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果我们的习作课堂是一个放飞思维、求同存异的空间,如果我们在习作引导中注重与善于引发学生冲破习惯的定势,从不同角度、不同时空、不同对象、不同的感受去思考,思维自然就活了,洋洋洒洒数千言的文章就自然水到渠成了。所以说,有了思维,就有语言了,也就成就了作文。
【关键词】习作教学;现状;对策
目前,习作教学仍然是师生的畏途,由于传统的习作中的“四大标准”(中心突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没错别字)、思维定型(审题、构思、结构的僵化训练)、以及教师强势等因素的作用下,学生的习作普遍存在个性缺失、灵气缺失、思维缺失,多少教师发出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慨!但是,作为老师,我们又何曾反思: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是否更多的关注了学生在老师们“潜标准”下的严重不过关(这里的“潜标准”就是在老师的眼里学生习作的“四大标准”)而忽略了学生作文中的“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思想”?其实,习作教学,就是让所有的孩子逐步地学会清楚、明白、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和思想,仅此而已,别无他求。
一、习作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首先,让我们来思考第一个问题:我们在习作教学的重点是导情感,导语言表达,导习作技巧,还是导思维呢?
先看一个生活案例:假如一个年成人约初次见面的成年女性吃饭,她会以最快的速度作出反应,是否接受约会,因为这是成人的概念思维,成人是理性的,会利用概念对约会进行判断,推理出此人约会的最终目的;假如我们约的是小学生,说请他吃麦当劳,小学生作出的反应是比成人慢,因为他脑海里反应的是麦当劳门店的形象,想到里面有自己最喜欢的汉堡包、薯条,最后才选择是否愿意赴约;当再追问:我会请你的班主任一起来的,此时小学生脑海里马上想到了班主任平时的形象,此时会作艰难的抉择……其实,这就是儿童以表象思维为主的结果,他会在脑海里想到是画面,然后进行分解、组合、想象,最后才作出判断。
从上述例子得出第一个结论:习作教学的核心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学生的习作是复杂的心理过程,但现在的习作教学却以写作知识和技巧为主纲,却很少从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进行研究。况且,我们教师喜欢用成人的思维去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废话:“同学们,请记住习作要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具体、过程清楚、语句通顺。”这连成人难以做到的事情,小学生怎能做到呢?概念化的东西怎能不让学生望而却步呢?当一上习作课时,学生会马上用自己的表象思维,想到我们语文教师又会用“四大标准”来摇旗呐喊了,我们的习作课又成为应试体操了。
第二个思考的问题是:学生的习作素材的源头活水在哪里?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学者作分析调查:从出生到十六岁的小孩,他掌握的信息是足以应付三十年,说明人的大脑里存储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迸发,就是一篇作文。本来孩子是喜欢表达的,他们会把自己看到的事一五一十在课堂以外的地方炫耀的,而且会滔滔不绝争论半天。一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就变成了万马齐喑了!因为我们的课堂太少关注学生的思维空间、情感态度了。
其实,学生对素材的选取有两个阶段:第一,为了获大量形象、生动、具体的素材,关键是要有丰富的表象,而表象取决于对过去事物的感知(如何把过去的事物变换为学生上课的写作素材);第二,为了对事物有较深刻的认识,不致停留在肤浅的感性认识水平上,还应为后面的构思阶段提供思维的理性材料——“概念”,即应有较充分的知识积累。[1]学生在筛选素材时,都是以感情、印象、直觉来选择,而这些素材往往是时断时续、不清晰的。为此,习作教学要创设各种情境、营造氛围帮助学生消除这些障碍,让学生自由而顺畅地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也就是源头活水自然来了。
二、怎样在习作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呢
当我们看清的作文教学的本质不是语言训练而是思维训练,同时也就让我们明确了一个观点:想象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在习作过程中进行思维训练有三种:分解、组合、想象。小学生的回想思维很差,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应该激活化形象思维,当我们以各种手段或形式提到任何一种事物,学生的脑海中就相应地浮现各种形象或事件,当给予学生充分时间来思考,学生会在脑海里分解成一个一个画面,然后会把过去的同一事物的发生的片断不断地合并,使之丰富。为了让画面活起来,会加以联想和想象,并利用这些画面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或规律的思维活动。
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八“写你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我重点关注情感态度对写作的影响,着重引领学生通过经历“情由景生”“情动辞发”“以情促写”的心路历程,从而激活学生产生一种“如梗在喉,不吐不快”的写作需求;另外通过评改课,引领学生再一次赏析、体情、品文、自改、互改,动态生成,实现“三维目标”。每一个环节的深入,都是思维的推进。
