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读,用夏丏尊的话来说就是“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用新批评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施特劳斯的话来说就是“在字里行间阅读”。静心细读,在想象、体验之中品味语言文字的味道,在细读品味的过程中悟到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和作者的用意。
一、细读感悟内涵,理解语言
比如鉴赏诗歌,我们要抓住诗人运用的富有表现力的妙词佳句,这些妙词佳句是诗人“从几千吨语言的矿藏”中提炼出的足以表达诗歌内容的词句,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位有名的教师在教学柳宗元写的《江雪》时,抓住诗眼“钓”,引发学生思考:“老人是在钓什么呢?”
生:(根据诗句“独钓寒江雪”)老人是在钓雪。(一阵哗然)“不,他是在钓鱼。”这个学生马上改口说。
师:(轻轻地向学生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那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孩子们陷入了深思。他顺手发下介绍柳宗元生平的资料,看完资料,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
一个孩子说:“老师,我明白了,他当官不得意,他在钓那份失意!”
又一个孩子站起来:“我觉得他是在欣赏壮丽的北国风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老人陶醉在美景中了。”
第三个孩子更厉害了:“我发现这个老人非常孤独。您看,这几句诗的开头一个字连起来是‘千万孤独!’”
第四个孩子很有创意:“他不是在钓鱼,他是在钓春天。你想,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一个“钓”字的解读,让我们看到了阅读的真谛,阅读文本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即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我们的阅读为什么要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文字的表面,另一只眼睛则看到文字背后的东西。“钓”实际上是柳宗元在表达一种情怀,这种情怀是中国古代有良知的士大夫的一种情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钓”后面流淌着的,是滋养中华屹立于世界之林五千年而不倒的文化!我们的孩子只有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才能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二、细读领悟情感,升华语言
全国特级教师王菘舟在教学《二泉映月》的过程中,他总是紧扣“一段人生尽坎坷,一片情怀付月光”这一中心,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让学生反复咀嚼吟诵,流连其间。他把一道幽雅的风景,一段曲折的人生,一片感人的情怀,一首传世的名曲,编织在一起,引导学生沿波溯源,层层深入地披文入情。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品味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阿炳坎坷而不屈的苦难人生,领悟《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悲天悯人的丰富情怀。
再看王菘舟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中“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师:这句话很特别,特别在哪儿?生:“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生读句子)“我的母亲”放在最后。(生读句子)师:记得电影中的慢镜头吗?哪句话带给你慢镜头的感觉?(第一句)慢镜头就是希望你将每个细节看得特别生动,看得特别清楚,我们一起来看,闭上眼睛。“背直起来了”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背?(谈完感情朗读)转过身来,你看到了一张怎么样的脸?(谈完感情朗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你看到了一双怎样的眼睛?(谈完感情朗读)带着你的想像,带着你的记忆,带着你的困惑,带着你的疑虑,我们再读这一句话。我读三次“我的母亲”,你们读其他。(师生接读,反过来再读)师:母亲啊母亲,我的母亲,你那坚挺的背到哪里去了?你那红润的脸到哪里去了?你那明亮清澈的眼睛到哪里去了?(谈完感情朗读)师:闭上眼睛,再慢慢地,再仔细地,再真真切切地看一看我们的母亲。生:(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师:看到母亲瘦成这样,看到母亲憔悴成这样,我的鼻子能不为之一酸吗?所以为了表达慈母情深,这样的句子能少吗?这三个字能改吗?(不能)这就叫——(生)语文意识。由此孩子鼻子一酸,对“为什么会感到鼻子一酸”的深度解读,从而对三个表示慈母情深的重点节段,和两个镜头(“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的“慢镜头”和“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的“快镜头”),用作者比照描写的语言魅力,真正叩开了学生的情感之门。就这样,以一个“酸”字,解读了慈母的心灵密码,使“鼻子一酸”作为全堂课情感颠峰体验的一个制高点。
