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0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雍也》篇中载: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对于这段文字,杨伯峻先生译作: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孔子答道:“有一个叫颜回的人好学,自己不高兴,不把它发氵曳在旁人的身上;也从不再犯同样的过失。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听过好学的人了。”
  孔子一直视颜回为自己最好的学生。我们从这文字的记载中可以体味到,在回答鲁哀公的提问时,孔子的回答是很动感情的。在《论语》中,我们还能在好几处读到孔子很动感情的谈论、称赞颜回。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孔子对于颜回的“好学”,做出了极为质朴、精辟的概括——“不迁怒”;“不贰过”。这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对于我们治学和做人,对于当今现实的教书育人的实践,都仍然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不迁怒”,意味着很高的道德修养。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迁怒于人、于物……是人性弱点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这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时常在学校中、在课堂上表现出来。例如有一些老师迁怒于学生——由于与其他教师有矛盾,嫉妒同学及平行班的教师;或者学校的考核评价不科学,不合理,内心承受不住,于是把成人间明争暗斗、勾心斗角、相互诋毁的心绪及言行带进了课堂;还有的把在社会上和家庭中受到的怒气和怨气都发泄到学生身上。这种内心狭隘的老师怎能教出待人真诚、心胸宽阔的学生,怎能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又如,不少学生由于学业压力、学习成绩等等原因,迁怒于同伴,迁怒于父母,在极端的时候,甚至还会做出暴力伤害、触犯法律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将“不迁怒”作为称许颜回“好学”的重要方面予以强调,至今也还是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换句话说,首先作为实施教育工作的人要努力做到“不迁怒”,进而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将“不迁怒”作为重要内容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应该成为推进教育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不贰过”,则意味着不断精进、不断提高的可贵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是在脚踏实地的学习实践中逐步养成的。正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指出的:“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注重历史经验,在与时俱进、探索实践的进程中,善于学习有字典籍,更要善于学习无字天书,还要善于从自己过去的经验教训中学习,通过学习,达到提高水平,提高觉悟,提升层次的目的——而这也正是我们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中的应有之义。
  (作者单位: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其他文献
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开篇中便说:“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这段话至少在三个层面上让我进行深入的思考:第一,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质和这样的教育是一种什么关系;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是否和这样的教育有必然的关系;第三,在现代教育的思想、理念、功能、机制、模式和环境下怎样才能传承这种民族的、文化的教育特色,从而达到既适应现代社会进步所必需的世界观、方法
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被媒体称为“汶川地震‘震’出的最牛校长”。当8.0级大地震发生时,该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并以班级为单位站好,用时仅1分36秒,全校无一人伤亡。试想,在这场大地震中,假设叶志平没有被震牛,桑枣中学会是一个什么景象?因此,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感激他,各种传媒人感佩他,党和人民感谢他!  假如没有发生汶川大地震,叶志平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