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改革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要求高考必须配合高中课程改革,发挥出推进素质教育的指挥棒作用。因此,历史高考改革必须适应我国正在努力推进的中学历史新课程实验,大力促进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推广和完善;必须适应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方向:现代社会、和谐社会;必须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大众化、通识教育。在浙江省高中历史新老课程交替之际,研究2007年高中新课程先行实验省的历史高考试题,认识历史高考改革趋势,对于浙江省高中历史课改和高三历史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2007年历史新课程高考卷的特点
2007年历史新课程高考卷主要是指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的历史新课程高考卷,此外还包括富有特色、把握了课改趋势的北京高考历史卷。综观这五省(市)2007年历史学科高考试卷,它们都遵循了紧密配合高中课改的命题指导思想,具有以下一些鲜明特点:
1.凸现多元史观
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整体史观等视角考察人类历史进程,是我国近二十多年来史学的发展趋势,从而也成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改革以来的重要命题指导思想之一。
例1(山东卷)在人类历史由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一个英国人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来到中国,这一年他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看到机户和机工因工资纠纷到衙门打官司
B.邀请中国朋友去他乘坐的船上参观蒸汽机
C.北京的朋友邀请他看京剧演出
D.收到国内来信说英王解散了议会。
例2(宁夏卷)2007年是美国宪法制定220周年、十月革命胜利90周年和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下列各项中,2007年为其签订60周年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
A.布雷顿森林协定
B.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C.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例3(广东卷)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
2.重视过程与方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试卷命制要求全面把握和实现考试测量目标。如何在实际的考试测量中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2007年新课程高考卷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的尝试引人注目,成为值得高度关注的新亮点。
例4(海南卷)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1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
B.贝用于祭祀
C.贝是装饰品
D.贝是货币
例6(北京卷)史料研习、理论指导、社会调查和问题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中外社会政治经济的演变。完成下列问题。
(1)史料研习
美国华盛顿纪念塔有一块来自中国的石碑。碑文取自《瀛环志略》:“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①,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②,几于天下为公,驳驳乎三代之遗意③。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④……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⑤,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材料中划线的5部分,有2部分直接直接描述了美国政治制度,请写出序号:_________
结合1787年宪法谈谈美国政治制度是怎样“创古今未有之局”的?
(2)理论指导(略)
(3)社会调查
调查见证人,了解北京市民对50年代新社会的感受。请参照示例,任选一个题目说明调查理由。
【答题示例】
调查题目:1950—1952年农村土地改革
调查理由:了解当时农村废除封建剥削关系、农民获得土地的感受。
调查题目①: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
调查题目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调查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序号)
调查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问题讨论:略
例7(广东卷)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 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明会典》)
【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请回答:(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
3.融合体现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2007年五省(市)高考历史试卷命题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充满了人文关怀,从而融合体现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考查,考生通过高考试题得到了人文精神熏陶。
例8(北京卷) 博物馆、纪念馆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1940年纳粹德国在奥斯维辛建立了集监禁、劳役和屠杀为一体的集中营群。现在该遗址已被辟为纪念馆,目的是向人们警示()
①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后果②麦卡锡主义造成的后果③犹太人和波兰人被无辜屠杀的灾难
④恐怖主义造成的惨剧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例9(海南卷)有一支军队的军歌歌词是“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这支军队是()
A.八路军B.新四军C.义勇军D.抗日联军
例10(山东卷)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例14 (广东卷)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5.重视学科能力考察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十分强调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运用。五省(市)2007年高考历史卷显然在这方面也作出了极大努力,历史学科能力的考察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表达的学科能力特色。
例15(海南卷)“胡人执犁俑”。该陶俑可能最早制作于
A.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