指导学生读进去,读出来。细致品味地读;精琢细思地读;语言文字是有血肉、有灵魂的,因为它是表情达意的。反过来说,情意的传递又无法离开语言文字,没有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感受和感悟,情意就失去了生命。“表达”和“情意”和谐地融为一体,才能让学生真正品味出“表情达意”的语言功力,才能真正让学生品味出“慈母情深”的内涵。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主要表现回归语言、咀嚼文字,这样才能嚼出语文的味道。
三、细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
细读,要走进第四个层面——语言表达,即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全国模范教师薛法根在教学《爱如茉莉》“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他们。一切显得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那个“探”字凸显出来,这正是“借物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啊!同样在《小英雄雨来》一文中有几处关于还乡河美丽景色的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写呢?一是表达雨来生活在美丽的还乡河芦花村里,造就了游泳本领高的小英雄,他爱自己的家乡,一个爱家乡的人才会爱自己的祖国,才称得上是一个英雄。二是美丽的还乡河与日本鬼子的糟蹋形成鲜明的对比,雨来为了掩护李大叔跳进了河里,鬼子向河里开枪。天上飘着的浮云映在还乡河上和苇塘的芦花飘飘悠悠地飞着,似乎在赞美着什么,告别着什么……细细揣摩,妙在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学生领悟到怎么写,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手中的笔痒痒的。
我教文言文《狐假虎威》,理解它的寓意有点难,你看,有学生读出了狐狸是聪明的,应该向它学习。学生误解文本的本意是正常的,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犯错的过程,学生也是在这过程中获得成长。如果老师从写作的角度引发学生想:作者怎么在写的?告诉学生寓言的基本特征是教训和讽刺。常用拟人、比喻手法,把动植物、无生物“人格化”,用它来比喻社会上某些人。课文描写了狐狸被抓时的花言巧语,走在老虎前面神气活现、摇头摆尾神态和动作的描写,以及信以为真的老虎傻傻的全然不知狐狸借它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包含了作者对狐狸一种怎样的情感?全在这一细节描写当中。在细读与商榷时将偏离文本的核心价值观给找回来,目标指向的是不能像狐狸那样倚仗他人的权势欺压人。再联系生活实际创造言语实践场景来发展、积累语言。如不能借自己家人的权势欺压或欺骗别人。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把学生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逐渐形成以语言表达为核心价值的语文教学观,关注语言表达形式,重视品读、咀嚼、揣摩、领悟等语文能力的建构。
一、细读感悟内涵,理解语言
比如鉴赏诗歌,我们要抓住诗人运用的富有表现力的妙词佳句,这些妙词佳句是诗人“从几千吨语言的矿藏”中提炼出的足以表达诗歌内容的词句,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位有名的教师在教学柳宗元写的《江雪》时,抓住诗眼“钓”,引发学生思考:“老人是在钓什么呢?”
生:(根据诗句“独钓寒江雪”)老人是在钓雪。(一阵哗然)“不,他是在钓鱼。”这个学生马上改口说。
师:(轻轻地向学生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那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孩子们陷入了深思。他顺手发下介绍柳宗元生平的资料,看完资料,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
一个孩子说:“老师,我明白了,他当官不得意,他在钓那份失意!”
又一个孩子站起来:“我觉得他是在欣赏壮丽的北国风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老人陶醉在美景中了。”
第三个孩子更厉害了:“我发现这个老人非常孤独。您看,这几句诗的开头一个字连起来是‘千万孤独!’”