1.情由景生——解决写什么
“情由景生”即把语言的运用与认识能力、美感力、情感的升华等联系起来。首先创设语言情景并配以音乐渲染,通过闭目想象,目的勾起孩子对成功的回忆,一件件素材已复活在眼前,再经过比较、筛选,敲定一件最值得分享的“学艺之路”的故事。然后通过想象、交流以及情境的熏陶,让孩子畅所欲言,唤起自己已经内化的语言去表达真情实感,达到情动而辞发的效果,有效地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2.情动辞发——解决怎么写
《写作中的思考》一书提出:思维和口头语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由于“情”,勾起了孩子对往事的回忆;也由于“情”,促进了学生“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此时,教师运用激思点拨、引发互动交流评价等策略,促进学生开放思路、真情直说;然后,教师适时地运用和谐、民主的语言,引发学生对展示者往事的好奇心,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向同学提问题,审阅、多元评价同学的作品,不断激发学生由表象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转化,不仅强化了习作教学交际互动的实效性,更是一次思维的提炼、磨砺和发展的过程。就在这互动问答和评价中,在情动而辞发中,让学生知道怎样写才具体、才吸引人,使之不断充实、完善文章内容,使之文章情真意切、血肉丰满,使之写作能力在这交际情境中互动生成,一篇篇有血有肉的小作品就因情而生了。
3.互动生成——解决怎么改
本次习作要求写在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因此在作文评改课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互动的学习氛围:利用央视“艺术人生”形式进行巧妙的“包装”,让学生处于一种有“目的”、有急切需求的状态里,激励他们去竞争最佳艺术人生故事、最佳人物及最具特色等奖项。在这情境的渲染下,激发了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需求,经过自荐、自评、集体评、互评,引导学生领悟到“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道理,从而再次激活学生习作思维的流畅性和再加工。
实践证明:习作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和谐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小学生的写作过程是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再由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的表达。”作文是有感而发的,当学生面对着自己的写作对象时,他的思路、词语库就会以相应的方式打开,他的表现欲就会增强。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维,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在习作教学中,思维训练是被摆在首位的。”
任何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作品充满了生命力,而这生命力更多的就源自于想象力。为什么作家在写作时会笑,会闹?其实这是运用了情景运思过程,这就是源头活水。如果我们的习作课堂是一个放飞思维、求同存异的空间,如果我们在习作引导中注重与善于引发学生冲破习惯的定势,从不同角度、不同时空、不同对象、不同的感受去思考,思维自然就活了,洋洋洒洒数千言的文章就自然水到渠成了。所以说,有了思维,就有语言了,也就成就了作文。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任雪娟,杨娟香.小学习作教学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
[3]丛滨,丛长涛.情境习作教与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习作教学;现状;对策
目前,习作教学仍然是师生的畏途,由于传统的习作中的“四大标准”(中心突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没错别字)、思维定型(审题、构思、结构的僵化训练)、以及教师强势等因素的作用下,学生的习作普遍存在个性缺失、灵气缺失、思维缺失,多少教师发出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慨!但是,作为老师,我们又何曾反思: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是否更多的关注了学生在老师们“潜标准”下的严重不过关(这里的“潜标准”就是在老师的眼里学生习作的“四大标准”)而忽略了学生作文中的“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思想”?其实,习作教学,就是让所有的孩子逐步地学会清楚、明白、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和思想,仅此而已,别无他求。
一、习作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首先,让我们来思考第一个问题:我们在习作教学的重点是导情感,导语言表达,导习作技巧,还是导思维呢?