B.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
C.字形严谨。笔画密集繁复
D.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
例17(北京卷)有学者认为,古代游牧民族大举南下,与气候寒冷有密切关系。读下图:
A.工业化 B.殖民战争
C.资产阶级革命D.第一次世界大战
例19(山东卷)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
A.倡导人的解放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
6.提供选择性试题,倡导选择性学习
选择性学习是符合人类天性和社会发展的学习方式,选择性是本次高中新课程实验的亮点。2007年五省(市)的高考历史卷都出现了选择性试题或选考题,从而为新课程选择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空间。
例20(北京卷)问题讨论:日本、西欧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遍经历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期。对这一时期这些国家经济繁荣的原因,有不同的认识角度。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史实加以概括。
例21(江苏卷)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
例22(宁夏卷)请考生在A,B,C,D里面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第一题计分。
A.(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B.(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C.(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D.(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二、高三历史教学建议
1.源于教材,活化知识,拓宽视野
高三历史教学仍应立足学科基础,对基础知识教学的把握应突出既源于教材又活化知识的思路,有本为据但不唯本。必须明确,知识点仍然是最基本、最基础的考察点。对教材中重点知识、主干知识、重要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搞清楚,要落实到位,既要清楚其纵向的来龙去脉,也要注意其横向的面。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文明史学角度、社会生活史角度、社会转型角度、保护文化遗产角度等,还要注意应用常识性材料来帮助理解教材上的知识点和拓宽视野。
重视基础知识的本质目的在于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来提升历史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①重视运用多种材料形式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和训练历史思维能力。运用多种材料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②重视与教材中重要知识点相关的图片、数据图表等多种材料的应用。③重视相关学科知识材料的应用。④重视材料形式的转换,如数据表、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之间的转换,文字材料与图片、数据图表之间的转换等。
高三历史教学中引入新史学范式时,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新史学范式认识历史问题的视角虽各有侧重,但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当前的高三历史教学可以文明史范式为主导,融汇现代化史范式和整体史范式,兼顾革命史范式的角度认识和设计问题。②了解几种新史学范式的基本观点,转变认识历史事物、历史问题的视角,运用其基本观点分析认识重要的历史事物、历史问题。③运用新史学范式的主要观点指导专题复习,重新建构知识体系。④重视与新史学范式相关的新情境题的创设与练习。
2.关注课标,结合考纲,建构网络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历史必修课程以专题的形式出现,这些专题形式所反映的编纂思维方式的变化对应了目前历史高考命题的特点;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还强调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要求,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体系;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与能力。这些在高考改革发展趋势中都有体现,充分反映了高考改革要配合课程改革的思想。因此,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应注意将新课程的课标和老课程的考纲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课标的宏观性、趋向性、专题性和考纲的微观性、本源性整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的知识能力网络。
历史知识是过去的事实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能力是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的知识的“活性”和个性倾向。理论上,知识的掌握包括记忆、理解、运用等累积性的层次,已经内涵了能力。因此,当我们探讨知识的掌握及其水平时,有三个问题是必须考虑的,一是“知”,即“你知道吗”,“知道多少”;二是“识”,即“你理解吗”,“理解的深、广度如何”;三是“用”,即“你能用这些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吗”,“解决怎样难度或复杂的问题”。首先要以教材中重点知识、主干知识为枢纽,以线索为网络,形成独特的知识框架,还要十分重视教材中重点知识、主干知识的联系和迁移。教师应指导学生自我构建学科知识的体系、框架和网络,把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形成知识的链接,在知识的连接点上可以产生出生长点。这就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学习重点知识、主干知识时,应注意树立历史的时空观,理解相关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基本历史概念、历史发展线索、历史阶段特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构建历史知识网络。重要的历史概念是对历史发展起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的本质的反映,是历史知识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历史思维的细胞。基本的历史线索是历史知识体系的“经线”,把握了基本线索,就能贯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明确知识归宿,揭示历史现象的纵向变化规律。历史阶段特征是历史知识的“纬线”,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历史现象之间横向的内在联系。由经线和纬线织成的“经纬网”,就是历史知识体系。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不仅有利于从发展的观点和普遍联系的视角去理解和掌握历史史实,实现学科内部的综合,而且还能够建立起跨学科纵横思维的坐标系,有利于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举一反三,理解应用,提高能力
