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状混合痔剥扎术中挑断部分内括约肌对术后肛缘疼痛与水肿的临床观察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30525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讨环状混合痔剥扎术中挑断部分内括约肌对术后肛缘疼痛及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9月份~2014年9月份入我院就诊的环状混合痔患者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观察组采取环状混合痔剥扎术并挑断部分内括约肌的方法,对照组则采取环状混合痔剥扎术未挑断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效果及水肿消减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水肿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研究可知,环状混合痔剥扎术中挑断部分内括约肌对术后肛缘疼痛與水肿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关键词】 环状混合痔 剥扎术 内括约肌 肛缘 疼痛 水肿 临床效果
  环状混合痔,是临床上比较严重的痔疮类型之一,其被定为我国肛肠科的难点,由于该疾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因而其治疗效果备受关注[1]。目前,临床上存在多种手术治疗方法,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减少术后并发症,我院特选取38例环状混合痔环状为研究对象,采取环状混合痔剥扎术挑断部分内括约肌的方法,成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份~2014年9月份入我院就诊的环状混合痔患者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观察组采取环状混合痔剥扎术并挑断部分内括约肌的方法,对照组则采取环状混合痔剥扎术未挑断组。两组患者均经临床明确诊断为环状混合痔患者。观察组患者年龄范围为(19~72)岁,平均年龄为(48±2.1)岁,平均病程为(10±6.7)年,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1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范围为(18~71)岁,平均年龄为(47±2.7)岁,平均病程为(11±7.3)年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1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协助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肛门部位,铺治疗巾,消毒肛管直肠。麻醉后,充分扩肛,暴露环状内痔。根据痔核的大小、多少及其与齿状线、肛缘、肛管的关系,将环状痔分为若干个痔块,痔块之间一般保留3~4条肛管皮桥和黏膜桥。外痔部分可作放射状的梭形切口。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选取肛门两侧3点处或9点处创面,利用弯钳挑断内括约肌下缘并切断。注射长效止痛剂至齿状线上0.5cm,采用低张力缝合方法,并将肛管皮肤与皮桥皮肤理平后推回至肛管内,给予明胶海棉与油纱包扎固定。
  1.3 观察指标
  1.3.1 疼痛的VAS评分
  采取数字评分法(VAS)是将疼痛的程度用0~10共11个数字表示,数字逐渐增大,疼痛程度逐渐加深。由患者根据自身的疼痛程度在这11个数字中挑选一个数字表示其疼痛程度。0分表示无疼痛;≤3分表示有轻微的疼痛,患者可以忍受;4~6分表示患者感到疼痛并影响睡眠,尚可忍受,应作临床处置;7~10分表示患者有强烈的疼痛,疼痛剧烈或难以忍受。统计分析每一数字段患者例数,进行比较。
  1.3.2 水肿程度评定
  按照水肿积分标准评定,0分为无水肿;1分且水肿直径<1cm为轻度水肿;2分且水肿直径1~3cm为中度水肿;3分且水肿直径≥3cm为重度水肿。统计每个水肿程度患者的例数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分析比较
  观察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环状混合痔,即环状围绕直肠肛管的混合痔,混合痔位于齿状线上下,表明均有直肠黏膜和肛管皮肤所覆盖。其是痔疮发展的终末阶段,也是我国肛肠科难治性疾病之一,临床多主张手术治疗[2]。环状混合痔的手术方法有多种,如痔环切术、外剥内扎术、分段齿形结扎术等,其均存在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术后疼痛、肛门水肿、肛门狭窄等并发症较多,并未达到患者满意效果,因而,更为理想的手术方法迫切需要[3]。
  环状混合痔剥扎术,是近年来新兴发展起来的一种环状混合痔手术治疗方法。大量研究表明,单纯性的环状混合痔剥扎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由于手术刺激,内括约肌反射性痉挛,肛管压力剧增,致使皮下血液和相应的淋巴循环受阻,仍可引起患者术后疼痛、水肿等后遗症[4]。而环状混合痔剥扎术挑断部分内括约肌的方法,可消除肛门内括约肌的闸门关闭效应,确保能彻底处理环状痔核和保持肛管正常的生理解剖功能的同时,还能有效减少术后疼痛、水肿、肛门狭窄等并发症。研究中,环状混合痔剥扎术挑断部分内括约肌的方法效果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环状混合痔剥扎术中挑断部分内括约肌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及水肿,使得该手术效果更为理想,为患者提供最佳服务技术,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向东,余腾江,理习阳,贺加蓓,李艳羽.TST联合外剥内扎术预防环状混合痔术后肛缘水肿的临床观察[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3,19(1):36-38.
  [2] 陈红霞,牛超,雒福东,唐学贵.混合痔手术切口水肿原因分析及其预防对策[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1):81-82.
  [3] 李敏,唐学贵,吴至久,杜丽娟.弧形切口皮桥游离在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术中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2)337-338.
  [4] 贺应林,韩玲,叶茂.组合术式防治环形混合痔术后肛门水肿的临床观察[J].使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13(1):36-37.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分析临床宫腔镜、腹腔镜联合在慢性盆腔痛中的诊治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12年4月-2014年6月接收慢性盆腔痛患者200例作为调查对象,将其分成不同临床处理组,即:对照组,行B超、妇科等检查,并借助传统开腹术、药物治疗;实验组,腹腔镜、宫腔镜联合诊治,对预后效果进行评定。结果:从病因上来看,实验组患者确诊率为85.0%,对照组为59.0%,两者有区别(P<0.05);从临床效果上
【摘 要】 目的:观察运用背俞穴透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0例患者运用背俞穴透夹脊穴的针刺方法治疗二个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腰椎间盘突出症VAS评分及临床疗效的评价。结果:两个疗程后,治愈10人,治愈率33.33%;显效12人,显效率40%;好转4人,好转率13.33%;无效4人,无效率13.33%。两组治疗前后VAS法疼痛评分的比较(分)(x±S):治疗前:8.40±2.5
【摘 要】 目的:初评盐酸拉贝洛尔联合硫酸镁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的临床用药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的78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把78例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应用硫酸镁治疗,观察组在硫酸镁治疗基础上增加盐酸拉贝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用药效果。结果:观察组用药后血压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
【摘 要】 目的:探讨缬沙坦与美托洛尔对高血压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从本院2013年3月~2015年1月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选取66例,均合并有心律失常,将他们随机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毎组各3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服用美托洛尔;实验组服用缬沙坦与美托洛尔,经过30d为一个疗程的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压均有所下降,实验组血压控制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
【摘 要】 目的:观察香砂养胃片和健胃消炎颗粒对难治性消化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为该疾病的有效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我院在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年间收治100例难治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奥美拉唑进行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则给予香砂养胃片和健胃消炎颗粒的治疗措施,观察上述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方法后的治疗效果。进一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