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学校的语文难教,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艺术学校学生大多性情活泼、热衷专业,文化课水平相对较差且兴趣寡淡;而语文学习每周一般只有三节课,既无早读又无晚自习,在这种特殊情况下,要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充分调动心智,用一颗慧心去探索,寻找一种以人为本、适合艺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一、调动学生参与,师生互动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学习的出发点,是产生学习动力的根本原因。兴趣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积极地投入学习。语文课要吸引并教育基础偏薄、兴趣不浓的学生,应根据学生特点,充分分析学情,以人为本,尽可能地把文字内容转化为可视听的艺术形象。鲁迅的不朽之作《阿Q正传》可谓精彩绝伦,但对于已上过几节专业课、身心俱疲的学生来讲,吸引力并不大。他们很难提起兴趣去阅读几千字的课文,更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背景介绍、人物分析,参与主题探讨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看书与听课,无异于催眠。要解决这个难题,语文老师非得有一点绘画、评书和表演能力,用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再现“阿Q”艺术形象。如导入课时,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大的圆圈(光头),在圆圈的右下角添一细细的弯弯的线(辫)。“像什么?”“Q!”“对!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然后绘声绘色地讲述阿Q的身世、恋爱、偷萝卜等情节,再用关键的提问与精练的讲析启发学生进行理性思考,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阅读课文,自由模仿阿Q的说话、走路,体会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准确把握作品内涵。
二、教师示范表演,点燃学生的艺术激情
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升教学艺术,特别要具备丰富的语文知识和深厚的文学底蕴。教学活动中几句诙谐的话语、几个贴切的比喻、一段优美的范读或生动的赏析,都会让学生投来羡慕的目光,都会使学生产生暗下功夫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精品《荷塘月色》时,先让学生联想另几幅月夜图,如二胡曲《二泉映月》、诗歌《静夜思》等,体会不同月光下不同的人、事与景折射出的不同情感:悲怆、恬静与忧愁。这些联想为主角的出场做了必要渲染,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章意境,更准地体会作品主题。主角是“我”,教师用低缓起伏的声音诵读课文,给学生这样的画面与感受:若烟若雾的月,似梦似幻的荷,乍喜乍忧的情,身临其境地展示出黑暗现实面前苦闷孤独、欲罢不能的灵魂,向往光明而无能结束黑暗,追求自由而无力解除枷锁。通过联想、聆听与比较,作者融情于景中的意旨呼之欲出。利用学生心里对教师产生的一种敬佩感,借助教师示范表演在学生心目中构筑的形象与感受,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导、促使学生主动地去阅读相关作品,教师的教就能润物无声、顺理成章地进行。
三、注重个性,培养差异——少一些局限,多一些空间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十个手指不一般长”。学生的个性差异决定了学生的个体能力的不平衡。鲁迅先生的杂文、小说堪称一流,但是如果让他写剧本,可能就勉为其难了;郭沫若可以说是戏剧文学天才,但如果让他去写小说,他可能会缺乏信心。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创新的开始。学生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由于知识水平、生活体验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教师不宜以自己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统一规范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要过分地追求统一的认识、统一的结论,应允许不同的认识和认识的不同水平的同时存在。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元的思维空间。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看法、多种答案,真正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挖掘学生固有的智力资源,教会他们怎样走,放手让他们大胆地走。只有真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逐步地到达那种“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境界。
一、调动学生参与,师生互动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学习的出发点,是产生学习动力的根本原因。兴趣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积极地投入学习。语文课要吸引并教育基础偏薄、兴趣不浓的学生,应根据学生特点,充分分析学情,以人为本,尽可能地把文字内容转化为可视听的艺术形象。鲁迅的不朽之作《阿Q正传》可谓精彩绝伦,但对于已上过几节专业课、身心俱疲的学生来讲,吸引力并不大。他们很难提起兴趣去阅读几千字的课文,更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背景介绍、人物分析,参与主题探讨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看书与听课,无异于催眠。要解决这个难题,语文老师非得有一点绘画、评书和表演能力,用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再现“阿Q”艺术形象。如导入课时,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大的圆圈(光头),在圆圈的右下角添一细细的弯弯的线(辫)。“像什么?”“Q!”“对!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然后绘声绘色地讲述阿Q的身世、恋爱、偷萝卜等情节,再用关键的提问与精练的讲析启发学生进行理性思考,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阅读课文,自由模仿阿Q的说话、走路,体会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准确把握作品内涵。
二、教师示范表演,点燃学生的艺术激情
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升教学艺术,特别要具备丰富的语文知识和深厚的文学底蕴。教学活动中几句诙谐的话语、几个贴切的比喻、一段优美的范读或生动的赏析,都会让学生投来羡慕的目光,都会使学生产生暗下功夫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精品《荷塘月色》时,先让学生联想另几幅月夜图,如二胡曲《二泉映月》、诗歌《静夜思》等,体会不同月光下不同的人、事与景折射出的不同情感:悲怆、恬静与忧愁。这些联想为主角的出场做了必要渲染,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章意境,更准地体会作品主题。主角是“我”,教师用低缓起伏的声音诵读课文,给学生这样的画面与感受:若烟若雾的月,似梦似幻的荷,乍喜乍忧的情,身临其境地展示出黑暗现实面前苦闷孤独、欲罢不能的灵魂,向往光明而无能结束黑暗,追求自由而无力解除枷锁。通过联想、聆听与比较,作者融情于景中的意旨呼之欲出。利用学生心里对教师产生的一种敬佩感,借助教师示范表演在学生心目中构筑的形象与感受,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导、促使学生主动地去阅读相关作品,教师的教就能润物无声、顺理成章地进行。
三、注重个性,培养差异——少一些局限,多一些空间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十个手指不一般长”。学生的个性差异决定了学生的个体能力的不平衡。鲁迅先生的杂文、小说堪称一流,但是如果让他写剧本,可能就勉为其难了;郭沫若可以说是戏剧文学天才,但如果让他去写小说,他可能会缺乏信心。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创新的开始。学生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由于知识水平、生活体验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教师不宜以自己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统一规范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要过分地追求统一的认识、统一的结论,应允许不同的认识和认识的不同水平的同时存在。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元的思维空间。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看法、多种答案,真正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挖掘学生固有的智力资源,教会他们怎样走,放手让他们大胆地走。只有真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逐步地到达那种“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