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着手,阐述了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进行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可以利用教材内容展现东西方思维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进行文化导入。
[关键词]文化教学 文化导入 价值观
英语学习在中国属于外语学习的范畴。长期以来,由于政治因素和以行为主义、结构主义为基础的教学流派的影响,中国英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即“四会能力”,而忽略了社会文化知识的教学。对于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母语的交际能力,并内化了与语言使用紧密相关的母语文化。这就使他们在缺乏地道的使用英语的语言环境下,对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和内容产生误解或负迁移。同时,我们应看到,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所说的英语,如果仅从语法的角度来看,也还算得上是“正确”、 “流利”,但他们所说的内容及表达方式却常常缺乏适切性。这种语言学习过程中目的文化性的缺失,既延缓了他们掌握英语的进程,又妨碍了他们正确理解西方文化。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弥补这一缺失,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语言教学实践中文化教学的不足
语言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授语言本身,不能忽视语言表达文化其它成分的重要功能。传统的语言观都是着重于对语言本身的认识,忽视了语言的交际功能所要求的文化性背景,因此在实践中对文化教学重视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语言学理论研究中文化因素研究不足间接影响到语言教学。现代语言学着重对语言系统进行本体性的研究,揭示语言系统的组成部分(语音、词汇、句法以及语义等)各自的内在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揭示语言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组织规律,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语言这一符号系统的认识。但是,所有这些语言学研究都是着眼于语言系统本身,还没有把语言放在人类社会这一大系统特别是文化这一系统中去进行考察。语言学理论研究对文化因素研究的不足,间接地影响到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不足。
2.教学实践偏重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直接导致文化教学的不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外语教学界普遍认为,外语教学主要是解决学生掌握外语技能和外语知识的问题,而与语言有关的文化知识则由学生自己去获得。因此,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只是着眼于听、说、读、写等语言基本技能的教授和训练。这样就必然导致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薄弱,出现语言教学“费时低效”的局面。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外语教学的质量问题,就必须首先澄清对语言与文化以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关系的认识,使文化教学成为语言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如何实现课堂上的文化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知识——行为——互动这三个层次上,把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与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文化教学是多方位的,它与语言教学同时并进,并且强调外语学习中教师与学生、母语与外语的互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并不是让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而是通过对比与综合,拓宽和加深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识,让学生更明确地感受到母语文化的局限性和优点,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作为素质教育一部分的外语教育,通过移情作用导入文化,培养了学生对外语学习和文化的积极态度,他们可以运用已有的交际能力进一步获得文化知识,以满足今后的专题研究和职业需要。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在语言的点点滴滴中发现文化上的差异,寻找文化教学的突破口,可以让学生感性地意识到东西方在文化上的不同,学生多对此比较感兴趣。但如何让学生理解东西方在思维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并对此作以理性把握,教师就要善于利用以东方(the Orient)和西方(the Occident)文化直接冲突、碰撞为主题的文章作诠释。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Unit3, TextB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Western and Japanese Decision-Making” 这篇文章为例。其中谈到日本和西方在某些管理行为模式上的不同。在日本,无论是私人企业还是政府部门,在决策和取向上更多的是对各阶层所有人员的想法和意见都予以认真考虑,而西方式的决策多半源自高层管理人员,通常不征求中层管理人员或员工的意见。
在跨文化交际中关于两种文化冲突和碰撞的事例在高校英语教材中都有文章进行列举,教师应善于抓住这样的文章,启发、引导学生在理性的把握下进行由表及里地思索。
三、文化导入的深入——东西方价值观差异
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是不同民族思维方式和道德标准上的差异,也是深层次的文化导入。日本人常讲他们与西方有相同的价值观,但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内涵与欧美资本主义有着明显的差异。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康邦用“从外面看是资本主义,从里面看是社会主义”来形容日本社会的特性。重视集体价值、强调个人必须以群体或集体为重,是东方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中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也是个体的发展必须与群体紧密相连。“修身”只是手段,“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齐家”是治国的基础,“平天下”是最终目的。所以个人最终消融在家、社会和国家之中。这种集体主义文化与西方的个体主义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以儒家伦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人伦为中心,以情义为主线,层层外推。中国社会的家庭格局的基本道德观念以“家法”为伦理根据,注重人伦,以情为贵,任何关系都有相应的规范。以一个“礼”字为外在表现形式,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加以调节约束,“发乎情,止乎礼”。这些传统道德,使东方人在行为方式和其他文化现象中,表现的基本特征是:较强依附性和内向型;以自然之和谐为真;以人际之和谐为善,以天人之和谐为美;注重行为的节俭、封闭、悠闲;突出以家庭成员为中心。
而以欧美等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在古代希腊文化和犹太基督教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平民为主体的商业社会文化和市民社会文化。西方文化发展取向则侧重个体、重科学、重思辨。西方人的行为原则是在西方宗教文化、商业文明熏陶下形成的价值观、社会心态以及行为模式等性质影响下的综合表现。它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强烈的自主性和个人主义体验;具有明显的外向开放色彩;体现了社会互动中的平等和民主模式。在个体主义文化下,这种“我对你”的交流方式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结束语
教育、语言、课程与文化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教育的实质就是对文化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语言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世界观乃至整个文化;人们使用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所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也紧密相联。培养外语学习者的文化能力是外语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把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是语言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发展对语言教学的要求。在外语语言教学中必须克服“语言学”情结,融合和综合文化教学,进行外语教学法的改革。从内容方面在语言教学中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渗透文化教学,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融合,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并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继而提升学生的外语素养,提高外语教育质量,这是摆在我国广大外语教育研究者和外语教师面前的一项紧急课题,急需引起广泛的重视。
参考文献
[1]Bright,William.Variation and Change in Language.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2]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胡全生,等.新视野大学英语(New Horizon College English).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等
