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语文老师的读书观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st_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日亮老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语文特级教师,原福州一中副校长、福建省语文学会顾问,是闽派语文的代表人物,最近,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授予“终身成就奖”。他还连续当选第六、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是我国《教师法》的领衔提案人。他所著的《我即语文》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我即语文”,是陈日亮老师对语文教师职业素养的自我期许和终身追求。
  “我即语文”,正是抓住了语文教育的关键——在于“我”,在于教师。“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是勤于教书、能够教好书的指导者,还应该是既能体验语文又能体现语文的实践者”,“他既要用语文育人,更要以语文修身”。教师要敬业修业,有语文修养和语文精神。陈老师说:“语文教师的知识管道中没有丰满的‘语文的水’,精神体内没有充盈的‘语文的血’,他的思想和语言就不免干涸,并迟早要陷入生存困境。”这“语文的血”就是语文精神,这“语文的水”就是语文修养。在语文精神的支撑下,不断加强语文修养,丰润自我,才有利于教师自身和学生的茁壮成长。“语文教师要把自己定位在这样的坐标里:横坐标是学养的积累,纵坐标是经验的增加”,“我们的语文教师都应该在教育过程中使自己成为语文学家”。这说明,教师是发展中的“我”,要与时俱进,不能固化自我,要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势,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进行新的探索,吸取新的元素,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充实自己的教育经验,提高自己的文本分析能力、取舍能力——这是语文教师的终生修炼,它联系着教育的无穷底蕴和教师的全面素养。
  读书是自然人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我们认知的世界、体味的人生和感知的社会,很多部分都来源于阅读本身。“不读书,何以谈文?”陈老师“历来认为人生的第一要着,是必须尽可能懂得多,博学多识,学贯古今”,他任何时候都是个读书人,“主要兴趣是教书、读书和思考”,“常亲书卷,时动笔墨,俯读仰思,铢积寸累”。他觉着,追求是读书的心理动因。读书缩短了有涯与无涯的距离,读书即是延寿。人生的体验来源有两种渠道:一是书籍,一是实践。对于实践,有时自己很难作自由的选择,可人人都有选择书籍的自由和权利。不论个人地位高低贵贱和出生境地的优裕贫寒,都有坐拥书籍的平等权利,如果不珍惜而放弃阅读,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生命中的一半。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做一种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陈老师是用汪曾祺先生给他写的一幅钱大昕的联句“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有酒学仙无酒学佛”来自励。从陈老师在《我的语文流年》中例举的所读过的书来看,仅书名就有40多个,所提的读过其书的作家名也有40多个,这也只是他所读过的书当中的极小的一部分,但可以推知,陈老师是阅书无数的。正是因为陈老师几十年如一日都处在阅读状态中,才造就了他丰厚的文化素养和语文素养。
  陈老师说过:“知性分析,授读模式,仅守教材,专攻课内,遂造成语文教学大面积的病灾。量少,质次,面窄,授多,直是捆住语文教学的四大绳索。”这真是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切中了多年语文教学的弊端。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重视读书。在陈老师看来,语文是读书、写作,语文活动,“语文应该更名为读书课”,认为“阅读和写作仍然是形成语文素养的核心”,读是写的基础,善写必善读,语文学习是“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阅读教学的任务,首先是养成好的读书习惯。语文教师要具备读书、阅世、说文、弄笔四种修能。其中,“基础教育对语文教师语文素质的第一要求,应该是具备敏锐而正确的规范意识和感应能力”。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的创作,阅读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的参与,要调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语文素养,“和作者做感情的交流、经验的印证和理智的对话”,对他人的精神成果积极批判和主动参与,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创造一个可以解忧忘俗的多彩的世界。
  读书可以启真储善,怡情养性,彰美净魂。但各人达到的途径却并不相同。陈老师认为,“读书是极带有个性的事”。他强调“经典阅读”,赞赏联想阅读,要帮助孩子“阳光阅读”,提倡要“占据制高点”,拥有“自己的阅读欣赏的偶像”,明辨是非,知所适从。他讲究读书的“活”法——“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杂”法——可以帮自己学会鉴别、提炼和升华。突出“诵读”在阅读教育中的作用——在反复诵读中亲炙文心,揣摩文义,品味文情。在他看来,“诵”和“思”是语文之门,广搜博采、自由涉猎是语文之路,所读即向导。他说,“(读书)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读书“必须有长计划和短安排”,“必做摘录(段、词、句),进而写点随感录式的东西,积少成多,由粗而精”,要“自由地选择,广泛地涉猎,不知不觉地受用”。阅读要讲究方法,要能寻找“紧要语”,发现“关节眼”,比较“新异处”,“教师须是把教文传道最完美地统一起来的高手”,读书就要挖掘文本资源,因为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里的章段词句都是彼此依存、关联照应的一个个部件。“有效的阅读”是“阅读”(吸收)、“思索”(加工)、“观察”(融会)。要“直接地熟练地阅读文本”,学会与文本对话,“熟读记诵,问疑揣摩,撮展摹复,参比检索,评注摘录”,披文人情,提要钩玄,前瞻后顾,由表及里,观此识彼,抵达言辞的内蕴,达到心与言谋,神与文通,意会与言传尽可能统一起来,穿行于读物的字里行间,语文之路在每一书页间拓展延伸,思想得到调适或修正,情感和精神领受沾溉与润泽,“大量阅读、思考而内化、外烁,语文之功毕矣”,“识见自尔提高”。上个世纪80年代,陈老师就几乎通读了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人有关语文教学的论著,从他书中对上述语文前辈的精髓的阐发和对鲁迅、茅盾以及古书语录的使用看,陈老师确实是理论的实践者,不仅读,还有思考和使用,读书充盈了他的知性,浸润了他的灵魂,使陈老师成为一个清醒的思想者,做到了博百家所长,为我所用。
