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数学情境,能直接影响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效果。我县推广“情境—问题”教学模式以来,作为一线的教师,我对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作了一定的思考与探索,以下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一些方法:
一、联系现实生活,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实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
某蔬菜公司收购到某蔬菜140吨,该公司的加工能力是:每天可以精加工6吨或者粗加工16吨蔬菜,如果在市场上直接销售每吨利润为100元,经粗加工后销售,每吨利润可达4500元,经精加工后销售,每吨利润可达7500元。但这两种加工方式不能同时进行,受季节的限制,公司必须在15天之内将这批蔬菜全部加工或加工完毕,假如你是总经理,你该思考哪些问题?
二、展示图片,创设图片情境
展示丰富多彩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获得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一组美丽的风筝,然后引导学生从风筝的几何图形特征上提出问题,观察风筝左右重合,关于中线对称。学生很快提出了以下问题:为什么风筝能飞上天?风筝是什么时候发明的?风筝为什么要做成左右两边一样?虽然有的问题与数学无关或课堂上暂时还不能解决,但我们可以激励学生在课后想办法解决。
三、播放动画,创设动画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喜欢新奇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将数学情境用动画演示出来,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
四、巧妙设置悬念,创设激疑情境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教师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我在导入新课时,通过巧设悬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我故意提出:“同学们,将你的年龄乘以2再加5,告诉我结果,我就能猜出你的年龄,想不想试一试?”结果,学生都被我准确无误的回答惊得目瞪口呆。这就使学生形成渴望解开奥秘的心理状态,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愿望。
五、利用实物,创设实物情境
教学中如能利用信手拈来的实物创设情境,这样的情境会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觉,学生会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我这样创设情境:用一根长10米竹竿斜靠墙上,告诉学生竹竿顶端点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然后将竹竿下滑1米。学生思考片刻后提出底端滑动距离是1米吗?竹竿滑动过程中,竹竿中点与墙角的距离是多少等问题。
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因人因时因地因教学内容而异,需要我们结合实际,不断探索,才能创设出能激发学生提问的情境。
一、联系现实生活,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实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
某蔬菜公司收购到某蔬菜140吨,该公司的加工能力是:每天可以精加工6吨或者粗加工16吨蔬菜,如果在市场上直接销售每吨利润为100元,经粗加工后销售,每吨利润可达4500元,经精加工后销售,每吨利润可达7500元。但这两种加工方式不能同时进行,受季节的限制,公司必须在15天之内将这批蔬菜全部加工或加工完毕,假如你是总经理,你该思考哪些问题?
二、展示图片,创设图片情境
展示丰富多彩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获得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一组美丽的风筝,然后引导学生从风筝的几何图形特征上提出问题,观察风筝左右重合,关于中线对称。学生很快提出了以下问题:为什么风筝能飞上天?风筝是什么时候发明的?风筝为什么要做成左右两边一样?虽然有的问题与数学无关或课堂上暂时还不能解决,但我们可以激励学生在课后想办法解决。
三、播放动画,创设动画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喜欢新奇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将数学情境用动画演示出来,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
四、巧妙设置悬念,创设激疑情境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教师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我在导入新课时,通过巧设悬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我故意提出:“同学们,将你的年龄乘以2再加5,告诉我结果,我就能猜出你的年龄,想不想试一试?”结果,学生都被我准确无误的回答惊得目瞪口呆。这就使学生形成渴望解开奥秘的心理状态,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愿望。
五、利用实物,创设实物情境
教学中如能利用信手拈来的实物创设情境,这样的情境会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觉,学生会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我这样创设情境:用一根长10米竹竿斜靠墙上,告诉学生竹竿顶端点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然后将竹竿下滑1米。学生思考片刻后提出底端滑动距离是1米吗?竹竿滑动过程中,竹竿中点与墙角的距离是多少等问题。
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因人因时因地因教学内容而异,需要我们结合实际,不断探索,才能创设出能激发学生提问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