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旧教学理念激烈碰撞的今天,九年级历史教师如何摆脱原有教学模式,在新授和复习过程中贯彻新课标的要求,而不是教条的应用新课标,需要在备课、课堂教学以及日常的教育学生过程中抓住新课标的精髓,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发挥新的评价机制的作用,认真、及时的反馈信息,这样才能圆满完成新形势下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课程标准 学生实际 学习能力 赏识教育 反馈信息
作为九年级历史教师,在完成世界历史的新授课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全面复习,担负着成材与成人并重的教学工作;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恰逢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九年级教学任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人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备课、上课,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不同理念指导下,过程看似一样,但课堂上已经有了本质的不同,结果就更是南辕北辙了。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摆脱驾轻就熟的工作模式,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工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备课
新课标突出了学生学习为中心,所以无论是新授还是复习,备课首先应该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基础等方面,设计课堂教学,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吃得进,消得了”,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够得到”。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分析教材。复习课具有特殊性,时间紧,任务重,这时掌握学生的底数就更为重要,避免缺乏重点,简单重复,同时又要兼顾知识的连贯性和普遍性,所以不能完全照搬新课标中教授新课的要求去做,而是应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现有水平,在教学中实事求是,有的放矢。
一要用活课标。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强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突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新课标的精髓简单说就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作为毕业班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理解课程标准的这些原则,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坚实的基础。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是让学生如何活动,怎样根据教学资源去开动脑筋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启发学生的思路。因此教师要充分依托课标,但不要教条,要结合实际情况用活用好。
二要吃透教材。现在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但不能因此忽视教学的结果,忽视教学的科学性。新课程要求课堂贯彻学生为主的原则,但并不是说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海阔天空的胡扯,还是要以课本知识为依据。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熟知教材,还要走出教材,走进生活,借教材这个点深入生活这个面。因而教师还必须要吃透教材,才有可能从教材联系到生活。同时要注意九年级的特殊性,区分新授和复习的内容,总体考虑要求,合理安排课时,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
三要研究教法。三维目标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这些要求,关键是教师在备课中要研究教法,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根据基本技能和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论是合作法还是探究法,目标都是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所以教法以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为中心,要让学生一看就知道学习的内容、任务,并且知道怎么去做。
因而,在备课中,我们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新课程标准的条文、教材以及教学参考书,而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将新课标和历史知识(新授或者是复习)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课堂的最大效率。
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中心,组织好课堂教学
“授之鱼不如授之渔”体现的就是新课标强调的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努力的方向。因此,课堂上的主角不再是滔滔不绝的教师,而是苦练渔技的学生。
首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组织教学,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因此,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是每一位教师现在必须牢记的原则。学生的学法也要好好设计,要在怎样让学生在课堂学会上精心安排;课堂上操作也要按照计划进行,同时灵活性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对于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要有所准备,坦然面对,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激励、表扬那些虽有缺陷但立意新颖的观点,并且巧妙引导,在关心爱护的前提下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其次,必须明确,新课程重视学习行为,学习方法的变革,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但是新课标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老师应该充当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师生之间知识的差异性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因此,老师的分析、讲解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但是过分注重学生自己的学习,而忽略了教师在这些问题上的全面知识也是偏颇的。比如,现在的历史课本体例突出了专题性,对于历史发展的脉络没有清晰的线索,而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了解了历史发展的脉络,对于理解相关的主题知识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要参加中考的学生,了解或者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对于课本知识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适度的讲解还是需要的,是不能取消的。当然,必须明确,应该讲解不是要走回满堂灌的老路上,更要避免满堂问的教条主义做法。
三、适应新的评价体系,大力实行赏识教育
目前,新课标刚刚开始全面推行,与之相适应,学生的评价体系也向多元化发展,更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要搞好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理解、运用好新的评价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历史学科中,我开始尝试鼓励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的学到的知识或者是比较新颖的观点,通过查阅资料,撰写出小故事、小论文,给各地报刊杂志投稿,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水涨船高,提高成绩就是水到渠成了,由此还可能给国家培养一个未来的历史研究人才。但是必须明确,赏识教育对挖掘和激励学生的各方面的积极性的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能把赏识仅仅理解为表扬加鼓励,这样就走进了为赏识而赏识的怪圈。因此,在学生犯了错误时,教师应该坚持原则,不仅可以批评,而且必须大胆批评,只是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既赏识批评。赏识性批评突出学生这样的感觉:你是好学生,但是你犯了错,没关系,我相信你能改正。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比如我是这样批评一个连续迟到的学生的:“你很聪明,但像你这样的孩子怎么可以这样哪?你难道不知道这样做损害了你在老师心中的位置吗?”
