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光灿烂的姜文
今天我们谈到姜文,说得最多的就是硬汉气质,只要他一出现,浓郁的荷尔蒙气息隔着屏幕都要溢出来了。
但在过去五十多年的人生里,姜文不总是这个样子。
1973年,姜文转入北京72中。在同班同学英达的眼里,他没有什么出众之处:成绩平平,身高相貌都平平,而且沉默少言。那一年英达十二岁,姜文十岁。
英达和姜文成为挚友是在同学家的一间小房子里,房子不到十平方米,一帮青春期的男孩聚在这里,弹吉他,唱英文歌,学抽烟,谈论女性。后来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小说,但姜文自己对一个时代的灵感,全都诞生在这个时期。
八十年代初,家学深厚的英达一考就考上了北京大学,姜文却落榜了。英达鼓励他再考,报中央戏剧学院,还请父亲的朋友辅导他。英达的父亲英若诚是文化界的名人,大名鼎鼎的话剧演员。考中戏那天,英达骑自行车带姜文去考场。
上了中戏,成了演员,姜文就不再是那个沉默的少年,而成了才气纵横的演员。还在上大二的时候,大导演谢晋就来宿舍找姜文说戏。起初有同学说谢晋找他,姜文死活都不信,直到大导演一屁股坐在他宿舍的床上,姜文才觉得,伟大的导演就该这样。
在纯爷们儿的形象确立之前,姜文尝试过很多类型的角色,如《末代皇后》里文弱的溥仪,《芙蓉镇》里沧桑的中年知识分子秦书田等等。
一直到1987年的《红高粱》,无边无际的高粱地,血红色的高粱酒,大声吼出来的歌曲,在肩头摇晃的花轿,这么多阳刚的元素聚在一起,姜文成了家喻户晓的演员。
有一次姜文的父母去换煤气,管理员不给换,非要见见他们的明星儿子。后来姜文去了,扛起煤气罐吼《红高粱》里的歌:“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引来胡同一片称赞:这是真爷们。
姜文导演自己的第一部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时,正好三十岁。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他从胡同少年变成一个成功的演员,但他的青春期,似乎三十岁才刚刚开始。
有一种电影,叫姜文
姜文导演的每一部电影,都充斥着强烈的个人风格。这不一定是坏事,也未必是好事。
如果说这种风格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时期还算小心翼翼,那么在《太阳照常升起》和《一步之遥》里就算张扬过头了。分寸拿捏好了,《让子弹飞》一下子实现了姜文“站着把钱挣了”的豪言。
其实在成为导演之前,姜文就不是那么安分的演员。1990年,姜文跟著导演田壮壮拍《大太监李莲英》——对,你没听错,说话中气十足的姜文还演过太监。
田壮壮在片场支起了麻将桌,别人替他着急:“就这么拍戏呀?”田壮壮冲片场里的姜文和刘晓庆努努嘴,搓着麻将说:“那俩听我的吗?我说有用吗?”
有朝一日自己成了导演,更没人能拦得住他随性地指挥镜头造梦。
拍《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冬天,却要展示大汗淋漓的躁动夏日,演员们穿短袖不算,还要往身上洒水,吃了不少苦头。
姜文还指挥剧组把胡同扫了一遍又一遍,直至一尘不染。别人好奇,他就解释,记忆中二十年前的胡同,并没有太多垃圾。
他的电影有着鲜明的特色,比如密集的语言,冷峻的段子,荒诞的情节,还有俯拾皆是的隐喻等等。
“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得更多,也更能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侯,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场对白
姜文做导演多年后,冯小刚在拍摄《手机》的间隙写了一本书,叫《我把青春献给你》。
在书里,冯小刚这样对比自己和姜文:“我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达到好的标准,姜老师则不然,他的问题是如何能够节制他的才华。对于他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淤出来的聪明。”
他对姜文的判断十分贴切,只可惜如今深陷《手机2》的冯导,应该已经没有闲心再做更多评价了。
倒是与冯导针锋相对的小崔,在《邪不压正》的首映礼上,对姜文赞赏有加,并且主动对号入座,借着电影的情节,又讲了一通自己的故事。
上一个时代的审美,依旧迷人
有人不喜欢姜文,批评他从电影到个性,都极度直男。其实,姜文要是温情起来,也可以细腻得不像话。