先看一个生活案例:假如一个年成人约初次见面的成年女性吃饭,她会以最快的速度作出反应,是否接受约会,因为这是成人的概念思维,成人是理性的,会利用概念对约会进行判断,推理出此人约会的最终目的;假如我们约的是小学生,说请他吃麦当劳,小学生作出的反应是比成人慢,因为他脑海里反应的是麦当劳门店的形象,想到里面有自己最喜欢的汉堡包、薯条,最后才选择是否愿意赴约;当再追问:我会请你的班主任一起来的,此时小学生脑海里马上想到了班主任平时的形象,此时会作艰难的抉择……其实,这就是儿童以表象思维为主的结果,他会在脑海里想到是画面,然后进行分解、组合、想象,最后才作出判断。
从上述例子得出第一个结论:习作教学的核心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学生的习作是复杂的心理过程,但现在的习作教学却以写作知识和技巧为主纲,却很少从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进行研究。况且,我们教师喜欢用成人的思维去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废话:“同学们,请记住习作要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具体、过程清楚、语句通顺。”这连成人难以做到的事情,小学生怎能做到呢?概念化的东西怎能不让学生望而却步呢?当一上习作课时,学生会马上用自己的表象思维,想到我们语文教师又会用“四大标准”来摇旗呐喊了,我们的习作课又成为应试体操了。
第二个思考的问题是:学生的习作素材的源头活水在哪里?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学者作分析调查:从出生到十六岁的小孩,他掌握的信息是足以应付三十年,说明人的大脑里存储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迸发,就是一篇作文。本来孩子是喜欢表达的,他们会把自己看到的事一五一十在课堂以外的地方炫耀的,而且会滔滔不绝争论半天。一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就变成了万马齐喑了!因为我们的课堂太少关注学生的思维空间、情感态度了。
其实,学生对素材的选取有两个阶段:第一,为了获大量形象、生动、具体的素材,关键是要有丰富的表象,而表象取决于对过去事物的感知(如何把过去的事物变换为学生上课的写作素材);第二,为了对事物有较深刻的认识,不致停留在肤浅的感性认识水平上,还应为后面的构思阶段提供思维的理性材料——“概念”,即应有较充分的知识积累。[1]学生在筛选素材时,都是以感情、印象、直觉来选择,而这些素材往往是时断时续、不清晰的。为此,习作教学要创设各种情境、营造氛围帮助学生消除这些障碍,让学生自由而顺畅地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也就是源头活水自然来了。
二、怎样在习作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呢
当我们看清的作文教学的本质不是语言训练而是思维训练,同时也就让我们明确了一个观点:想象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在习作过程中进行思维训练有三种:分解、组合、想象。小学生的回想思维很差,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应该激活化形象思维,当我们以各种手段或形式提到任何一种事物,学生的脑海中就相应地浮现各种形象或事件,当给予学生充分时间来思考,学生会在脑海里分解成一个一个画面,然后会把过去的同一事物的发生的片断不断地合并,使之丰富。为了让画面活起来,会加以联想和想象,并利用这些画面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或规律的思维活动。
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八“写你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我重点关注情感态度对写作的影响,着重引领学生通过经历“情由景生”“情动辞发”“以情促写”的心路历程,从而激活学生产生一种“如梗在喉,不吐不快”的写作需求;另外通过评改课,引领学生再一次赏析、体情、品文、自改、互改,动态生成,实现“三维目标”。每一个环节的深入,都是思维的推进。
1.情由景生——解决写什么
“情由景生”即把语言的运用与认识能力、美感力、情感的升华等联系起来。首先创设语言情景并配以音乐渲染,通过闭目想象,目的勾起孩子对成功的回忆,一件件素材已复活在眼前,再经过比较、筛选,敲定一件最值得分享的“学艺之路”的故事。然后通过想象、交流以及情境的熏陶,让孩子畅所欲言,唤起自己已经内化的语言去表达真情实感,达到情动而辞发的效果,有效地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2.情动辞发——解决怎么写
《写作中的思考》一书提出:思维和口头语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由于“情”,勾起了孩子对往事的回忆;也由于“情”,促进了学生“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此时,教师运用激思点拨、引发互动交流评价等策略,促进学生开放思路、真情直说;然后,教师适时地运用和谐、民主的语言,引发学生对展示者往事的好奇心,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向同学提问题,审阅、多元评价同学的作品,不断激发学生由表象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转化,不仅强化了习作教学交际互动的实效性,更是一次思维的提炼、磨砺和发展的过程。就在这互动问答和评价中,在情动而辞发中,让学生知道怎样写才具体、才吸引人,使之不断充实、完善文章内容,使之文章情真意切、血肉丰满,使之写作能力在这交际情境中互动生成,一篇篇有血有肉的小作品就因情而生了。
3.互动生成——解决怎么改
本次习作要求写在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因此在作文评改课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互动的学习氛围:利用央视“艺术人生”形式进行巧妙的“包装”,让学生处于一种有“目的”、有急切需求的状态里,激励他们去竞争最佳艺术人生故事、最佳人物及最具特色等奖项。在这情境的渲染下,激发了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需求,经过自荐、自评、集体评、互评,引导学生领悟到“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道理,从而再次激活学生习作思维的流畅性和再加工。
实践证明:习作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和谐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小学生的写作过程是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再由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的表达。”作文是有感而发的,当学生面对着自己的写作对象时,他的思路、词语库就会以相应的方式打开,他的表现欲就会增强。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维,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在习作教学中,思维训练是被摆在首位的。”
任何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作品充满了生命力,而这生命力更多的就源自于想象力。为什么作家在写作时会笑,会闹?其实这是运用了情景运思过程,这就是源头活水。如果我们的习作课堂是一个放飞思维、求同存异的空间,如果我们在习作引导中注重与善于引发学生冲破习惯的定势,从不同角度、不同时空、不同对象、不同的感受去思考,思维自然就活了,洋洋洒洒数千言的文章就自然水到渠成了。所以说,有了思维,就有语言了,也就成就了作文。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任雪娟,杨娟香.小学习作教学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
[3]丛滨,丛长涛.情境习作教与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