第四个孩子很有创意:“他不是在钓鱼,他是在钓春天。你想,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一个“钓”字的解读,让我们看到了阅读的真谛,阅读文本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即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我们的阅读为什么要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文字的表面,另一只眼睛则看到文字背后的东西。“钓”实际上是柳宗元在表达一种情怀,这种情怀是中国古代有良知的士大夫的一种情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钓”后面流淌着的,是滋养中华屹立于世界之林五千年而不倒的文化!我们的孩子只有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才能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二、细读领悟情感,升华语言
全国特级教师王菘舟在教学《二泉映月》的过程中,他总是紧扣“一段人生尽坎坷,一片情怀付月光”这一中心,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让学生反复咀嚼吟诵,流连其间。他把一道幽雅的风景,一段曲折的人生,一片感人的情怀,一首传世的名曲,编织在一起,引导学生沿波溯源,层层深入地披文入情。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品味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阿炳坎坷而不屈的苦难人生,领悟《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悲天悯人的丰富情怀。
再看王菘舟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中“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师:这句话很特别,特别在哪儿?生:“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生读句子)“我的母亲”放在最后。(生读句子)师:记得电影中的慢镜头吗?哪句话带给你慢镜头的感觉?(第一句)慢镜头就是希望你将每个细节看得特别生动,看得特别清楚,我们一起来看,闭上眼睛。“背直起来了”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背?(谈完感情朗读)转过身来,你看到了一张怎么样的脸?(谈完感情朗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你看到了一双怎样的眼睛?(谈完感情朗读)带着你的想像,带着你的记忆,带着你的困惑,带着你的疑虑,我们再读这一句话。我读三次“我的母亲”,你们读其他。(师生接读,反过来再读)师:母亲啊母亲,我的母亲,你那坚挺的背到哪里去了?你那红润的脸到哪里去了?你那明亮清澈的眼睛到哪里去了?(谈完感情朗读)师:闭上眼睛,再慢慢地,再仔细地,再真真切切地看一看我们的母亲。生:(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师:看到母亲瘦成这样,看到母亲憔悴成这样,我的鼻子能不为之一酸吗?所以为了表达慈母情深,这样的句子能少吗?这三个字能改吗?(不能)这就叫——(生)语文意识。由此孩子鼻子一酸,对“为什么会感到鼻子一酸”的深度解读,从而对三个表示慈母情深的重点节段,和两个镜头(“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的“慢镜头”和“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的“快镜头”),用作者比照描写的语言魅力,真正叩开了学生的情感之门。就这样,以一个“酸”字,解读了慈母的心灵密码,使“鼻子一酸”作为全堂课情感颠峰体验的一个制高点。
指导学生读进去,读出来。细致品味地读;精琢细思地读;语言文字是有血肉、有灵魂的,因为它是表情达意的。反过来说,情意的传递又无法离开语言文字,没有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感受和感悟,情意就失去了生命。“表达”和“情意”和谐地融为一体,才能让学生真正品味出“表情达意”的语言功力,才能真正让学生品味出“慈母情深”的内涵。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主要表现回归语言、咀嚼文字,这样才能嚼出语文的味道。
三、细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
细读,要走进第四个层面——语言表达,即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全国模范教师薛法根在教学《爱如茉莉》“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他们。一切显得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那个“探”字凸显出来,这正是“借物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啊!同样在《小英雄雨来》一文中有几处关于还乡河美丽景色的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写呢?一是表达雨来生活在美丽的还乡河芦花村里,造就了游泳本领高的小英雄,他爱自己的家乡,一个爱家乡的人才会爱自己的祖国,才称得上是一个英雄。二是美丽的还乡河与日本鬼子的糟蹋形成鲜明的对比,雨来为了掩护李大叔跳进了河里,鬼子向河里开枪。天上飘着的浮云映在还乡河上和苇塘的芦花飘飘悠悠地飞着,似乎在赞美着什么,告别着什么……细细揣摩,妙在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学生领悟到怎么写,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手中的笔痒痒的。
我教文言文《狐假虎威》,理解它的寓意有点难,你看,有学生读出了狐狸是聪明的,应该向它学习。学生误解文本的本意是正常的,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犯错的过程,学生也是在这过程中获得成长。如果老师从写作的角度引发学生想:作者怎么在写的?告诉学生寓言的基本特征是教训和讽刺。常用拟人、比喻手法,把动植物、无生物“人格化”,用它来比喻社会上某些人。课文描写了狐狸被抓时的花言巧语,走在老虎前面神气活现、摇头摆尾神态和动作的描写,以及信以为真的老虎傻傻的全然不知狐狸借它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包含了作者对狐狸一种怎样的情感?全在这一细节描写当中。在细读与商榷时将偏离文本的核心价值观给找回来,目标指向的是不能像狐狸那样倚仗他人的权势欺压人。再联系生活实际创造言语实践场景来发展、积累语言。如不能借自己家人的权势欺压或欺骗别人。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把学生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逐渐形成以语言表达为核心价值的语文教学观,关注语言表达形式,重视品读、咀嚼、揣摩、领悟等语文能力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