[关键词]文化教学 文化导入 价值观
英语学习在中国属于外语学习的范畴。长期以来,由于政治因素和以行为主义、结构主义为基础的教学流派的影响,中国英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即“四会能力”,而忽略了社会文化知识的教学。对于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母语的交际能力,并内化了与语言使用紧密相关的母语文化。这就使他们在缺乏地道的使用英语的语言环境下,对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和内容产生误解或负迁移。同时,我们应看到,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所说的英语,如果仅从语法的角度来看,也还算得上是“正确”、 “流利”,但他们所说的内容及表达方式却常常缺乏适切性。这种语言学习过程中目的文化性的缺失,既延缓了他们掌握英语的进程,又妨碍了他们正确理解西方文化。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弥补这一缺失,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语言教学实践中文化教学的不足
语言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授语言本身,不能忽视语言表达文化其它成分的重要功能。传统的语言观都是着重于对语言本身的认识,忽视了语言的交际功能所要求的文化性背景,因此在实践中对文化教学重视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语言学理论研究中文化因素研究不足间接影响到语言教学。现代语言学着重对语言系统进行本体性的研究,揭示语言系统的组成部分(语音、词汇、句法以及语义等)各自的内在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揭示语言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组织规律,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语言这一符号系统的认识。但是,所有这些语言学研究都是着眼于语言系统本身,还没有把语言放在人类社会这一大系统特别是文化这一系统中去进行考察。语言学理论研究对文化因素研究的不足,间接地影响到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不足。
2.教学实践偏重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直接导致文化教学的不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外语教学界普遍认为,外语教学主要是解决学生掌握外语技能和外语知识的问题,而与语言有关的文化知识则由学生自己去获得。因此,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只是着眼于听、说、读、写等语言基本技能的教授和训练。这样就必然导致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薄弱,出现语言教学“费时低效”的局面。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外语教学的质量问题,就必须首先澄清对语言与文化以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关系的认识,使文化教学成为语言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如何实现课堂上的文化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知识——行为——互动这三个层次上,把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与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文化教学是多方位的,它与语言教学同时并进,并且强调外语学习中教师与学生、母语与外语的互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并不是让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而是通过对比与综合,拓宽和加深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识,让学生更明确地感受到母语文化的局限性和优点,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作为素质教育一部分的外语教育,通过移情作用导入文化,培养了学生对外语学习和文化的积极态度,他们可以运用已有的交际能力进一步获得文化知识,以满足今后的专题研究和职业需要。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在语言的点点滴滴中发现文化上的差异,寻找文化教学的突破口,可以让学生感性地意识到东西方在文化上的不同,学生多对此比较感兴趣。但如何让学生理解东西方在思维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并对此作以理性把握,教师就要善于利用以东方(the Orient)和西方(the Occident)文化直接冲突、碰撞为主题的文章作诠释。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Unit3, TextB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Western and Japanese Decision-Making” 这篇文章为例。其中谈到日本和西方在某些管理行为模式上的不同。在日本,无论是私人企业还是政府部门,在决策和取向上更多的是对各阶层所有人员的想法和意见都予以认真考虑,而西方式的决策多半源自高层管理人员,通常不征求中层管理人员或员工的意见。
在跨文化交际中关于两种文化冲突和碰撞的事例在高校英语教材中都有文章进行列举,教师应善于抓住这样的文章,启发、引导学生在理性的把握下进行由表及里地思索。
三、文化导入的深入——东西方价值观差异
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是不同民族思维方式和道德标准上的差异,也是深层次的文化导入。日本人常讲他们与西方有相同的价值观,但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内涵与欧美资本主义有着明显的差异。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康邦用“从外面看是资本主义,从里面看是社会主义”来形容日本社会的特性。重视集体价值、强调个人必须以群体或集体为重,是东方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中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也是个体的发展必须与群体紧密相连。“修身”只是手段,“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齐家”是治国的基础,“平天下”是最终目的。所以个人最终消融在家、社会和国家之中。这种集体主义文化与西方的个体主义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以儒家伦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人伦为中心,以情义为主线,层层外推。中国社会的家庭格局的基本道德观念以“家法”为伦理根据,注重人伦,以情为贵,任何关系都有相应的规范。以一个“礼”字为外在表现形式,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加以调节约束,“发乎情,止乎礼”。这些传统道德,使东方人在行为方式和其他文化现象中,表现的基本特征是:较强依附性和内向型;以自然之和谐为真;以人际之和谐为善,以天人之和谐为美;注重行为的节俭、封闭、悠闲;突出以家庭成员为中心。
而以欧美等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在古代希腊文化和犹太基督教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平民为主体的商业社会文化和市民社会文化。西方文化发展取向则侧重个体、重科学、重思辨。西方人的行为原则是在西方宗教文化、商业文明熏陶下形成的价值观、社会心态以及行为模式等性质影响下的综合表现。它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强烈的自主性和个人主义体验;具有明显的外向开放色彩;体现了社会互动中的平等和民主模式。在个体主义文化下,这种“我对你”的交流方式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结束语
教育、语言、课程与文化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教育的实质就是对文化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语言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世界观乃至整个文化;人们使用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所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也紧密相联。培养外语学习者的文化能力是外语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把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是语言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发展对语言教学的要求。在外语语言教学中必须克服“语言学”情结,融合和综合文化教学,进行外语教学法的改革。从内容方面在语言教学中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渗透文化教学,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融合,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并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继而提升学生的外语素养,提高外语教育质量,这是摆在我国广大外语教育研究者和外语教师面前的一项紧急课题,急需引起广泛的重视。
参考文献
[1]Bright,William.Variation and Change in Language.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2]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胡全生,等.新视野大学英语(New Horizon College English).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