四、作好反馈总结,逐步完善,不断提高
新课程的教学,千头万绪,目前刚刚推行,而各个学校情况各异,学生千差万别,教师们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历来教无定法,所以作为担任九年级教学任务的教师来说,虚心学习,扬长避短是非常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有课后反思意识。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有很多突如其来的可变因素,某个突发事件,学生的回答激发了自己新的灵感等等,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产生冲击。教师应该把这些都记录下来,对自己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反思。比如我在课堂上的教学设计学生课后有什么反映?平时测验知识掌握程度如何?其他方面能力是否有提高?这些反馈信息的汇总、提炼,就成为教师认识自己、丰富教学经验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反馈信息再有针对性的进行二次备课,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于将来的教学具有深远的借鉴作用。通过自己总结和积累经验,不断循环,就能形成一套能适应学生实际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过硬本领,进而拾级而上,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初中学业打下越来越坚实的基础,成为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
关键词:课程标准 学生实际 学习能力 赏识教育 反馈信息
作为九年级历史教师,在完成世界历史的新授课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全面复习,担负着成材与成人并重的教学工作;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恰逢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九年级教学任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人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备课、上课,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不同理念指导下,过程看似一样,但课堂上已经有了本质的不同,结果就更是南辕北辙了。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摆脱驾轻就熟的工作模式,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工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备课
新课标突出了学生学习为中心,所以无论是新授还是复习,备课首先应该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基础等方面,设计课堂教学,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吃得进,消得了”,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够得到”。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分析教材。复习课具有特殊性,时间紧,任务重,这时掌握学生的底数就更为重要,避免缺乏重点,简单重复,同时又要兼顾知识的连贯性和普遍性,所以不能完全照搬新课标中教授新课的要求去做,而是应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现有水平,在教学中实事求是,有的放矢。
一要用活课标。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强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突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新课标的精髓简单说就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作为毕业班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理解课程标准的这些原则,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坚实的基础。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是让学生如何活动,怎样根据教学资源去开动脑筋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启发学生的思路。因此教师要充分依托课标,但不要教条,要结合实际情况用活用好。
二要吃透教材。现在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但不能因此忽视教学的结果,忽视教学的科学性。新课程要求课堂贯彻学生为主的原则,但并不是说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海阔天空的胡扯,还是要以课本知识为依据。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熟知教材,还要走出教材,走进生活,借教材这个点深入生活这个面。因而教师还必须要吃透教材,才有可能从教材联系到生活。同时要注意九年级的特殊性,区分新授和复习的内容,总体考虑要求,合理安排课时,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
三要研究教法。三维目标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这些要求,关键是教师在备课中要研究教法,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根据基本技能和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论是合作法还是探究法,目标都是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所以教法以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为中心,要让学生一看就知道学习的内容、任务,并且知道怎么去做。
因而,在备课中,我们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新课程标准的条文、教材以及教学参考书,而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将新课标和历史知识(新授或者是复习)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课堂的最大效率。
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中心,组织好课堂教学
“授之鱼不如授之渔”体现的就是新课标强调的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努力的方向。因此,课堂上的主角不再是滔滔不绝的教师,而是苦练渔技的学生。
首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组织教学,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因此,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是每一位教师现在必须牢记的原则。学生的学法也要好好设计,要在怎样让学生在课堂学会上精心安排;课堂上操作也要按照计划进行,同时灵活性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对于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要有所准备,坦然面对,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激励、表扬那些虽有缺陷但立意新颖的观点,并且巧妙引导,在关心爱护的前提下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其次,必须明确,新课程重视学习行为,学习方法的变革,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但是新课标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老师应该充当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师生之间知识的差异性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因此,老师的分析、讲解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但是过分注重学生自己的学习,而忽略了教师在这些问题上的全面知识也是偏颇的。比如,现在的历史课本体例突出了专题性,对于历史发展的脉络没有清晰的线索,而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了解了历史发展的脉络,对于理解相关的主题知识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要参加中考的学生,了解或者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对于课本知识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适度的讲解还是需要的,是不能取消的。当然,必须明确,应该讲解不是要走回满堂灌的老路上,更要避免满堂问的教条主义做法。
三、适应新的评价体系,大力实行赏识教育
目前,新课标刚刚开始全面推行,与之相适应,学生的评价体系也向多元化发展,更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要搞好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理解、运用好新的评价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历史学科中,我开始尝试鼓励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的学到的知识或者是比较新颖的观点,通过查阅资料,撰写出小故事、小论文,给各地报刊杂志投稿,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水涨船高,提高成绩就是水到渠成了,由此还可能给国家培养一个未来的历史研究人才。但是必须明确,赏识教育对挖掘和激励学生的各方面的积极性的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能把赏识仅仅理解为表扬加鼓励,这样就走进了为赏识而赏识的怪圈。因此,在学生犯了错误时,教师应该坚持原则,不仅可以批评,而且必须大胆批评,只是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既赏识批评。赏识性批评突出学生这样的感觉:你是好学生,但是你犯了错,没关系,我相信你能改正。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比如我是这样批评一个连续迟到的学生的:“你很聪明,但像你这样的孩子怎么可以这样哪?你难道不知道这样做损害了你在老师心中的位置吗?”
四、作好反馈总结,逐步完善,不断提高
新课程的教学,千头万绪,目前刚刚推行,而各个学校情况各异,学生千差万别,教师们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历来教无定法,所以作为担任九年级教学任务的教师来说,虚心学习,扬长避短是非常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有课后反思意识。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有很多突如其来的可变因素,某个突发事件,学生的回答激发了自己新的灵感等等,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产生冲击。教师应该把这些都记录下来,对自己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反思。比如我在课堂上的教学设计学生课后有什么反映?平时测验知识掌握程度如何?其他方面能力是否有提高?这些反馈信息的汇总、提炼,就成为教师认识自己、丰富教学经验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反馈信息再有针对性的进行二次备课,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于将来的教学具有深远的借鉴作用。通过自己总结和积累经验,不断循环,就能形成一套能适应学生实际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过硬本领,进而拾级而上,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初中学业打下越来越坚实的基础,成为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