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芳为郭沫若改诗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ei159502252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时期,许多著名作家都辗转流亡到重庆。曹禺、张骏祥、陈白尘等在重庆组织话剧团体,掀起了话剧热,中华剧艺社应运而成立,话剧的四大名旦张瑞芳、秦怡、苏绣文3人也是中华剧艺社的当家台柱。
  1942年6月27日,中华剧艺社排好郭沫若的新作历史剧《屈原》,准备到重庆的北碚作露天公演。哪知天公不作美,天天细雨蒙蒙。戏票上不得不印出“恕不退票,遇雨顺延”几个字。在演出前夕,郭沫若从重庆市赶到北碚,抱去一个自家用的大花瓶,作为张瑞芳在剧中饰婵娟的道具,剧社人员还凑了几句打油诗自我解嘲:
  靠天吃饭不自由,
  农人欢喜剧人愁。
  今日演罢屈原后,
  明朝各自改行头。
  郭沫若为了消除他们的愁苦情绪,也写了下面一首诗:
  不辞远道抱瓶来,
  此日阴沉竟未开。
  敢是抱瓶成大错,
  梅霖怒洒北碚苔。
  张瑞芳那时还很年轻,尊敬郭沫若似长辈,对郭沫若也坦诚。他读了郭沫若的诗,向郭沫若说:郭老,你诗中两个抱瓶不好,该改一改。那怒字也太凶了一点,不如改成惠字,那梅霖不如改成杨枝?郭沫若连声说好,便把全诗改成:
  不辞远道抱瓶来,
  此日阴沉竟未开。
  敢是热情惊大士,
  杨枝惠洒北碚苔。
  张瑞芳为大诗人郭沫若改诗,在文艺界一时传为佳话。
其他文献
“文革”开始,一场大灾难降临,那时,我已在上海嘉定外岗农场参加劳动改造多年。正如大串连的甘泉中学红卫兵头头所云,你们这里的知识分子不仅仅“成堆”,更是“成山”,阶级斗争特别复杂。一些人重新祭起反右斗争中的老式武器,加上向社会上学来的新式武器,在我们农场里除了武装派斗外,差不多都用上了。在种植队的一次批斗会上,台上受批判的“牛鬼”和靠边对象站了左右各二大排,几乎与台下的群众形成1:1,而革委会头头却
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机器学习、数据清洗等领域的很多数据需要通过人工进行标注,众包技术提供了一种将需要人工处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