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自性”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372286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新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基本要求,提出的高质量、协调、公平、可持续的发展新路径。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用新的发展理念改革城市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使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加强社区改革治理,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结合我国社区治理的实际需求,在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分析新发展理念对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提出的要求,以及新发展理念对于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自性”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城市社区;社区治理;“自性”治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陕西省教育厅一般专项科学研究计划“优势视角下陕西农村地区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路径探析——基于某村的质性研究”(20JK0297)研究成果。
  社区治理是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基石,是服务居民的最直接、最具体、最基层的组织。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上实现社区治理的创新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为新时代新形势下城乡社区治理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社区居民是社区治理的主体和参与者,社区居民自治则是我国基层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必须在全面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前提下,结合本社区的实际发展情况,明确社区管理当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着力抓住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对于社区居民而言,更应该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实现居民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居民“自性”治理水平,提高居民自治能力,促进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新发展理念下我国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基本实现了固定活动场所和空间的建设,很多社区形成独特的文化理念与文化特色,相较于过去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的社区治理面临着新的困境。在新问题、新矛盾和新风险的挑战下,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更值得我们深思。
  (一)“互联網+”形势对社区治理体制的冲击
  如今,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新时代,人们之间的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更亲近的同时也带来虚拟世界中难以把控的网络暴力问题。在价值观开放的现代化社会,若正确把握网络的方向和聚焦点,则能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若不敢用、不会用、不善用网络则会对社区的治理造成不利影响,不利于居民信息的反馈。因此,如何以互联网为载体,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基础上,以大数据为支撑,创新社区服务与管理手段,是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制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社区发展水平差异性考验社区治理能力
  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的差异,社区在人口结构、人际关系、文化积淀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社区类型。社区治理需要根据不同的社区类型及发展水平进行具体分析,很难形成统一的治理标准与方案。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下,如何有的放矢地对不同社区运用合理有效的治理方法,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地解决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对我们新形势下社区治理能力的考验。
  (三)个体意识的强化考验社区治理效度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社区居民个体意识的强化,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实际的利益诉求,即根据自身的利益满足程度去评判社区事务的效度。这也使我们的社区治理不能局限于满足整体客观上的发展,要去更多地关注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真正做到服务居民,将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作为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否将居民的真正需求作为社区治理的核心,是对社区治理效度的重大挑战。
  二、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城市社区治理“自性”
  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上,社区自治日益成为我国基层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市场、社会组织力量的发挥,都建立在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为主的基础之上,而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只有靠社区居民自身力量的发挥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要想真正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必须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提高社区居民自治能力,真正落实社区治理“自性”发展。
  (一)以创新发展为核心,探索张弛有度的社区治理新模式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生产力在创新中提升,城市在创新中生成,社会在创新中前进,人类在创新中发展。而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社区治理也不能离开创新发展,应该以“互联网+”为基础,探索科学有效的社区治理新模式。以社区居民为主体,联合社区居委会、社区党组织、社会组织、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等,构建“互联网+社区治理”模式,真正实现网络基层化管理。通过网络化社区管理拓宽居民参与途径,增加参与机会,培养居民自我管理的参与意识,使社区居民真正参与社区治理。
  (二)坚持协调发展,实现不同层次社区治理均衡发展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社区治理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系统性和联动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取长补短、统筹兼顾,实现各类发展水平社区均衡协调发展,这是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水平的关键所在。在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下,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在不同历史条件与社会现实发展基础之上不同社区发展水平的差异,结合社区的具体需求,积极调动社区居民的自治性,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真正做到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也应该重视社区内部不同年龄层次居民的实际需求,改变以往社区主要为老年人服务的建设理念,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实际需求,通过居民参与服务,体现分层协调发展的治理理念,例如开展对于儿童、青少年、中年、老年分层服务的活动,以满足不同居民的多元化需求。
  (三)坚持绿色发展,构建宜居的生态社区   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本质是坚守人与自然的和諧相处。在当下中国,绿色发展不仅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我国社区治理的新标杆。社区应该坚持从基础做起,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根据当前社区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学习借鉴优秀案例,建立生态宜居社区建设标准评价体系,评选示范性生态社区,通过示范性引导,以点带面,带动生态社区建设的发展。社区可以通过丰富植物种类、扩展生态场所、提高社区绿化率,为居民提供更多绿色“氧吧”。加大环境保护、垃圾分类等环保习惯宣传力度,在提高社区居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基础上,促进居民节约习惯的养成,进一步提高垃圾分类的处理效率。积极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开展绿色出行活动,倡导绿色管理理念,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保护社区环境卫生,强化生态社区建设,同时提升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使居民的“自性”治理理念真正深入人心。
  (四)坚持开放发展,为社区治理增添活力
  开放是不断发展的必由之路,社区的发展也必须走开放的道路。社区人员流动、资源配置以及居民之间的相互交往构成了社区开放的基本图景,也为社区的开放式发展奠定了基础。坚持开放发展的理念,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多元社区治理体系,改变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社区,增强社区空间的可进入性,将更多资源融入社区治理中。引入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区工作者参与社区治理,提高社区对独居老人、青少年、残疾人等帮扶工作的合理性与专业性;充分尊重社区居民委员会,真正使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积极发挥社区中“精英”的优势,带动多元化组织体系进入社区;建立社区发展基金,吸引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五)坚持共享发展,真正发挥居民的治理“自性”
  共享是发展的目的之一,也是社区治理的最终目的。社区治理的好与坏,与每个社区居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无论是社区车辆乱停乱靠、狗患问题、卫生脏乱差等,还是对待不同群体需求的满足上,仅仅依靠政策制度与社区居委会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所有社区居民都积极参与,群策群力,才能事半功倍。社区治理是当前基层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困难群众的低保救济、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单亲家庭的社会融入、残障人士的社会支持、特殊人群的社区矫治等都包含在社区治理当中。坚持共享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在促进社区居民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解决特殊群体的具体问题,促进居民都能尽可能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从而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
  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融入社区治理的全过程,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有利于提高社区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使社区居民的“自性”治理观念真正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张煜婕.浅析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8(11):32-33.
