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与自觉:影视教学与国家文化安全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c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好莱坞电影已经形成了对全世界的文化渗透,反渗透并不需要完全排外抵制,关键在于如何才能搞好全民的媒介素养教育,让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学会批判性地鉴赏电影,并在对好莱坞电影的解构、解读、取舍和重组中完成娱乐与学习的双重目标,促进自文化的觉醒、救赎与再生产,从而保障国家文化安全。
  [关键词]美国电影 文化自觉 影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5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029-03
  对美国文化霸权和以电影为手段的文化殖民、文化侵略,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谓浩如烟海,本文不作赘述。然而无论欧盟、日本、韩国乃至中国在多大程度上意识到美国影视文化侵略的后果,人们都无法完全将好莱坞电影拒之门外。既然不得不看,那我们不如换个方式来看——在能动的批判性赏析、解构、取舍和重构中,达到自文化的觉醒、救赎与再生产。
  一、关于好莱坞电影的几点通识
  美国电影在全世界的成功得益于其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和工业化产业结构的支持,以及影片本身普世精神的表达和为娱乐而娱乐的简单叙事方式。虽然拍电影包含了很多艺术创作的成分,但看电影对观众而言大体也就是一种娱乐行为。好莱坞电影的剧情简单到同类影片的叙事主线多有雷同,仅靠型男靓女的简单表达和大手笔的布景设计就足以满足视听感官的刺激需求了,更何况他们还避免了政治化的说教,重点反映人类崇尚英雄的普遍心理和对爱、生命与自然的基本领悟。这就足以符合世界各国、各民族、各种教育背景的观众的口味了。正如任晓琨所言,高科技是美国电影话语权的前提,而对梦想、正义、爱和家庭等主题的普世性阐释才是其真正赢得观众心理需求的主要原因。[1]
  二、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大致来说,除了中国,美国对非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总是怀有与生俱来的傲慢与偏见(不一定就是敌意)。几乎所有的好莱坞影片都把非洲描述成被人类文明遗忘的贫瘠之所,好像非洲就没有一座称得上城市的像样的地方;中东大致也不外乎戴着头巾无恶不作的石油大亨,或者眼露杀气的蒙面恐怖分子;至于华人或黄皮肤黑头发的其他亚裔人,在影片中不是路人甲、仆人、小店主,就是白人主角的助手或情妇。于是世人就有了这样的关于脸谱的定式思维:救世主一定是白人,坏蛋基本都是黑人或带头巾的阿拉伯人,如果有黄种人出现,即使不是下三烂的社会底层,也是需要白人帮助才能小有所成的寄生虫。近年来,受中国票房和严格审查制度的影响,好莱坞电影的华人角色已经稍有改善,但也好不到哪里去。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们)?
  美国电影总是习惯性地用他者的眼光看世界,不惜歪曲史实,丑化他国形象,甚至牺牲盟友的利益。在央视推介的最新纪录片Where the trail ends(车轮不息)中,主持人显然没有注意到中美两国截然不同的画面效果:后者光鲜亮丽,香车美女,蓝天白云,一幅天堂美妙画卷;而前者却用肮脏的小孩、丑陋的街道、把舌头伸进鼻孔的奶牛,以及复古暗红色的光影效果表达所谓的异域“风情”。在剧情设计上,美国单车骑手勇敢挑战中国极限地形,征服自然的同时也在藐视和征服中国。影片强势语境的叙事表达很容易让观众对中美两国的形象和文明图景产生误读误判,尤其是那些对中国缺乏真实体验的不明真相的观众,他们的中国记忆可能就此被定格成影片中的肮脏、贫穷与落后。这显然会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置于弱者的被动境地,也不利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从这一方面来说,除了固执的偏见,美国电影还有故意恶搞崛起中的中国的成分,这对于其发泄对中国崛起的不满,树立美国至上,美国天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宣传攻势是有所助益的。
