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300年前的缧祖可真是了不起,她不但发现了蚕,还驯服了蚕,让它们乖乖地待在屋里,蚕食桑叶,吐丝做茧。
缧祖们还摸索出一整套从蚕茧里缫出丝来的方法,然后纺织成帛。从此,人们才享受了轻柔滑爽的绸、缎、锦、绨等蚕丝织品。
斗转星移,渐渐地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普通的帛了,又有一些聪慧的女人,她们用剪刀、用针线,在丝织品上雕、镂、包、绕、抽、拉、镶和拼,于是,就有了美不胜收的台州刺绣。台州绣娘的作品,或花鸟虫鱼,或风景人物,栩栩如生,人见人爱。
百年台绣文化曾孕育5万绣娘
台州的雕绣起源于清末。那时,台州海门(现椒江区)已有了天主教堂,教徒们就在教堂内实习刺绣,她们在丝织品上弄出许多花样,这些产品就被称为“天主堂花”。当时的花样简单,产品也不高档,只是些坐垫、椅披之类。岁月渐进,台州的绣品质量不断地提高,客户的需求也不断增长。1916年,上海儒商许泽民在海门开设了“许永利花厂”,运用“放花收花”技术,海门人群起而效之,于是又有了华品、协成、民生、慎源、仰成等花厂,绣花规模和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到1935年,台州年绣花产量达到16
万件,绣花女近万人。
新中国成立之后,台州绣衣更是蒸蒸日上。到了上世纪70年代,台州的绣品规模曾居全国之首,5万多名绣娘像星星一样散落在城市乡村。几乎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架着那种长方形的绣棚。一双双巧手穿针引线,上下翻飞。她们刺绣的收入往往超过当家的男人。
绣花的被单、床罩、披肩和衣裙飘洋过海,成为世界各国王室权贵们的宠儿。台州绣衣厂也成了让人艳羡的单位,姑娘家都以能进这家工厂为荣,而外面的小伙子,为能娶到绣衣厂的女工感到体面。
林霞仿佛为刺绣艺术而生,但企业变故,她选择了放弃
爱美是人的天性,女人更甚。女人因为爱美而聪明、而执著。
林霞仿佛是为刺绣艺术而生的。她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常常依偎在绣娘身边,看着那些美丽的绣品着迷。那些绣品像一只只美丽的彩蝶,带着她翩翩起舞,飞向旷远的天空。
上世纪80年代初,17岁的林霞如愿以偿地踏进了台州绣衣厂的门槛。她可不是去当绣娘的,人小志高的她目标的是绣品艺术设计!可是,被指定带她的师傅却拒绝带徒弟!林霞尴尬极了,她知道这不是冲她来的,那是师傅自己另有原因。小林霞站在师傅身边,一点一滴地学习绣工技巧。她的乖巧和坚韧得到了师傅的信任,渐渐地把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小林霞像一片干涸的土地,贪婪地吮收着绣衣文化的雨露。她像一条小蚕,一次次蜕变,迅速成长。
年复一年,林霞不但继承了台州绣衣的传统技术,成为一名年轻的女设计师,更难能可贵的是,还潜心创作了全雕绣、抽珠绣、彩绘绣、盘带绣、镶贴绣等多种技法,这些技艺在她自己的作品里得到完美的结合。
这时的她像一条成熟的、精力充沛的蚕,不断地吐着优雅的丝。
上世纪90年代初,许多大企业都开始走下坡路,台州绣衣厂也不例外。外国的订单不断地流失,眼看着工厂越来越不景气,而年轻的林霞又无力改变这种窘境。她觉得再待在厂里就是虚度光阴了。可是,丢掉铁饭碗又需要多大的勇气?她含泪写了辞职报告。
有了公司这个载体,林霞迸发了无限的创造力
离开了心爱的工厂,她却不能割舍对绣衣艺术的痴迷。她常常夜不能寐,脑子里盘旋的全是那些漂亮的图样和针法。她担心台州绣品这朵奇葩从此凋零。可如何才能让它们恢复青春呢?
惟有创新,惟有改革,走出一条崭新的路子,才能挽救台州绣衣没落的命运。
可这绣衣行业怎么创新呢?