  [2]范必.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1):72-77.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郑杭生.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新特点及其正确处理[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4):32-35.
  [5]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谢立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6]郑杭生.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N].人民日报,2011-
  04-21(7).
  作者单位:
  西安思源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恽寿平与蒋廷锡是清初花鸟画坛的两位大家,一位是在野的遗民画家,另一位是在朝的词臣画家,在花鸟写生上都做出了卓著的贡献。文章从绘画题材、艺术风格与艺术思想的角度比较二人的花鸟画艺术,并从身份角度等探讨其艺术成因。  关键词:恽寿平;蒋廷锡;花鸟画;没骨;词臣画家  在清初花鸟画坛上,恽寿平与蒋廷锡都是功不可没的人物:恽寿平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没骨花鸟画,以其为中心的常州画派影响深远;蒋廷锡官至
摘 要:张荔英早年留学法国、美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欧美和中国画坛,20世纪50年代后定居马来西亚、新加坡,潜心油画创作和美术教育,其成就享誉东南亚等地区。文章根据她人生中的不同创作阶段划分出三个时期,探索研究其三大分期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关键词:张荔英;油画创作;艺术特色  2020年11月27日,“此心安处:张荔英回顾展(Georgette Chen:At Home in the
摘 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明代山水画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画派林立,画家以“以画为娱”,胸中着万物,笔下显千秋,山水画呈一片欣欣向荣之势。文章主要分析了社会因素对明代山水画的影响,并阐述了明代山水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明代山水画;浙派;吴门画派  纵观艺术史的发展,一个时代的艺术都会受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与制约,明代山水画的发展也不例外。受明代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此时的山水画坛画派
摘 要:黄宾虹山水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文章从元素层、结构层、图示层三方面探索了黄宾虹山水画笔墨的层次性,打造了似乱不乱的笔墨世界,在这一基础上,对黄宾虹山水画笔墨的现代性展开分析,从多角度出发挖掘创作中的绘画精神。其山水画创作既有对传统绘画的借鉴,又有创新和发展,尤其是具有现代理念的笔墨精神,使得其山水画走向更加成熟的境地,赋予画作现代性。  关键词:黄宾虹;山水画;现代性;层次性  中国文化博
摘 要:自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学或修禅思想一直获得广泛的流传,逐渐延伸出一种本土化的中国禅宗思想。它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禅宗思想的妙处在于使人向内反省,平衡内心私欲,从而把人格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宋代虽然院体画极为盛行,但在以苏轼为代表的士大夫中,兴起了一种用画抒发情怀的笔墨游戏。文章以宋代画家为例,从禅宗思想和禅宗美学的角度,对其题材选择、风格特色和艺术审美进行深入研究,探索禅宗思想对
摘 要:徐渭是中国绘画史上一朵奇葩,他学识渊博,诗、书、画样样皆通,尤其擅长用狂草的笔法自如挥洒。在绘画的过程中,徐渭往往能够通过不羁放荡的笔法赋予作品极强的主观情感,一反前人清新淡雅的花鸟画风格,大胆开拓,最终完成了大写意花鸟画的变革。文章探索在明朝的社会背景下,由于心学的兴起以及与海外密切的贸易往来而出现的新思潮對徐渭所产生的影响,分析了解徐渭的人生经历,探索他放肆恣纵的大写意风格背后的故事,
摘 要:山水画是国画的三大科之一,五代、北宋时期山水画大兴。理学,或称道学,亦称义理之学,是宋元明时期儒家思想学说的通称,直接影响当时画家的创作。郭熙是北宋山水画的代表画家,在绘画理论及实践上成绩斐然,其子郭思将父亲的创作经验整理编纂为《林泉高致》一书。从《林泉高致》可以看出,理学思想对郭熙的创作手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从郭熙的《早春图》入手结合《林泉高致》,分析理学与郭熙创作的关联。  关键词
摘 要:明代中国人物画发展史上人才济济,荟萃一堂,陈洪绶超乎常人的艺术才能,在明末清初独霸画坛,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将陈洪绶的人物画发展与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考察,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陈洪绶人物画不同阶段的线性图式语言、造型风格特征以及艺术趣味,以便大众深刻认知陈洪绶及其绘画艺术。  关键词:陈洪绶;人物画;艺术风格  纵观中国人物画史,经过元代时期短暂的低落与徘徊,
摘 要:晚明社会兴起了一股“自由、浪漫”的书风,许多书家开始了对书法形式和笔法的新探索。“丑拙、狂怪”的书法审美逐渐蔓延在精英文人的圈子里,秦汉以来的篆隶也重新出现于人们的视野当中。由明入清的遗民书家开启了一种书法时尚——对金石味、碑刻感的追求,这成为后期声势浩大的碑派书法之先声。  关键词:明末清初;金石;碑派  一、晚明尚“奇”书风与帖学的式微  处在16世纪末与17世纪初的晚明社会动荡不安,
摘 要:元代山水画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元代独特的文化形态和艺术趋势逐渐形成。方从义则是元代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一个典型,方从义多作云山墨戏,放纵潇洒无尘俗之气,由此形成了放逸之风,自成一格,在山水绘画中具有鲜明的道家思想。因此,文章主要分析了方从义山水绘画中的道家思想与放逸特点,并阐述了方从义山水绘画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方从义;道家思想;放逸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