  不可否认,从傅满洲系列到《大地》和《龙争虎斗》,好莱坞的中国形象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尽管如此,李小龙掀起的中国功夫热和新男人形象并没有维持太久,当前成龙、李连杰等硬派功夫人物在好莱坞电影中仍然难逃配角的命运。在《龙潭虎穴》中,代表中国形象的李连杰不仅个头小,而且每次打架都需要高大威猛的美国人的帮助;《功夫之王》中美猴王(李连杰)不过是需要杰森帮助的石像,虽然默僧(李连杰)看起来更像美猴王的转世或者救世主,但他与鲁彦(成龙)、金燕子(刘亦菲)一样都不过是些散兵游勇,保护杰森的跟班角色。而且影片之初,几个混混对中国和中国功夫的歧视与偏见也毫无掩饰之意。用中国的演员,演绎中国的文化(故事),但叙事手法和传达的精神却是美国在拯救中国。观众在很受用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就被洗脑了。这与美国雇佣网络写手大肆攻击中国政府和各界名人如出一辙,都是旨在颠覆中国人固有的信仰,最后被洗脑的人即使不接受美国的价值观,也会对自己的国家、社会或其他精神寄托失望,而这些正是美国所乐见的。
  三、美国标准主宰世界
  用独有的话语权篡改历史,用愚人耳目的伎俩让观众忘却历史,用型男靓女的光鲜消磨受众的励精图治,“观众通过对影片主人公的认同,也认同了他的选择和好恶”[2],并于这种认同中自觉自愿地被渗透、边缘化、自我贬损,最后发生改型,这就是美国电影文化霸权的渗透机制。至于包含一定历史素材的史诗片,更可能会篡改年轻人心中的历史,成为真实的谎言、真正的历史。例如对二战历史缺乏了解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将《U-571》当真,然而真相却是英国人,而不是美国人冒死夺去了德军的“哑谜”密码机。至于《第一滴血》、《拆弹专家》等影片,也是通过美化了的主角(美国人)娱乐观众,以蓄意掩盖军事侵略的史实。
  很多学者喜欢从宗教原始动机的角度来阐释美国的文化扩张过程:美国人认为自己是“上帝的优秀选民……他们的使命是以身作则地向全世界传播自由和社会正义,‘把人类从罪恶之路引导到人间新的耶路撒冷’”。[3]不得不说,早期移民美国的清教徒可能确实有这样的使命感,但如今的美国一定不是出于这样“清纯”的目的。构建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排除所有可能的潜在威胁,扼杀一切可能的潜在对手才是其真实的旨趣。用美国前总统杜鲁门的话来说,“整个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美国的制度只有成为一种世界制度,才能存在下去”。[4]虽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的美国编剧和制片人都服务于政府的这一目标,但美国二战期间在战争情报局专门设立的电影处[5]、1940年代“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对好莱坞进步人士的政治迫害[6]、“9·11”事件后华盛顿会晤47位好莱坞制片商[7]等都是强有力的例证,更何况斯诺登事件让我们有理由相信:美国本土的影视制作公司完全有被政府要挟、绑架的可能。因此,就好像前述用网络写手专门撕裂“敌对”国家网民的国家信仰和国家意志一样,他们也有可能将这种手段复制到影视编剧和制作中去。   此外,美国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情节总是为其扮演救世主角色提供不竭的精神后盾。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后期,美国的参与都加快了战争结束的步伐。“这更加使得美国这种救世主形象得到美国人民的认可”[8],而美国借机世界大战,不仅坐收渔人之利大发战争财,更把战场推向本土以外,从而在军事、经济和文化上取代了英法德意等传统强国,一跃而为世界霸主。于是乎美国人就有理由认为美国和美国人都要高人一等,“这种自命的优越感随之产生一种天然的使命感”[9],不仅他们确信“美利坚民族是上帝的选民,负有天赋使命,去拯救处于危险之中的人们”[10],甚至很多被洗脑的观众也对这一点确信无疑。
  四、救赎与自觉:师夷长技以制夷
  “好莱坞电影的文化软实力效应,已经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现实政治阐释和外交政策的宣教。”[11既然美国人想通过影视推广自己的价值观,达到救赎世界、救赎东方的目的,那我们就没理由继续混沌下去,没理由不在这“救赎”中完成自文化的觉醒和救赎。当前公共英语教学的目标已经开始悄然生变,虽然过级考试的刚需并没有马上得到缓解,但一些具有方向引导意义的教改探索却必须走在前列。具体到本案,通过英语影视教学,让学生在英语文化侵略中警醒,完成本土文化的自觉与保持,已经成为当前公共英语教学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使命。