那时时兴“摸着石子过河”。林霞想,时代在前进,人的审美也在变化。聪明的林霞想起了“时尚”两字。她尝试着将台州刺绣艺术与现代时装理念相结合,特别注重绣品的应用性和适用性,试图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丝绸制品。
1993年,林霞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把自己仅有的一套房子给银行做了抵押,贷到了她创业的第一笔资金。就这样,林霞创办了“银河制衣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设计师。
有了公司这个载体,就有了充分的自主权。从此,林霞迸发了无限的创造力。那时候,她的创作达到了井喷的阶段。她和她的伙伴们,每年都推出几百款新式花样,每年都举办多次时尚品牌展出和新闻发布会。她的代表作“抽珠绣连衣裙”和“镶乔其纱全雕上衣”,多次获得国际金奖。她还成功地研发出高清晰绣画,从而把产品推上了新的台阶。
林霞名声鹊起。1998年,她又创立了以台州刺绣文化底蕴为基础的“台绣”女装品牌。根据不同的消费人群,设计各种档次的女装。经过调整,“台绣”的产品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受到国内消费者的青睐,公司快速成长,“台绣”商标与产品也成为台州市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公司的销售,采取了全国品牌连锁加盟营销模式。
她的蛋糕越做越大,她的产品遍地开花。目前,我国几百个城市的商场、机场、高速公路服务区,都开设有“台绣”品牌形象店。
林霞从事绣衣服装设计30余年,以首席设计师的身份创作了许多惊世作品,她的“抽珠绣绣衣”获浙江省工艺美术创新一等奖;“美人鱼全雕绣衣”获首届“金桂奖”服装大奖赛设计二等奖;“全抽抽珠绣绣衣”获两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纯真的传承》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百花杯”银奖。《凤来仪·幻彩披巾系列》获首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她的几款作品还在“中日友好服装大赛”中获一等奖。同时,林霞还先后荣获浙江省“百业青年标兵”、“新长征突击手”、“首届工艺美术优秀工作者”和“台州十
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评审结果出炉,林霞荣获“中国刺绣艺术大师”称号。2011年,她被评为浙江省文化产业创新奖20大新浙商。
破茧成蝶,她实现了华丽转身
在林霞的台绣艺术馆里,我见到了这个身材苗条的女子,看起来,她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天生的模特坯子,穿着她自己设计的华美绣衣,高贵得犹如一只白天鹅。时尚的发式,大黑框的眼镜,造型奇特的项链和内圆外方的手镯,分明是个“时尚先锋”,并发誓要将时尚进行到底!
我漫步在林霞的台绣艺术馆里,琳琅满目的刺绣艺术珍品扑面而来:全雕披巾、双面宝马、欧洲油画、中国山水、花鸟虫鱼和现代名人肖像;更有形形色色的旗袍,古色古香的肚兜,小巧玲珑的钱包,五彩缤纷的手绢。它们带着纯美,带着华贵,还有那撩人心弦的神秘。锐意创新和转型升级,使林霞的“台绣”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
我驻足在“源 ·衍生”系列作品前,那是四件原色的、形状各异的丝绸绣品,分别嵌在长方形镜框里,像一只只硕大的蚕蛾振翅欲飞。“葡萄绣”表现的是蚕的细胞核,“开格”表现的是翅膀经络,“胖胖针”绣成的蚕宝宝,纤细的拉丝线表现的是蚕吐丝,用掉针和反掉针法表现了蚕蛹。更别出心裁的是,林霞竟把一个个真实、丰满的蚕茧搬进作品,表现的是蚕们最终修成的正果,这件作品,获中国第八届国际产业博览会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第七届国际创意产拓,才能走出台绣的一条崭新路子。这是林霞坚持不渝的理念。图为林霞在工作现场。
Lin Xia is at her workshop, where she translates her inspirations into real beauty.
的领子为方斗形,前一面是宝蓝色,后面和两侧却是绯色的。宽大而高耸,像一面风帆,像一面旗帜,似乎要引领着整个展厅的绣品前进。下摆处,又渗入了大写意的几笔墨色,真是富丽堂皇,精美绝伦!要知道,这一切颜色都不是染的,全是一针针一线线绣出来的。千丝万缕,千针万线,林霞居然把色彩学、美学融会贯通得如此生动!这件珍品获得2012年“儒士家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和第三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明清居杯”银奖。
破茧成蝶,林霞的华丽转身,让她实现了自己苦苦追求的人生梦想!
