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活动让课堂充满魅力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ruiqi86273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中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精心设计活动;以生活为基本取向,使活动真实有效;通过实践活动,促进知行统一。這样,才能真正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活动目标 生活实效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这充分阐明了“活动性”是本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课程目标主要是学生通过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来实现的,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活动是课程的呈现形式,是课程实施的“灵魂”。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一、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精心设计活动
  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师教学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中,都是在目标的调控下完成的。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
  (一)活动目标的定位要准确
  教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必须要思考和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以及活动价值在哪里。教师预设活动目标必须在正确了解学生真实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行为表现的基础上,然后将活动目标准确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他们跳起来能摘到“果实”。教师要从活动的“质”上去思考、取舍,而不应该停留在诸如“这堂课有没有开展活动”“开展了几次活动”这些问题上。
  (二)活动形式要为达成目标服务
  只要能有效达成活动目标,就不应该乎活动数量的多与少,不在乎活动形式的新奇与简朴。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我长大了》一课时,我把本课的目标设计为:
  1.通过寻找自己成长的足迹和纪念物,发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体验成长的快乐。
  2.欣赏自己的成长,展示自己的能力,产生成长的自豪感。
  3.体验家人的关心,尝试着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家人。
  为了使活动有效,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根据二年级小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活动。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巧妙地创设一个个活动情境,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穿一穿、唱一唱中让学生回顾自己成长的历程。在“穿穿儿时的小衣服……读读出生证”等活动中,让学生非常专注地、努力地回忆,使他们兴奋不已。之后让学生在回忆成长故事、阅读“成长感言”活动中体验、思考: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及家人付出了很多,我们长大了,应该为父母或亲人做点什么呢?课堂上,学生讲述得很实在、很真诚。看得出,学生的内心已充满感恩之情。就是这份感恩之情,已然使课堂充满成长的幸福,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二、以生活为基本取向,使活动真实有效
  《品德与生活》课要培养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发展的学生。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只有来自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乐于接受。
  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世界中,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学生的生活中,使学生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教学《春天里的发现》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其次,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了解春天“不仅美,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最后,通过观察寻找、体验感受,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通过实践活动,促进知行统一
  (一)实践时间要充足
  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往往不是从品德概念开始,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需要时间的磨练。
  低年级学生的生活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儿童的品德行为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连续的。因此,他们的活动也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如在对《秋天在哪里》《学做小雄鹰》《我要换牙了》等主题的探究中,我给学生一段较长的时间准备,让他们做好活动记录,以及图片、资料的收集。同时,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教师也应及时地督促,检查、反馈,确保活动的持续进行。这有利于学生体验更深刻,认识更丰富,行为落实更实在。
  (二)活动形式要丰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活动感兴趣时,他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参与,而不觉得这是一种负担。根据学生好新奇、注意力时间短的特点,我们设计的活动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如在教学《平安回家》一课时,我巧妙地把教学过程转变成为“安全小卫士”的达标闯关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兴趣盎然。再如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课后活动要延续
  一节成功的《品德与生活》课,课前的准备必不可少。课前活动是反馈学情的一个窗口,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要点,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同时也要注重课后活动的延续,它让道德规范回归于生活中,使道德规范焕发活力。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能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加深体验和理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树立良好行为,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总之,在我们今后的《品德与生活》教学中,一定要把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活动的形式。在设计活动时,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和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到在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出现问题后的相应解决办法,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评价的激励作用,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关注“童心”“童趣”,让学生在我们设计的具有生活化的活动中去感悟、探究、发现、体验成长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活动得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2]王双莉.品德与生活课活动教学有效性浅探.
  (责编 张景贤)
其他文献
在下辽河平原单季稻地区研究了常规浅湿干灌溉(CK)、浅湿干灌溉薄膜阻渗(IC)、湿润灌溉薄膜阻渗(MC)、淹水灌溉薄膜阻渗(FC)4种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土壤线虫及土壤微生物量的
摘要:语文学科中,阅读教学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有很大的作用。语言的积累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有重要的作用,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的任务。本文就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兴趣提出了四点看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 乐趣 魅力 意境  在语文发展性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语言。积累语言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任
在设计组合或时序逻辑电路时,竞争与冒险现象所带来的毛刺会造成电路的故障。分析数字电路中的竞争与冒险现象的成因和分类,利用逻辑函数法和卡诺图法对冒险进行判断,通过搭
目的前列地尔脂球载体制剂(Lipo PGE1eE)对老年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效果观察。方法选自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106例,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
目的 分析老年人恙虫病合并神经精神症状的临床特点,以期降低老年人恙虫病的误诊率、漏诊率及病死率.方法 将2003年9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52例老年人恙虫病从流行病学、主要
目的 探讨临床路径对结脑鞘内注射治疗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0例结脑鞘内注射治疗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