高三历史教学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融会贯通,要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实现举一反三,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所学知识。如郡县制的知识点在秦朝,但可用唐宋元明清时的史料加以考察;教学中还要关注古今的贯通和中外的联结,2007年文综高考全国卷2的“玉米题”就是跨学科、跨断代、跨中外的大跨度题。如何提高理解应用能力呢?在复习教学中,可以对已经形成的历史结论、历史现象、阶段特征、相关材料等多问“为什么”“还有什么”,多将句号变问号。如果学生能多将教材中相关的“。”变为“?”,通过理解再回到“。”,理解能力就能得到很大的提高。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以探究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看书,学会整理,学会追问。
高三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使知识得到内化。可以多使用各种材料创设新情境。材料使用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以致用,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而不囿于教科书知识的简单记忆和复制。历史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材料范围非常广泛,如文献摘录、方志援引、历史地图、统计图表、艺术作品、名言名句、诗词楹联、考古材料、照片邮票、漫画插图……因此,在高考历史复习教学中必须拓宽材料的引入,让学生学会汲取信息、处理信息、注释数据、解读图表、分析情景、进行人文理解等,通过人文学科的学习,发展“了解过去,理解现在,懂得社会,认识自己”的思维品质。
高三历史教学中还应注意渗透研究性学习理念,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历史研究意识和历史探究能力。重视培养理解应用能力,实际上也包括了审题能力、阅读分析材料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应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和阅读理解各种材料,审题的关键是审“立意”,不仅要学会分析试题字面上的信息,更要分析字面之外、题干之外的信息,重视隐藏在字面之外的实际意图,学会判断问题是什么、其方向性是什么。当然,还要能够把找对方向后的答案综合性地表述出来,解决问题。
4.结合生活,关注社会,彰显人文
高考历史命题从考核目标来看,也注重考查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具有世界意识和人类进步意识;用理性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解释历史现象;从世界范围来说,承认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各地区不同文明成果的个性;用科学的态度与方式珍惜人类和平等。
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结合生活,弘扬人文精神。第一,关注一些“时政热点”。“周年”问题在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体现了学习历史的“知古通今”“以史为鉴”目的。当然,这类历史试题的设计往往具有“隐性考查历史知识与现实热点联系”的特点。第二,关注有利于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的热点。这一类主题包括那些能体现国家意志、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热点;带有战略性、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既能从现实问题取材又能充分联系历史、地理和相关知识的热点。第三,重视和发掘具有持久热度的问题,即通常所说的“长效热点”。如和平问题、文明的交流与发展、环境与人口问题、科学和谐发展观、民主与法制、人文与科学等,这类问题体现出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世界意识”“现代意识”的关注和引导。
一、2007年历史新课程高考卷的特点
2007年历史新课程高考卷主要是指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的历史新课程高考卷,此外还包括富有特色、把握了课改趋势的北京高考历史卷。综观这五省(市)2007年历史学科高考试卷,它们都遵循了紧密配合高中课改的命题指导思想,具有以下一些鲜明特点:
1.凸现多元史观
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整体史观等视角考察人类历史进程,是我国近二十多年来史学的发展趋势,从而也成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改革以来的重要命题指导思想之一。
例1(山东卷)在人类历史由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一个英国人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来到中国,这一年他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看到机户和机工因工资纠纷到衙门打官司
B.邀请中国朋友去他乘坐的船上参观蒸汽机
C.北京的朋友邀请他看京剧演出
D.收到国内来信说英王解散了议会。
例2(宁夏卷)2007年是美国宪法制定220周年、十月革命胜利90周年和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下列各项中,2007年为其签订60周年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
A.布雷顿森林协定
B.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C.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例3(广东卷)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
2.重视过程与方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试卷命制要求全面把握和实现考试测量目标。如何在实际的考试测量中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2007年新课程高考卷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的尝试引人注目,成为值得高度关注的新亮点。
例4(海南卷)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1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
B.贝用于祭祀
C.贝是装饰品
D.贝是货币

例6(北京卷)史料研习、理论指导、社会调查和问题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中外社会政治经济的演变。完成下列问题。
(1)史料研习
美国华盛顿纪念塔有一块来自中国的石碑。碑文取自《瀛环志略》:“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①,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②,几于天下为公,驳驳乎三代之遗意③。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④……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⑤,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材料中划线的5部分,有2部分直接直接描述了美国政治制度,请写出序号:_________
结合1787年宪法谈谈美国政治制度是怎样“创古今未有之局”的?