林霞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成绩,她永远在前进,在创新,在超越。她告诉我,她的新作品“淡”又将新鲜出炉了!
缧祖们还摸索出一整套从蚕茧里缫出丝来的方法,然后纺织成帛。从此,人们才享受了轻柔滑爽的绸、缎、锦、绨等蚕丝织品。
斗转星移,渐渐地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普通的帛了,又有一些聪慧的女人,她们用剪刀、用针线,在丝织品上雕、镂、包、绕、抽、拉、镶和拼,于是,就有了美不胜收的台州刺绣。台州绣娘的作品,或花鸟虫鱼,或风景人物,栩栩如生,人见人爱。
百年台绣文化曾孕育5万绣娘
台州的雕绣起源于清末。那时,台州海门(现椒江区)已有了天主教堂,教徒们就在教堂内实习刺绣,她们在丝织品上弄出许多花样,这些产品就被称为“天主堂花”。当时的花样简单,产品也不高档,只是些坐垫、椅披之类。岁月渐进,台州的绣品质量不断地提高,客户的需求也不断增长。1916年,上海儒商许泽民在海门开设了“许永利花厂”,运用“放花收花”技术,海门人群起而效之,于是又有了华品、协成、民生、慎源、仰成等花厂,绣花规模和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到1935年,台州年绣花产量达到16
万件,绣花女近万人。
新中国成立之后,台州绣衣更是蒸蒸日上。到了上世纪70年代,台州的绣品规模曾居全国之首,5万多名绣娘像星星一样散落在城市乡村。几乎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架着那种长方形的绣棚。一双双巧手穿针引线,上下翻飞。她们刺绣的收入往往超过当家的男人。
绣花的被单、床罩、披肩和衣裙飘洋过海,成为世界各国王室权贵们的宠儿。台州绣衣厂也成了让人艳羡的单位,姑娘家都以能进这家工厂为荣,而外面的小伙子,为能娶到绣衣厂的女工感到体面。
林霞仿佛为刺绣艺术而生,但企业变故,她选择了放弃
爱美是人的天性,女人更甚。女人因为爱美而聪明、而执著。
林霞仿佛是为刺绣艺术而生的。她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常常依偎在绣娘身边,看着那些美丽的绣品着迷。那些绣品像一只只美丽的彩蝶,带着她翩翩起舞,飞向旷远的天空。
上世纪80年代初,17岁的林霞如愿以偿地踏进了台州绣衣厂的门槛。她可不是去当绣娘的,人小志高的她目标的是绣品艺术设计!可是,被指定带她的师傅却拒绝带徒弟!林霞尴尬极了,她知道这不是冲她来的,那是师傅自己另有原因。小林霞站在师傅身边,一点一滴地学习绣工技巧。她的乖巧和坚韧得到了师傅的信任,渐渐地把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小林霞像一片干涸的土地,贪婪地吮收着绣衣文化的雨露。她像一条小蚕,一次次蜕变,迅速成长。
年复一年,林霞不但继承了台州绣衣的传统技术,成为一名年轻的女设计师,更难能可贵的是,还潜心创作了全雕绣、抽珠绣、彩绘绣、盘带绣、镶贴绣等多种技法,这些技艺在她自己的作品里得到完美的结合。
这时的她像一条成熟的、精力充沛的蚕,不断地吐着优雅的丝。
上世纪90年代初,许多大企业都开始走下坡路,台州绣衣厂也不例外。外国的订单不断地流失,眼看着工厂越来越不景气,而年轻的林霞又无力改变这种窘境。她觉得再待在厂里就是虚度光阴了。可是,丢掉铁饭碗又需要多大的勇气?她含泪写了辞职报告。
有了公司这个载体,林霞迸发了无限的创造力
离开了心爱的工厂,她却不能割舍对绣衣艺术的痴迷。她常常夜不能寐,脑子里盘旋的全是那些漂亮的图样和针法。她担心台州绣品这朵奇葩从此凋零。可如何才能让它们恢复青春呢?
惟有创新,惟有改革,走出一条崭新的路子,才能挽救台州绣衣没落的命运。
可这绣衣行业怎么创新呢?