  美国曾经有一个提高国民“媒介素养”的项目,旨在通过培养观众批判性解读媒介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自主地判断、欣赏和使用电影媒介,从而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12]我们当前的实证研究大体也是如此:将欣赏电影放在批判的过程中,以他者审视的眼光审慎思考每一部电影,以更充分地利用影视作品中所有好的和坏的东西。具体来说,在观看《战马》时,我们既要看到一匹马引发的战场情谊,也要看到战争的残酷性,在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也绝不能让任何侵略者得逞;观看《梅西的世界》时,既要看到继父继母的温情善良,也要看到西方家庭并不总是如其他大部分影片描述的那样,充满自由的氛围和责任的担当。在这些过程中,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观众),而是一个能动的参与者(鉴赏者、批评者)。至此,我们的最终目标就不再仅仅是保护本国的文化和利益,更要通过对影视内容的解构和深度分析,找出所有对我们有利的东西,摒弃其他不利的东西。
  尽管如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有时候也很纠结,西方电影中白人充当救世主已经够多的了,还要到《黄石的孩子》、《金陵十三钗》等国内影片中继续充当救世主。即使像《国际大营救》这样的连续剧,表面上是我们在拯救美国飞行员,但初始原因还是因为美国参加了反法西斯同盟,在中国战场“拯救”我们。这个世界真是疯狂了,为什么充当救世主的总是白人呢?我们到底该怎样解读类似的影片,还学生一个真相呢?是我们真的需要西方的救赎,还是中国人太过大度了,有容乃大到足以包容一切?连《南京1937》中成贤的日本妻子都应该得到保护!又或者是连我们的编剧都不知不觉地被洗脑了呢?这是一个颇为棘手的现实命题。美国在世界宏观战略上有一个从军事侵略到文化侵略的大转变,因为他们相信建立在道德和文化基础上的政权乃至世界地位才更为牢固。于是我们也在师生之间就上述纠结展开讨论。虽然结论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大家都在讨论中意识到了美国文化霸权的严重性和维护自文化尊严的紧迫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2年就前瞻性地发现了影视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发布了《媒介素养教育宣言》,英美等国都实质性地启动了一些相关工作,甚至把电影素养教育向前延伸到了中小学(详见《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太深,时至今日也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大学生影视欣赏》课程,大学英语课偶尔放放电影也权当听说训练了,深度解读明显不够,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教师“不务正业”“偷懒”的表现。虽然2014年国家加强了网络流媒体的审查,但不仅错过了最佳时机,而且力度也远远不够。目前网上流媒体排序(不是排名)几乎前十页都很难见到国产片,这本身对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就已经产生了一种误导。也许我们很有必要学习一下印度尼西亚抵制好莱坞电影的运动和欧盟 “文化例外”的国产电影保护措施[13],也有必要考虑一下美国当年对影视业的专项扶持等连环措施。
  虽然无法直接影响国家教育的顶层设计,也无法扭转学生的应试学习心理,但我们还是以“文化教学”改革的名义,在大学英语正课和中学第二课堂开展了影视教学的相关探索。其中仅就文化安全而言,我们一直试图让学生从对好莱坞大片的迷信中觉醒过来。对剧情、台词、取景乃至光影效果的批判性解构,不仅帮助学生学到了大量的生活用语和语言文化,也让他们知道了如何鉴赏而不是简单地欣赏电影,以及如何透过电影的叙事表达方式洞悉编剧和输出国的原始意图,尤其是文化渗透的后殖民主义思想,进而强化学生的国家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例如在解读《刮痧》的时候,过去总强调文化差异,其实更关键的是美国凭借其强权地位拒绝接受甚至诋毁他国文化。而在解读美国版《花木兰》的时候,我们又可以从木兰为忠孝从军到为个人自由和证明个人能力从军的篡改动机,分析中美价值观差异和美国篡改“历史”与“信仰”的动机,从而坚定学习者的传统文化认同。
  事实上,影视文化教学改革的收获远不止上述几点。吴宇森的英文电影《风语者》讲述了美国二战期间用少数民族语言编码,扭转密码频频被日本破译的被动局面。影片对于提醒学生关注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生存现状,认清少数民族年青一代族语能力丧失可能导致的各种后果颇有裨益。至少我们应该知道:少数民族语言保持不仅仅是少数民族族群认同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语言安全和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至于影片中纳瓦荷族编码员无端受白人士兵凌辱殴打,与白人中士一起立功后又独不被嘉奖,甚至被当面“无视”,更可以看出美国标榜的平等其实只是自欺欺人;军方高层宁可杀死密码员,也不能使其被捕的命令与《拯救大兵瑞恩》中标榜的生命观完全不符。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在好莱坞电影的解读中揭露美国核心价值观所谓的自由与平等以及世界人权卫士的真实面目,有助于少数民族学习者从天堂般的美国梦中清醒过来,重新审视当前的中美民族政策,强化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