(2)理论指导(略)
(3)社会调查
调查见证人,了解北京市民对50年代新社会的感受。请参照示例,任选一个题目说明调查理由。
【答题示例】
调查题目:1950—1952年农村土地改革
调查理由:了解当时农村废除封建剥削关系、农民获得土地的感受。
调查题目①: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
调查题目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调查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序号)
调查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问题讨论:略
例7(广东卷)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 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明会典》)
【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请回答:(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
3.融合体现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2007年五省(市)高考历史试卷命题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充满了人文关怀,从而融合体现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考查,考生通过高考试题得到了人文精神熏陶。
例8(北京卷) 博物馆、纪念馆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1940年纳粹德国在奥斯维辛建立了集监禁、劳役和屠杀为一体的集中营群。现在该遗址已被辟为纪念馆,目的是向人们警示()
①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后果②麦卡锡主义造成的后果③犹太人和波兰人被无辜屠杀的灾难
④恐怖主义造成的惨剧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例9(海南卷)有一支军队的军歌歌词是“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这支军队是()
A.八路军B.新四军C.义勇军D.抗日联军
例10(山东卷)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例14 (广东卷)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5.重视学科能力考察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十分强调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运用。五省(市)2007年高考历史卷显然在这方面也作出了极大努力,历史学科能力的考察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表达的学科能力特色。
例15(海南卷)“胡人执犁俑”。该陶俑可能最早制作于

A.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
B.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
C.字形严谨。笔画密集繁复
D.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
例17(北京卷)有学者认为,古代游牧民族大举南下,与气候寒冷有密切关系。读下图:

A.工业化 B.殖民战争
C.资产阶级革命D.第一次世界大战
例19(山东卷)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
A.倡导人的解放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
6.提供选择性试题,倡导选择性学习
选择性学习是符合人类天性和社会发展的学习方式,选择性是本次高中新课程实验的亮点。2007年五省(市)的高考历史卷都出现了选择性试题或选考题,从而为新课程选择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空间。
例20(北京卷)问题讨论:日本、西欧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遍经历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期。对这一时期这些国家经济繁荣的原因,有不同的认识角度。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史实加以概括。
例21(江苏卷)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
例22(宁夏卷)请考生在A,B,C,D里面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第一题计分。
A.(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B.(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C.(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D.(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二、高三历史教学建议
1.源于教材,活化知识,拓宽视野
高三历史教学仍应立足学科基础,对基础知识教学的把握应突出既源于教材又活化知识的思路,有本为据但不唯本。必须明确,知识点仍然是最基本、最基础的考察点。对教材中重点知识、主干知识、重要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搞清楚,要落实到位,既要清楚其纵向的来龙去脉,也要注意其横向的面。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文明史学角度、社会生活史角度、社会转型角度、保护文化遗产角度等,还要注意应用常识性材料来帮助理解教材上的知识点和拓宽视野。
重视基础知识的本质目的在于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来提升历史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①重视运用多种材料形式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和训练历史思维能力。运用多种材料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②重视与教材中重要知识点相关的图片、数据图表等多种材料的应用。③重视相关学科知识材料的应用。④重视材料形式的转换,如数据表、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之间的转换,文字材料与图片、数据图表之间的转换等。
高三历史教学中引入新史学范式时,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新史学范式认识历史问题的视角虽各有侧重,但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当前的高三历史教学可以文明史范式为主导,融汇现代化史范式和整体史范式,兼顾革命史范式的角度认识和设计问题。②了解几种新史学范式的基本观点,转变认识历史事物、历史问题的视角,运用其基本观点分析认识重要的历史事物、历史问题。③运用新史学范式的主要观点指导专题复习,重新建构知识体系。④重视与新史学范式相关的新情境题的创设与练习。
