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播下阅读的种子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an0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美的读书故事,是一个爱读书的教师带着一群学生一起读书。
  2013年的暑假,为了和学生们一起过一个书香暑假,我给805班全体学生写了一封信,向全班同学发起了倡议:“师生共读,度过一个书香的暑假。”后来文章公开发表在《新班主任》第3期,在信中我向学生承诺:1.在暑假我至少读三本教育专著,并写读后感。2.争取发表三篇文章。因为我知道,最好的教育是身教,只有教师爱读书,学生才会爱读书。
  闭门只为书卷香,书香多情似故人。我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正是阅读开阔了我的视野,也是在不断的阅读之中,我慢慢地丰盈了自己,并逐渐走上了教育写作之路。但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自己喜欢读书就够了,最美的阅读故事,应该是一个喜欢读书的老师带着一群孩子一起大量阅读的故事。我最喜欢在教室和学生一起阅读,就是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学生爱上阅读。
  当年的暑假,为了读书,我整天蜗居在家。但老天爷似乎要与我作对,那年的夏天特别炎热,我所在的这个小县城骄阳似火,简直就是一个大火炉,气象台连续发布了橙色高温预警,我真正体验了“和烤肉之间只差一撮孜然”的感觉,在这酷暑难耐的日子里,蜗居在家只有读书才能让心静下来。
  每天,我都会在班级的QQ群中和学生们交流读书体会,每天至少推荐一篇好文章给学生们,并和学生们一起读。每读完一本书,我都会把读书心得发在QQ群。读书之余,自然是写作。但写作容易发表难,在对学生的承诺中,最难兑现的就是发表三篇文章。人都是有惰性的,为了克服自己的惰性,我在全班学生面前作出了承诺。俗语说得好:“言必行,行必果。”为了早日兑现自己的承诺,我在每天静品书香的同时,还执著于网间行走。书籍弥漫的清香,写作的激情不断激励着我,我就像一个不断品味茶香的茶客,沉醉其中,也在电脑上不断书写着自己的教育梦想。
  我敢于承诺暑假写作的文章至少发表三篇,还是有些底气的。因为我在平时勤于积累,虽然工作很忙,没有很多的时间写作,但我会把自己的思考、感悟、反思随手记录下来,多少算是积累了一些。暑假在家,有了充足的时间,正是写作的大好时机。我当然要抓紧时间,把这些“毛坯”,经过打磨、润色,让它们都变成精品,然后投递出去,争取早日变成作品。
  一直担心不能兑现对学生的承诺,于是我倍加努力,每天笔耕不止。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的8月13日,暑假已发表文章达三篇。至此,我对学生的承诺终于全部兑现,提前为2013年的假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我的带领下,班上的同学都度过了一个书香的暑假,学生们纷纷在QQ群中交流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我每篇文章的发表,都能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祝福和认可。活动也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和赞扬,很多家长也都积极参与到我们的读书活动中。學生们在读书之余,也拿起笔写起来了。
  阅读,是一种美丽的姿态,更是一种有心无痕的引领。教师的行动会感召并吸引学生主动的阅读。无须强迫,我用自己的行动,引导孩子们一起阅读。师生共读,我们共同度过了一个书香的暑假,这也为孩子们一生种下了一颗阅读的种子,相信这颗阅读的种子会生根、发芽,并长成参天大树,使孩子们终身受益。
其他文献
为了探索锥形纳米孔整流的机理,以硼硅酸盐玻璃毛细管为材料,采用微电极拉制仪P 2000拉制了内径20~50 nm的玻璃锥形纳米孔。孔内注满氯化钠盐溶液后,采用膜片钳对该类纳米孔的整
摘要 介绍了河南信阳地区双季玉米的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等方面内容,以期指导信阳地区玉米大田生产。  关键词 双季玉米;栽培技术;河南信阳    信阳地区位于河南南部,大别山北麓,处于我国亚热带北部边缘,为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四季分明,适于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农作物的生长。信阳又处于我国最大的玉米产区——黄淮平原春、夏玉米区,非常适合玉米的种植。
利用1971-2000年呼伦贝尔市10个站的月降水量、月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资料,计算了各站历年的湿润指数.并进行了干湿不同程度的分区,分析表明:林区、农区、牧区地表干湿状况具有一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全阶段、全过程、全方位的“四控、二管、一协调”,其中现场全过程监理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对建筑工程施工前、施工中及施工完成后的现场全过
采用TSMC 0.13μm CMOS工艺设计了一款宽带电感电容压控振荡器(LC-VCO).LC-VCO采用互补型负阻结构,输出信号对称性较好,可以获得更好的相位噪声性能.为达到宽的调谐范围,核心电
教育是立己立人的事业。毋庸置疑,教师走进学生的心,营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立己立人的可靠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大多因缺乏照顾、关注而变得内向、敏感,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如何走进学生的心、把话说到学生心坎里呢?对此细细琢磨,一线教师究竟怎么做呢?笔者以为──“心”的走进,不亦宜乎?  身份置换,将心比心  人,在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认可、理解。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理应搭建一个认可、理解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