  五、结束语
  无论如何,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都很难将好莱坞电影拒之门外。看电影不再是年轻人的喜好,嫣然已经成了全民共同的兴趣。只有正视现实,做好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让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学会批判地鉴赏电影,娱乐之余能够有所主见,有所觉悟,有所收获,这才是我们国民教育的当务之急。
  [ 参 考 文 献 ]
  [1] 任晓琨.从《变形金刚3》看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折射[J].电影文学,2013(7).
  [2][5][7] 徐海娜.电影的力量——好莱坞与美国软权力[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4).
  [3] 彭端英.从《功夫之王》看美国霸权文化传播[J].电影文学,2010(3).
  [4] 李学江.美国为什么总与中国过不去?[EB / OL]. http://news.xinhuanet.com / comments / 2004-07 / 19 / content_1613283.htm
  [6] 朱印海.对作为大众文化范本的美国电影的分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8] 梁丽肖,段辛.《拆弹部队》里的“弥赛亚”精神[J].大众文艺,2011(15).
  [9] [美]HS康马杰著,南木,等译.美国精神[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10] 张桂红.《拆弹部队》展现了什么[J].电影文学,2011(21).
  [11] 张燕.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文化传播及对中国的启示[J].今传媒,2014(3).
  [12] 张艳秋,裴凌罡.美国青少年电影素养教育:渗透·保护·参与[J].当代电影,2011(7).
  [13] 吴华.好莱坞电影:美国文化霸权的介质[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责任编辑:陈 明]
其他文献
病例1:患者,女,56岁,上腹部饱胀不适6年,近日高脂饮食后疼痛。超声声像图示(图1):胆囊大小8.1cm×3.3cm,胆囊壁局限性增厚,最厚处0.9cm,增厚的壁内见多个小无回声。
4808工厂威海修船厂(以下简称工厂)始建于1951年,现隶属于北部战区海军保障部,是集舰船修理、建造、改装和大型钢结构制造与安装、船用产品研发、军援军贸于一体的国有中型军
[摘 要]运用判断抽样和配额抽样技术,基于2061份有效问卷,就某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17个教学学院的学生网上评教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二元Logistic模型,探讨了影响大学生网上评教满意度变化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1)学生对评教指标最为关注的是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其次是教师的个人魅力和教学效果。(2)评教过程中,题目多、耗时长,题目意思相近或理解困难,是学生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3
目的:探讨采用仪器法评价义齿基托树脂色差的最佳色差公式。方法:使用SP62分光光度测色仪对老化时间不同的35个义齿基托树脂片进行测量,将测量结果分别用CMC、DE2000、CAM02-LC
目的:探讨药师在门诊干预抗菌药物应用的作用及效果。方法:分别选择我院实行干预前和干预后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各480份对比分析药物的合理性。结果:干预后门诊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9
采用Michael加成反应制备了聚氧乙烯单甲醚(MPEO—A-1000)改性的聚酰胺-胺树形聚合物(MnG,n=4.0,5.0),研究了该MnG及其与阴离子聚丙烯酸钠、丙烯酸钠改性的聚酰胺-胺树形聚合物复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