2.关注课标,结合考纲,建构网络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历史必修课程以专题的形式出现,这些专题形式所反映的编纂思维方式的变化对应了目前历史高考命题的特点;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还强调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要求,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体系;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与能力。这些在高考改革发展趋势中都有体现,充分反映了高考改革要配合课程改革的思想。因此,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应注意将新课程的课标和老课程的考纲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课标的宏观性、趋向性、专题性和考纲的微观性、本源性整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的知识能力网络。
历史知识是过去的事实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能力是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的知识的“活性”和个性倾向。理论上,知识的掌握包括记忆、理解、运用等累积性的层次,已经内涵了能力。因此,当我们探讨知识的掌握及其水平时,有三个问题是必须考虑的,一是“知”,即“你知道吗”,“知道多少”;二是“识”,即“你理解吗”,“理解的深、广度如何”;三是“用”,即“你能用这些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吗”,“解决怎样难度或复杂的问题”。首先要以教材中重点知识、主干知识为枢纽,以线索为网络,形成独特的知识框架,还要十分重视教材中重点知识、主干知识的联系和迁移。教师应指导学生自我构建学科知识的体系、框架和网络,把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形成知识的链接,在知识的连接点上可以产生出生长点。这就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学习重点知识、主干知识时,应注意树立历史的时空观,理解相关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基本历史概念、历史发展线索、历史阶段特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构建历史知识网络。重要的历史概念是对历史发展起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的本质的反映,是历史知识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历史思维的细胞。基本的历史线索是历史知识体系的“经线”,把握了基本线索,就能贯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明确知识归宿,揭示历史现象的纵向变化规律。历史阶段特征是历史知识的“纬线”,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历史现象之间横向的内在联系。由经线和纬线织成的“经纬网”,就是历史知识体系。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不仅有利于从发展的观点和普遍联系的视角去理解和掌握历史史实,实现学科内部的综合,而且还能够建立起跨学科纵横思维的坐标系,有利于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举一反三,理解应用,提高能力
高三历史教学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融会贯通,要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实现举一反三,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所学知识。如郡县制的知识点在秦朝,但可用唐宋元明清时的史料加以考察;教学中还要关注古今的贯通和中外的联结,2007年文综高考全国卷2的“玉米题”就是跨学科、跨断代、跨中外的大跨度题。如何提高理解应用能力呢?在复习教学中,可以对已经形成的历史结论、历史现象、阶段特征、相关材料等多问“为什么”“还有什么”,多将句号变问号。如果学生能多将教材中相关的“。”变为“?”,通过理解再回到“。”,理解能力就能得到很大的提高。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以探究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看书,学会整理,学会追问。
高三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使知识得到内化。可以多使用各种材料创设新情境。材料使用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以致用,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而不囿于教科书知识的简单记忆和复制。历史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材料范围非常广泛,如文献摘录、方志援引、历史地图、统计图表、艺术作品、名言名句、诗词楹联、考古材料、照片邮票、漫画插图……因此,在高考历史复习教学中必须拓宽材料的引入,让学生学会汲取信息、处理信息、注释数据、解读图表、分析情景、进行人文理解等,通过人文学科的学习,发展“了解过去,理解现在,懂得社会,认识自己”的思维品质。
高三历史教学中还应注意渗透研究性学习理念,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历史研究意识和历史探究能力。重视培养理解应用能力,实际上也包括了审题能力、阅读分析材料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应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和阅读理解各种材料,审题的关键是审“立意”,不仅要学会分析试题字面上的信息,更要分析字面之外、题干之外的信息,重视隐藏在字面之外的实际意图,学会判断问题是什么、其方向性是什么。当然,还要能够把找对方向后的答案综合性地表述出来,解决问题。
4.结合生活,关注社会,彰显人文
高考历史命题从考核目标来看,也注重考查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具有世界意识和人类进步意识;用理性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解释历史现象;从世界范围来说,承认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各地区不同文明成果的个性;用科学的态度与方式珍惜人类和平等。
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结合生活,弘扬人文精神。第一,关注一些“时政热点”。“周年”问题在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体现了学习历史的“知古通今”“以史为鉴”目的。当然,这类历史试题的设计往往具有“隐性考查历史知识与现实热点联系”的特点。第二,关注有利于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的热点。这一类主题包括那些能体现国家意志、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热点;带有战略性、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既能从现实问题取材又能充分联系历史、地理和相关知识的热点。第三,重视和发掘具有持久热度的问题,即通常所说的“长效热点”。如和平问题、文明的交流与发展、环境与人口问题、科学和谐发展观、民主与法制、人文与科学等,这类问题体现出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世界意识”“现代意识”的关注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