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移动意义的“来”“去”的研究综述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lz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汉语中的趋向动词是一个较为封闭的词类,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极高。“来”“去”作为代表性的趋向动词,其用法被众多学者所研究。“来”“去”作为动词,有多重意义,本文将单从“来”“去”移动意义的研究成果方面做简要概述。
  关键词:来;去;移动;综述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29-01
  一、“来”“去”的性质
  陈昌来(1994)《动后趋向动词性质研究述评》中对趋向动词性质的研究成果有做了详细的总结。他将趋向动词的研究归纳为三种。把趋向动词看做表示动作的趋向、方向、趋势等含有一定意义的词、表示某种附加意义的语言意义的词和“多重性质”说。刘月华在《趋向补语通释》(1996)同意其多重性质说,即趋向动词内部具有复杂性和多重性,趋向动词不宜看做单一性质的单位,趋向动词可以表达不同意义,具有不同性质。
  二、“来”“去”的研究
  (一)汉语中“来”“去”移动意义的研究成果
  八十年代之前主要代表有赵元任、吕叔湘。赵元任(1979)在《汉语口语语法》中指出,“来”是动作朝着说话人的方向,“去”是背着说话人的方向;吕叔湘(1980)在《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来”是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去”从说话所在的地方到别的地方去。
  以上说法没有精确的分析“来”“去”的用法,所以难以解释以下例子。
  例1、(在电话通话中对对方说)你别着急,我马上过来。
  例2、小王从北京去了上海。
  例1中,使用了趋向动词“来”,但不是接近说话人的位置,而是接近听话人的位置。这用以上理论解释不通。例2中,移动主体不是说话人,是“小王”。小王并不是从说话人的地方离开,而是从“北京”出发,朝向“上海”方向移动。针对此类难以解释的问题,在八十年代之后语言学家对“来”“去”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探讨。代表人物有齐护扬、刘月华、居红等。
  (二)齐沪扬
  齐沪扬(1998)在《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提到空间移动中主观参照“来”“去”所显示的语用意义受下面三个因素的影响。空间移动的物体与说话人的不同关系;说话时间和空间移动时间的关系;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
  1.空间移动与说话人的不同关系
  根据空间移动与说话人的不同关系,“来”“去”所指示的参照位置可以分为实在位置和虚拟位置两种。所谓的实在位置是指句子中具有空间移动的物体与说话人之间存在的事实上的倚变关系。所谓的虚拟位置指的是说话人客观描述动作主体的移动,移动主体和说话人之间存在着假设的倚变关系。虚拟位置又分两类。说话人与句中人物同处一个位置和说话人将自己位置设置在句中所揭示的某一处所上。
  例3、他来了(实在位置)
  例4、许云峰……向楼下走来。(虚拟位置第一类)
  例5、通往县城的大路上走来一老一少两个人。(虚拟位置第二类)
  2.说话时间与空间移动时的不同关系
  根据说话时间与空间移动时的不同关系,“来”“去”所指示的参照位置可以分为当前位置和遥远位置。
  例6、他来了(当前位置)
  例7、明天你到我家来(遥远位置)
  3.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
  根据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来”“去”所指示的参照位置可以分为自身位置和他身位置。
  例8、他来了/我去你那儿。(全自身位置)
  例9、我去你这儿。(半自身位置)
  例10、我来你这儿。(全他身位置)
  例11、我来你那儿。(半他身位置)
  (三)刘月华
  刘月华(1996)在《趋向补语通释》指出趋向意义既然是指人或者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方向,就存在一个确定方向的点—立足点的问题。“来”“去”的立足点是指说话人。“来”表示朝说话人的方向移动,“去”表示朝背离说话人的方向移动。但是说话人的立足点是不够的,因为如果说话人不出现时,仍然有立足点的问题。在叙述性文字中,叙述者可以把“来”“去”的立足点放在叙述中的人物所处的位置上。也可以是正在叙述中的事物、场所所在的位置。叙述者也可以站在“局外”。
  因此在对话中,或以第一人称叙述时,说话人所在的位置是立足点;以第三人称叙述时,立足点可能是正在叙述的人,事物及处所所在的位置。立足点也可能在“局外”。如图所示:
  “来”         X ←————○
  “去”         X○————→
  (X表示立足点,○表示移动的物体,箭头表示移动的方向)
  (四)居紅
  居红(1992)在《汉语趋向动词级动趋短语的语义和语法特点》中观点大致如下:
  对“说话人”的理解不能太狭窄。无论说话还是写作,也无论是对话、自言自语还是心理活动,都必然毫不例外的存在一个“说话人”。叙事作品的作家也是“说话人”。对“说话人立足点”的理解不能太狭窄。所谓说话人的位置或立足点,有时是指说话人的客观地理位置,有时指说话人的主观心理位置。因此在没有任何语境或上下文提示时,各种语言活动中确定用“来”还是“去”,有相当大的灵活性,自主性。
  齐沪扬将影响因素分为三个方面:空间移动的物体与说话人的不同关系;说话时间和空间移动时间的关系;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并将主观参照位置分为实在位置、虚拟位置;当前位置、遙远位置;自身位置、他身位置三种,非常详细的论述了“来”“去”的语用意义,可以称之为创新性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刘月华主要讨论了趋向补语的用法,对于立足点的问题,指出立足点可以“局内”,也可以“局外”。居红主要谈及了影响“来”“去”使用方法的“说话人”的理解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昌来,《动后趋向动词性质研究述评》,1994,《汉语学习》。
  [2]胡裕树,《现代汉语》,1962,上海教育出版社。
  [3]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1979,商务印书馆。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商务印书馆。
  [5]齐沪扬,《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1998,学林出版社。
  [6]齐沪扬,《空间位移中主观参照“来/去”的语用含义》,1996,《世界汉语教学》。
  [7]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1996,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8]居红,《汉语趋向动词及动趋短语的语义和语法特点》,《世界汉语教学》,1992。
其他文献
变频器在使用中,是否能满足传动系统的要求,变频器的参数设置非常重要。如果参数设置不正确,会导致变频器不能正常工作。变频器出厂时,一般对每一个参数都有一个默认值,这些参数叫
QCJ系列交流接触器节能延寿模块符合GB8871-2001《交流接触器节电器》标准。根据国标对接触器节能装置的划分,其属于电子式、有保护功能、无故障转换装置,为不需要占用交流接触
课堂是学生生命活跃的殿堂。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自由地驰骋,让学生的思维灵感和激情火花尽情的绽放。课堂上多呈现老师真情的激励,课堂丰富的活动,师生平等的交流。语文教学要适当
(一)快 乐  宋日哲  妈妈,因为你的溺爱,  我把快乐给忘记了。  同伴们邀我去玩,  我说:你们的玩法,  我都玩过了,我回家了。  妈妈,你还是喜欢给我吃糖,  可糖的滋味在我嘴里已经不甜了。  妈妈,因为你的溺爱,  你把我的快乐给弄丢了。  (二)孩 子  宋日哲  孩子,你的眼睛是明亮的,  你的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善良的。  老虎和小白兔一样的可爱,  出现在你的心里如宝石一般。 
期刊
一.案例背景生活是生动的,鲜活的,生活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而生活是学生学习和智慧生成的源泉。初中生虽然年龄还小,但也经历了不少事,体验了不少情,他们的生活是极具潜力、有待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