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4年食源性副溶血弧菌病原学特征分析

来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j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2014年广东省食源性副溶血弧菌分离株的血清型别、抗生素敏感性、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以及分子分型特征。

方法

对60株副溶血弧菌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及检测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相关溶血素基因(trh ),并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和多位点序列(MLST )分型。

结果

60株分离株可分为13个血清型,主要型别为O3: K6、O4: K8、O1 :K36和O4:KUT;对氨苄西林、磺胺复合物和头孢噻吩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43.3%和28.3%,有56.7% (34/60)的菌株对2类及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2株菌对3类抗生素同时耐受。毒力基因PCR检测发现,有63.3%(38/60 )的分离株为tdhtrh-菌株,仅1株为tdhtrh菌株。分子分型显示,经NotⅠ酶消化后,60株副溶血弧菌可产生48个PFGE谱型,可分为3个聚类(Cluster A、B和C)。其中Cluster B的菌株主要分离自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心散发病例,血清型以O3: K6为主,PFGE谱型的相似度在62.6%~100.0%;Cluster C主要是由4株O4: K8型菌株组成,谱型相似度为56.7%~62.5%。60株菌MLST分型可分为26个ST型,其中33株菌为ST-3型,主要是O3:K6和O1: K36菌株;4株O4: K8菌株聚集成另一个不同于ST-3型的相对优势的菌群。

结论

2014年广东省副溶血弧菌菌型多样性可能是疾病高发的原因之一,O4: K8型菌株的分子特征与其他优势血清型别明显不同,应高度警惕该型菌株引起暴发的可能。

其他文献
我们在依阿华州Ames附近的田间,用100、162公升的容器种植大豆[Glyeine Max (L.,)merr.‘Corsoy’],测定其一个吸水周期内根长(RL)和叶面积(LA)的比值对蒸腾强度及叶片水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