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一号文件共分六个部分23条,内容包括: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文件指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农业要发展 出路在科技
在2月20日科技部召开的全国科技系统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主题报告视频会议上,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指出,在过去的八个一号文件中,已经充分反映出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之下,通过全国人民,包括科技战线的全体同志的努力,粮食产量获得了“八连增”,农民增收获得了“八连快”,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他指出,一号文件在描述该成绩时,用“粮食增长稳步跃上新台阶,农民增收成效喜人,水利建设明显加速,农村农民生活持续改善,农村社会安定祥和”充分肯定了农业农村的良好形势。
但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任务更加艰巨。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是必须着重破解的一个问题,“基础仍薄弱,发展仍落后,差别仍巨大”依然是我国农村的现实形势,而其出路,必然是科技,必须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突出效率 把握要求
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两个原则”、突出“三个效率”、把握“二十四字要求”。
文件要求坚持“着眼长远发展,面向产业需求”的原则,这体现了农业科技“顶天立地”的发展思路。张来武指出,所谓的“顶天”,就是必须要紧紧把握国际农业前沿科技领域,着力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引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谓“立地”,则是强调农业科技必须要紧紧与生产实际结合,从解决农业发展的最急需、最紧迫的重大技术需求出发,做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
“三个效率”在一号文件中的具体文字描述是“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作为农业科技的主要目标”。张来武指出,这是基于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走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之路的必然选择。
当前,农业生产能力仍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农业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现如今,我国人均耕地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5%,而且持续减少,靠继续扩大种植面积的空间十分有限。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也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灌溉面积占耕地的50%,农业水资源长期处于紧缺状态。此外,农业生产资料特别是燃油与化肥等价格上升,劳动力价格居高不下,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正在进入高成本运行阶段。就外部环境而言,全球气候变化频繁,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增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农业发展就必须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以科技创新实现对水土资源的有效替代,以科技进步提高资源要素生产率,走科技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这是必然出路。
文件首次总结提出了“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农业科技“二十四字”基本要求,这是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路线,对指导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加快学科交叉和技术集成具有重要意义。
完善农技服务体系
今年的一号文件亮点纷呈,明确了公益性农技推广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政策设计就是其中之一。近几年,科技部提出要建立“公益性推广、社会化创业、多元化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并在此方面做了几件富有创新性的工作:一是科技部联合八个部门于2009年启动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目前全国科技特派员已经遍布全国各省、2200余个县,达到15万人,成为一支活跃在农村、服务于农村的新生力量。二是科技部联合教育部实践推行大学推广模式,在九所大学建立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探索服务农村的新途径。三是科技部联合工信部、中组部等在山东、湖南等7个省组织实施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等已有的网络资源,整合力量,建立面向农村、面向农户的现代信息服务体系,得到试点省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成为省委省政府“一把手工程”。
在一号文件中,围绕提升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强化基础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出台了10条政策,特别是首次提出要求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水平相衔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二是首次提出要引导科研教育机构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第一次把推行大学推广型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写入文件。并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三是要培育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全面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首次提出要加快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
农业要发展 出路在科技
在2月20日科技部召开的全国科技系统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主题报告视频会议上,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指出,在过去的八个一号文件中,已经充分反映出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之下,通过全国人民,包括科技战线的全体同志的努力,粮食产量获得了“八连增”,农民增收获得了“八连快”,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他指出,一号文件在描述该成绩时,用“粮食增长稳步跃上新台阶,农民增收成效喜人,水利建设明显加速,农村农民生活持续改善,农村社会安定祥和”充分肯定了农业农村的良好形势。
但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任务更加艰巨。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是必须着重破解的一个问题,“基础仍薄弱,发展仍落后,差别仍巨大”依然是我国农村的现实形势,而其出路,必然是科技,必须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突出效率 把握要求
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两个原则”、突出“三个效率”、把握“二十四字要求”。
文件要求坚持“着眼长远发展,面向产业需求”的原则,这体现了农业科技“顶天立地”的发展思路。张来武指出,所谓的“顶天”,就是必须要紧紧把握国际农业前沿科技领域,着力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引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谓“立地”,则是强调农业科技必须要紧紧与生产实际结合,从解决农业发展的最急需、最紧迫的重大技术需求出发,做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
“三个效率”在一号文件中的具体文字描述是“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作为农业科技的主要目标”。张来武指出,这是基于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走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之路的必然选择。
当前,农业生产能力仍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农业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现如今,我国人均耕地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5%,而且持续减少,靠继续扩大种植面积的空间十分有限。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也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灌溉面积占耕地的50%,农业水资源长期处于紧缺状态。此外,农业生产资料特别是燃油与化肥等价格上升,劳动力价格居高不下,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正在进入高成本运行阶段。就外部环境而言,全球气候变化频繁,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增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农业发展就必须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以科技创新实现对水土资源的有效替代,以科技进步提高资源要素生产率,走科技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这是必然出路。
文件首次总结提出了“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农业科技“二十四字”基本要求,这是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路线,对指导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加快学科交叉和技术集成具有重要意义。
完善农技服务体系
今年的一号文件亮点纷呈,明确了公益性农技推广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政策设计就是其中之一。近几年,科技部提出要建立“公益性推广、社会化创业、多元化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并在此方面做了几件富有创新性的工作:一是科技部联合八个部门于2009年启动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目前全国科技特派员已经遍布全国各省、2200余个县,达到15万人,成为一支活跃在农村、服务于农村的新生力量。二是科技部联合教育部实践推行大学推广模式,在九所大学建立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探索服务农村的新途径。三是科技部联合工信部、中组部等在山东、湖南等7个省组织实施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等已有的网络资源,整合力量,建立面向农村、面向农户的现代信息服务体系,得到试点省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成为省委省政府“一把手工程”。
在一号文件中,围绕提升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强化基础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出台了10条政策,特别是首次提出要求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水平相衔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二是首次提出要引导科研教育机构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第一次把推行大学推广型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写入文件。并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三是要培育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全面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首次提出要加快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