  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广泛而渊博的知识。陈日亮老师就语文老师的角度对读书的重要性、必要性,阅读的方式方法,读书对教师的成长等提出了许多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语文阅读观告诉我们,教师要读书,语文教师尤其要读书。读书,是我们人生的重要阶段,是我们生活的重要时刻,也是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精神状态。读书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不可以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不断滋养自己的心灵空间。作为教师来说,通过读书丰富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是丰富学生的生命,给学生带来生命质量的提高和生命的感悟。在目前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中,我们教师尤其要多读书,细心宁静地品味书本的墨香,调整自己的阅读品位,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不断促进教育意识的觉醒,发展教师文化判断力,促进自我的专业成长,孕育教育智慧,提升生命价值,成就理想人生。
其他文献
     
期刊
片段1:游戏激趣,探索新知。    玩“石头、剪子、布”游戏。  1.课件出示游戏规则,选出记分员、发令员。(胜—局:记1分;平—局;记0分;负—局:记—1分)  2.选出5名男代表、5名女代表开始游戏,记分员填写记录单。  3.展示记录单。    4.根据记录单,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比胜负。  ①哪一队获胜?  生,:我认为男队胜。  男队:(+1)+0+(-1)+(+1)+(+1)=+2分  女
期刊
今日学校临时开行政会,议题是近期的一项重大的全局工作。  屋内暖暖的,屋外却是北风呼啸,片片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而降。会议结束,我走出会议室,只见皑皑白雪覆盖在树枝、草丛间,星星点点,煞是好看。  康康早已自觉地在指定的教室里做着家庭作业。见我散会,儿子迎到我身边,告诉我还有几道数学题。我表扬道:“不错!今天的速度很快!”他自然满心欢喜地继续去做了。  孩子作业结束时,我的手机响起,原来是一帮朋友在
期刊
《守护孩子的幸福感》,是一部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道德培养和人格塑造方面的书。此书虽然是译本,其内容对中国教育现状,尤其是家庭教育问题,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引起读者对当下中国教育诸多问题的联想、比较和思考。本书案例丰富,观察细致,评论独特,尤其是对案例表象背后的心理动机的透视与分析,不时闪现出思想的睿智与人文关怀,给读者富有教育哲理的启发。  本书并不是教育理论专著,这从本书的章节标题就可以看出,
期刊
在全球浓郁的读书氛围中,我们在海西的“福地”福州,迎来了今年的“4·23世界读书日”。  今年的“4·23世界读书日”,福建省委文明办、福建省教育厅关工委、福建省读书援助协会、福建省语文学会、福州市委文明办、福州市教育局在福州隆重举行“福州市未成年人课外阅读实践基地”揭牌暨。阳光伴你同行·城乡青少年快乐阅读活动”启动仪式。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
期刊
推荐语:吴非是当代著名的杂文家、教育家。这是他写的一篇感悟读书的文章。让读书成为习惯,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话题。关于读什么,怎么读,千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古人常说“为学当先立宗旨”、“开卷有益”、“学贵心悟”、“学以致用”等等,都是诲人之言。而吴非写的却是自己的亲历亲为,娓娓道来,如行云流水,如对朋友促膝谈心,非常亲切,却又荡人心胸,发人深省。  读这篇文章让人悟出许多读书的道理。比如,读思
期刊
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向来算为清高。说破读书本质“心灵”而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读书一向称为雅事乐事。但是,现在雅事乐事已经不雅不乐了。今天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写讣闻,做贺联;或为当文牍,抄帐簿;或为相士,占八卦;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
期刊
从2000年开始,南平市政和县南门小学就开展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以活泼的形式、独特的魅力,培养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感、自豪感。古诗文,是中华古典文化中的瑰宝,是先人智慧的结晶、人文素养的积淀,每一篇古诗文里都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2006年,我校又以“开发古诗文学习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申报并通过为省级课题
期刊
我校创办于1987年,现有30个班级,学生1500多人。教职工111人,是一所省级初中示范校。几年来,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办学之路,努力挖掘和培养校园文化,不断提升办学质量。2006年以来荣获“省级文明学校”、“省级绿色学校”、“省级党政工共建先进教工之家”等称号。连续多年来,学校中考效益均获得市、区“教育教学质量奖”。初步形成构建“绿色校园”、“书香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
期刊
袁简斋《原士论》曰:“士少则天下治,何也?天下先有农工商,后有士。农登谷,工制器,商通有无,此三民者养士者也,所谓士者,不能养三民,兼不能自养也。然则士何事?日,尚志。志之所存,及物甚缓,而其果志在仁义与否,又不比谷也、器也、货之有无也,可考而知也。然则何以重士?日,此三民者,非公卿大夫不治,公卿大夫非士莫为,惟其将为公卿大夫以治此三民也,则一人可以治千万人,而士不可少。亦不可少。舜有五臣,武王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