文化之花在语文课堂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吴碧芬.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学底蕴的塑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
  [2]王封.高中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的核心价值[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4).
  张爽,黑龙江大庆一中高中部教师。
其他文献
从目前的教科书选择情况来看,低年级的童话故事在教科书中比过去更多的出现,而低年级的童话数量则比高年级的多。然而,目前缺乏幻想的童话教学,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外,从童话教学的角度看,童话教育更多的是形式教育,而缺乏教育的实质性。同时,中国教师的童话素养要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技术与教学过程相结合仍然不够。另外,在童话教学中缺乏教师的课外扩展,显然缺乏有益的补充。  一、多媒体进行童话教学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和教学实践,充分突显初中语文的人文性和审美性,让学生在阅读、欣赏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操,体验和感受初中语文的语言文字作品内蕴的形象美和情感美,实现语言文字与情感渗透的有机链接和融合,较好地提升初中語文课堂教学效果。  一、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渗透的实践意义  情感教育渗透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等特点,因此,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不断创新与改革,从而探索出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分析、表达、交流等能力,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适当调整教材内容  遵循学生认知情况,教师可以对中职语文教材进行适当调整,对于其中应用价值较低,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的文章进行
目的研究分析眼眶开颅患者术后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例行眼眶开颅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根据具体的诊
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其是作者在一定历史背景及情境中创作出来的。因此,要想让初中生更好地领悟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及意境美,就需要教师将相应的音乐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使得诗歌意境在音乐背景下得以生动重现,从而帮助学生更加精准、透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思想及情感,并恰当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最终推动教学实效的大幅提高。由此可见,深入研究音乐元素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具有重大积极意义。  
职业院校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实践操作能力,让学习、思考、创新并举,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综合性人才。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语文学科也需要调整教学方向,顺应职业发展的要求,从学科特点出发,语文学科可以从口头表达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入手,加强学生的当众讲话训练和应用写作训练。既能彰显职业院校的授课特点,又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应对能力。  在教学一线多年,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整体水平比较
一、新时期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11条中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进行“融合”,推进构建新的语文课堂范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院内感染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作出处理,提供相应的对策。方法通过对基层医院内有关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观察,再分析所得资料,整理后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