发小英达从美国留学回来,也投身影视圈。有一天,姜文若有所思地跟他讲:“有点不对了。”英达不解:“哪点不对?”姜文说:“你看她的眼神有点不对。”又过了几天,姜文又对英达说:“确实不对头了,她看你的眼神也不对了。”
后来果然被姜文言中,这个“她”就是英达后来的妻子宋丹丹。当然了,夫妻反目那是后话了。
有人觉得姜文温和,可在面对记者的时候,他一度毫不留情面,逼得娱乐杂志写下题为《如何正确地采访姜文》的文章。
有人觉得姜文清高,可这次的《邪不压正》,姜文在宣传上一步都没落下。带着主创四处参加活动,首映礼放在长城下的露天剧场,赚足了眼球,也把话题度推到了顶点。
不过总的来说,姜文还是个“60后”的老男人,他所有迷人的或者讨人厌的特质,都属于上一个年代。
在这个时代当红的男星里,你几乎再也找不出一个和姜文相似的例子;而和姜文一起成名的演员们,大多数都已经成了名叫“老戏骨”的活化石。
姜文依旧如此鲜活张扬,富有精力,受人追捧,从某个角度来说,和他在当今娱乐圈独一无二的风格有关。
很多人说过,最近两年中国走红的男星,都有中性化甚至女性化的气质,这也就不难理解姜文的吸引力——观众还有别的选择吗?
想想《让子弹飞》里那个骑在马上,戴着墨镜,缓缓抽刀的张麻子,除了姜文,还能是谁呢?
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主持人窦文涛说姜文坐在椅子上从不消停,喜欢来回晃动,把窦文涛家的新地板磨出两道划痕。
姜文就是这样一个符号,也许这个符号已经离现实中他本人很遥远,却足以在所有人心里留下痕迹。
《邪不压正》上映一天,豆瓣评分从8.3跌到了7.2,但不管评分跌到哪去,爱它的和不爱它的人一定都有不少。
姜文就等于姜文电影,姜文电影就是姜文,二者紧密难分,像那把椅子其中的两条腿,在阳刚之气稀薄的今天,于中国观众心中刻下两道深深的划痕。
今天我们谈到姜文,说得最多的就是硬汉气质,只要他一出现,浓郁的荷尔蒙气息隔着屏幕都要溢出来了。
但在过去五十多年的人生里,姜文不总是这个样子。
1973年,姜文转入北京72中。在同班同学英达的眼里,他没有什么出众之处:成绩平平,身高相貌都平平,而且沉默少言。那一年英达十二岁,姜文十岁。
英达和姜文成为挚友是在同学家的一间小房子里,房子不到十平方米,一帮青春期的男孩聚在这里,弹吉他,唱英文歌,学抽烟,谈论女性。后来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小说,但姜文自己对一个时代的灵感,全都诞生在这个时期。
八十年代初,家学深厚的英达一考就考上了北京大学,姜文却落榜了。英达鼓励他再考,报中央戏剧学院,还请父亲的朋友辅导他。英达的父亲英若诚是文化界的名人,大名鼎鼎的话剧演员。考中戏那天,英达骑自行车带姜文去考场。
上了中戏,成了演员,姜文就不再是那个沉默的少年,而成了才气纵横的演员。还在上大二的时候,大导演谢晋就来宿舍找姜文说戏。起初有同学说谢晋找他,姜文死活都不信,直到大导演一屁股坐在他宿舍的床上,姜文才觉得,伟大的导演就该这样。
在纯爷们儿的形象确立之前,姜文尝试过很多类型的角色,如《末代皇后》里文弱的溥仪,《芙蓉镇》里沧桑的中年知识分子秦书田等等。
一直到1987年的《红高粱》,无边无际的高粱地,血红色的高粱酒,大声吼出来的歌曲,在肩头摇晃的花轿,这么多阳刚的元素聚在一起,姜文成了家喻户晓的演员。
有一次姜文的父母去换煤气,管理员不给换,非要见见他们的明星儿子。后来姜文去了,扛起煤气罐吼《红高粱》里的歌:“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引来胡同一片称赞:这是真爷们。
姜文导演自己的第一部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时,正好三十岁。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他从胡同少年变成一个成功的演员,但他的青春期,似乎三十岁才刚刚开始。
有一种电影,叫姜文
姜文导演的每一部电影,都充斥着强烈的个人风格。这不一定是坏事,也未必是好事。
如果说这种风格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时期还算小心翼翼,那么在《太阳照常升起》和《一步之遥》里就算张扬过头了。分寸拿捏好了,《让子弹飞》一下子实现了姜文“站着把钱挣了”的豪言。
其实在成为导演之前,姜文就不是那么安分的演员。1990年,姜文跟著导演田壮壮拍《大太监李莲英》——对,你没听错,说话中气十足的姜文还演过太监。
田壮壮在片场支起了麻将桌,别人替他着急:“就这么拍戏呀?”田壮壮冲片场里的姜文和刘晓庆努努嘴,搓着麻将说:“那俩听我的吗?我说有用吗?”