那时时兴“摸着石子过河”。林霞想,时代在前进,人的审美也在变化。聪明的林霞想起了“时尚”两字。她尝试着将台州刺绣艺术与现代时装理念相结合,特别注重绣品的应用性和适用性,试图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丝绸制品。
1993年,林霞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把自己仅有的一套房子给银行做了抵押,贷到了她创业的第一笔资金。就这样,林霞创办了“银河制衣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设计师。
有了公司这个载体,就有了充分的自主权。从此,林霞迸发了无限的创造力。那时候,她的创作达到了井喷的阶段。她和她的伙伴们,每年都推出几百款新式花样,每年都举办多次时尚品牌展出和新闻发布会。她的代表作“抽珠绣连衣裙”和“镶乔其纱全雕上衣”,多次获得国际金奖。她还成功地研发出高清晰绣画,从而把产品推上了新的台阶。
林霞名声鹊起。1998年,她又创立了以台州刺绣文化底蕴为基础的“台绣”女装品牌。根据不同的消费人群,设计各种档次的女装。经过调整,“台绣”的产品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受到国内消费者的青睐,公司快速成长,“台绣”商标与产品也成为台州市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公司的销售,采取了全国品牌连锁加盟营销模式。
她的蛋糕越做越大,她的产品遍地开花。目前,我国几百个城市的商场、机场、高速公路服务区,都开设有“台绣”品牌形象店。
林霞从事绣衣服装设计30余年,以首席设计师的身份创作了许多惊世作品,她的“抽珠绣绣衣”获浙江省工艺美术创新一等奖;“美人鱼全雕绣衣”获首届“金桂奖”服装大奖赛设计二等奖;“全抽抽珠绣绣衣”获两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纯真的传承》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百花杯”银奖。《凤来仪·幻彩披巾系列》获首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她的几款作品还在“中日友好服装大赛”中获一等奖。同时,林霞还先后荣获浙江省“百业青年标兵”、“新长征突击手”、“首届工艺美术优秀工作者”和“台州十
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评审结果出炉,林霞荣获“中国刺绣艺术大师”称号。2011年,她被评为浙江省文化产业创新奖20大新浙商。
破茧成蝶,她实现了华丽转身
在林霞的台绣艺术馆里,我见到了这个身材苗条的女子,看起来,她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天生的模特坯子,穿着她自己设计的华美绣衣,高贵得犹如一只白天鹅。时尚的发式,大黑框的眼镜,造型奇特的项链和内圆外方的手镯,分明是个“时尚先锋”,并发誓要将时尚进行到底!
我漫步在林霞的台绣艺术馆里,琳琅满目的刺绣艺术珍品扑面而来:全雕披巾、双面宝马、欧洲油画、中国山水、花鸟虫鱼和现代名人肖像;更有形形色色的旗袍,古色古香的肚兜,小巧玲珑的钱包,五彩缤纷的手绢。它们带着纯美,带着华贵,还有那撩人心弦的神秘。锐意创新和转型升级,使林霞的“台绣”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
我驻足在“源 ·衍生”系列作品前,那是四件原色的、形状各异的丝绸绣品,分别嵌在长方形镜框里,像一只只硕大的蚕蛾振翅欲飞。“葡萄绣”表现的是蚕的细胞核,“开格”表现的是翅膀经络,“胖胖针”绣成的蚕宝宝,纤细的拉丝线表现的是蚕吐丝,用掉针和反掉针法表现了蚕蛹。更别出心裁的是,林霞竟把一个个真实、丰满的蚕茧搬进作品,表现的是蚕们最终修成的正果,这件作品,获中国第八届国际产业博览会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第七届国际创意产拓,才能走出台绣的一条崭新路子。这是林霞坚持不渝的理念。图为林霞在工作现场。
Lin Xia is at her workshop, where she translates her inspirations into real beauty.
的领子为方斗形,前一面是宝蓝色,后面和两侧却是绯色的。宽大而高耸,像一面风帆,像一面旗帜,似乎要引领着整个展厅的绣品前进。下摆处,又渗入了大写意的几笔墨色,真是富丽堂皇,精美绝伦!要知道,这一切颜色都不是染的,全是一针针一线线绣出来的。千丝万缕,千针万线,林霞居然把色彩学、美学融会贯通得如此生动!这件珍品获得2012年“儒士家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和第三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明清居杯”银奖。
破茧成蝶,林霞的华丽转身,让她实现了自己苦苦追求的人生梦想!
林霞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成绩,她永远在前进,在创新,在超越。她告诉我,她的新作品“淡”又将新鲜出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