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善待他人”:人性化、审美化特征的营构

来源 :城市地理·论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gau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管理美学思想追求管理活动中人性化、审美化特征的营构。有关管理活动中的人性化,是中国古代管理美学思想史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这与中国古代哲人对人性的关注与重视分不开。孔子认为性相近,承认有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孟子则说人性善,《孟子·告子上》云:“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以水喻“善”,之前,老子就曾经提出过,“上善若水”。认为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尚善的人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管理社会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而在孟子看来,人性本善,就像水,水总是往低处流。人原初的本性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往低处流的。对此,荀子说人性恶,告子说无所谓善恶,又说食色性也,等等。人性本善虽然是从儒家角度来讲的,但儒道在性善这一点上是一致的,道家更是一种彻底的“自然性善论”。
  孟子坚持认为,人原初的本性是“善”的,并在《孟子·告子上》提出了“四心”说,以论述善性的具体内容。在他看来,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四心”呈现出来,则为仁、义、礼、智等。换言之,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等原本是人所具有的,为人本身就具有的本心、善性。正是基于这种观点,孟子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人人都能够成为尧舜。既然人性本善,但是,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又有人性泯灭、物欲横流、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丑恶现像呢?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性泯灭现像都不是善的呢?对此,孟子解释说,人性之善不是现成的、已有已成的,预先存在的,而是一种未然的、将然的、可能性的存在,是待成的。虽然人原初、先天就存在“善”性,但这种“善”性只不过是原创性的,必须经由后天的构成,从而才能呈现出“善”的审美性。至于现实中许多人贪生怕死、见利忘义,这是由于他们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人性受到玷污的缘故。因此,孟子强调要注重人自身的修养,注重对人的后天的审美教育。
  荀子是战国末年赵国人,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最伟大的代表人物。荀子思想的关键是“性恶论”。他在《荀子·性恶》中说:“今之人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性,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在这段话中,荀子想要表达的意思是:顺着人的各种欲望则会让人们之间为了逐利产生争夺,为了忌妒、仇恨产生残害忠良的事,为了耳目的欲求,喜好声音美色而产生淫乱的事,为了人的情欲而出现违反名分、破坏社会礼义秩序的事,随着这些事情的产生使的人的谦虚礼让、忠孝仁义这些优秀道德的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淫乱、暴动之事,破坏社会原本的道德秩序从而导致暴乱。因此,荀子认为就要通过圣人的示范、后天的教育,加上法律与法规的制裁来改造人性。人们只要努力改造,遵循仁义的原则行事,便能够和尧舜一样,成为圣人了。
  受孟子“性善论”的影响,中国古代管理美学思想几千年都秉持儒家的观念,认为“人性本善”。中国人常说“良心发现”,这个俗语便是“性善论”最好的注脚。从“性善论”出发,孟子社会管理美学思想相信每个人都有仁义之心,即良心。《孟子·告子上》云:“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然而既然“人性本善”,那么,“恶”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在中国古代管理美学思想看来,这是因为天性受到私欲的蒙蔽的结果。王阳明在《大学问》里说小人“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纪类,无所不为”。
  人性本善,所以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恰如佛家说“人皆有佛性”一样。可以说,正是根据“性善论”,中国古代管理美学思想特别强调管理者要做“仁者”,提倡“仁者爱抚民众、仁爱百姓”的审美化与人性化管理理念。推崇“仁政”、“美政”,极力鼓动作为统治者的最高社会管理者推行“仁政”。孔子要求作为统治者的最高社会管理者做到“泛爱众,而亲仁”1,即要广爱大众,有博爱思想。《孟子·公孙丑上》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2行政管理者应该有爱抚民众、仁爱百姓的心思。正如孟子苦口婆心地劝说梁惠王一样,“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作为最高管理者的君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少收赋税,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来侍奉父母兄长,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甲利器的秦国、楚国的军队了。所谓“仁者无敌”。中國古代管理美学思想主张“泛爱众而亲仁”,自己既已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显然,就管理美学看,泛爱众事关亲仁,则强调以平实包容的心态来施行管理,同时能够随时提醒管理者自己在推以及人之时“能亲仁”与“不亲仁”的利与弊。
  应该说,中国古代管理美学思想中的“仁政”思想对于今天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管理美学是有价值的,现代人性化、审美化管理应该遵循人性的特点,创造适宜的优良的环境,施行柔性的管理方法,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激发人的美学智慧,以达成管理美学所追求的最高的人性化、审美化管理。
  作者简介:周伟辉(1982.11-),男,汉,四川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分团委书记,美学
  参考文献:
  [1] 《论语,学而》。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第4页。
  [2]《孟子·公孙丑上》。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1月,第79页。
其他文献
"用机械脑代替人脑存储,建立楼盘字典,把房子的基础信息建立起来",闫旭东要把全国所有房屋"立"起来,把房产的技术垂直库建立起来。北京云房数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云房数据),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但与此而来的农村固体废物污染治理问题。当前,我国关于固体废物治理研究多集中在城市以及工业领域,而关于农村固体废物治理的研究则少之又少。本文重点研究了循环经济理念在农村固体废物污染治理研究的应用,并且针对农村固体废物污染治理给出了一些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农村固体废物污染;循环经济;治理措施  一、农村固体废物污染现状分析  固体废物
以石山木本植物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东京桐(Deutzianthus tonkinensis)、伊桐(Itoa orientalis)和肥牛树(Cephalomappa sinensis)为材料,在常用CTAB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