有朝一日自己成了导演,更没人能拦得住他随性地指挥镜头造梦。
拍《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冬天,却要展示大汗淋漓的躁动夏日,演员们穿短袖不算,还要往身上洒水,吃了不少苦头。
姜文还指挥剧组把胡同扫了一遍又一遍,直至一尘不染。别人好奇,他就解释,记忆中二十年前的胡同,并没有太多垃圾。
他的电影有着鲜明的特色,比如密集的语言,冷峻的段子,荒诞的情节,还有俯拾皆是的隐喻等等。
“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得更多,也更能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侯,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场对白
姜文做导演多年后,冯小刚在拍摄《手机》的间隙写了一本书,叫《我把青春献给你》。
在书里,冯小刚这样对比自己和姜文:“我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达到好的标准,姜老师则不然,他的问题是如何能够节制他的才华。对于他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淤出来的聪明。”
他对姜文的判断十分贴切,只可惜如今深陷《手机2》的冯导,应该已经没有闲心再做更多评价了。
倒是与冯导针锋相对的小崔,在《邪不压正》的首映礼上,对姜文赞赏有加,并且主动对号入座,借着电影的情节,又讲了一通自己的故事。
上一个时代的审美,依旧迷人
有人不喜欢姜文,批评他从电影到个性,都极度直男。其实,姜文要是温情起来,也可以细腻得不像话。
发小英达从美国留学回来,也投身影视圈。有一天,姜文若有所思地跟他讲:“有点不对了。”英达不解:“哪点不对?”姜文说:“你看她的眼神有点不对。”又过了几天,姜文又对英达说:“确实不对头了,她看你的眼神也不对了。”
后来果然被姜文言中,这个“她”就是英达后来的妻子宋丹丹。当然了,夫妻反目那是后话了。
有人觉得姜文温和,可在面对记者的时候,他一度毫不留情面,逼得娱乐杂志写下题为《如何正确地采访姜文》的文章。
有人觉得姜文清高,可这次的《邪不压正》,姜文在宣传上一步都没落下。带着主创四处参加活动,首映礼放在长城下的露天剧场,赚足了眼球,也把话题度推到了顶点。
不过总的来说,姜文还是个“60后”的老男人,他所有迷人的或者讨人厌的特质,都属于上一个年代。
在这个时代当红的男星里,你几乎再也找不出一个和姜文相似的例子;而和姜文一起成名的演员们,大多数都已经成了名叫“老戏骨”的活化石。
姜文依旧如此鲜活张扬,富有精力,受人追捧,从某个角度来说,和他在当今娱乐圈独一无二的风格有关。
很多人说过,最近两年中国走红的男星,都有中性化甚至女性化的气质,这也就不难理解姜文的吸引力——观众还有别的选择吗?
想想《让子弹飞》里那个骑在马上,戴着墨镜,缓缓抽刀的张麻子,除了姜文,还能是谁呢?
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主持人窦文涛说姜文坐在椅子上从不消停,喜欢来回晃动,把窦文涛家的新地板磨出两道划痕。
姜文就是这样一个符号,也许这个符号已经离现实中他本人很遥远,却足以在所有人心里留下痕迹。
《邪不压正》上映一天,豆瓣评分从8.3跌到了7.2,但不管评分跌到哪去,爱它的和不爱它的人一定都有不少。
姜文就等于姜文电影,姜文电影就是姜文,二者紧密难分,像那把椅子其中的两条腿,在阳刚之气稀薄的今天,于中国观众心中刻下两道深深的划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