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高年段学生有了一定的作文基础,要想写作水平有个扎实稳步的提升,还得需要教师有目的、方向的指引,在确定主题,勤于练笔,重视评价角度踏实地实践,使学生在一次次锻炼中点燃思维火花,在方法习得中切实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主题;练笔;评价;写作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上半年临近期末,本区五年级语文突击调研,周一下达通知,周四就考。结果是破天荒,出现了不少零分作文。传统认识上,除了作文空白不给分外,哪怕学生只写一个标题,也会有1—2分的“同情分”,何况是他们字数要求达标,内容也八九不离十的情况下遭遇了零分的尴尬。语文老师们(教龄资深者)犯了难,直言“这么多年教下来了,竟然不会教语文了”!
同行们的纳闷可以理解,但真的只是考试风向标变了,题型改了,学生不适应造成的?非也!在这次调研的零分作文中照搬阅读理解,只对里面的人称或事件稍作调整的不在少数,套作文、虚假作文比比皆是。正如语文教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徐国荣所言,如果这类文章得分,甚至达到良好以上,学生还会重视写作吗?作文教学的意义又何在?教研员的话醍醐灌顶,其实,无论低段的写话还是中高段的习作,《语文课程标准》中都强调了“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纵观这几年作文阅卷,“难忘”的不是雨天送伞、生病被照顾得无微不至,就是学骑车、钓鱼;谈到做家务要么是做蛋炒饭、番茄炒蛋,要么是刷碗洗筷、洗衣服。“00后”的孩子还在写着“80后”小学时代的文章,这绝对不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归根结底还是在我们平日的教学上。由此,笔者认为,高年级学生的作文能力的提升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第一步:定主题,让学生有源可溯
到了小学高年段,习作的频次会增多。除了单元习作,还有每周两记、随练作文等。遇到周记等自由练笔的,学生总希望老师能给个题目范畴;否则,他们上交“流水账”敷衍,老师批得头昏脑涨,味同嚼蜡。
因此,定主题显得尤为重要。一来,可以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杜绝了随心所欲的“杂文”;二来便于主题作文下的深度挖掘,以提升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当然,主题的选定也是需要教师下番功夫的。
(一)根据班情定主题
每个班级都有其自身特点,因个性不一的学生聚在了一块,自然会产生微妙的化学反应。特别是新学期,新接手的班级,师生彼此缺乏了解,难以心心相印,此时,快速了解学生的方法便是习作。抓住开学契机,布置“开学了”这个主题,学生自由发挥,自选角度,自定题目,呈现上来的文章也是多种多样。《尴尬》里表达了自己第一天上学走错班级的窘境;《新老师》里讲述了新来的英语老师幽默的教学方法;《改头换面》里则表示了对同班四年的一个邋遢男生的刮目相看。
(二)依托活动定主题
到了小学高年段,各种征文活动接踵而至,主题参考也会呈现多样性。“环保”主题,学生会从自家、自我或熟知的人物践行环保理念来行文;“风景”主题,他们更是从自身假期游玩的角度起草。平时还要多关注报纸、杂志的主题征文,多给予学生下笔的机会。如果再碰上校园里组织的运动会或是安全演练活动,那主题的拟定就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了。
(三)抓住偶發事件定主题
偶发事件是事先没有预料的,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的突发事件。同时它是不错的主题源。某天,笔者所带班级下午第二节语文课上,大家正全情投入,没承想一个他班男生推门而入,全然不顾讲台上的老师,大声宣布他的喊人任务,随后又匆匆离去。他的到来中断了大家的学习,换个角度却给我们带来了习作资源。趁着新鲜劲,赶紧定下当日作文主题“不速之客”。学生一致认同,第二天交上来的文章真实,立意深刻。有从男生不礼貌角度审视学生群体中的文明丧失现象的,也有着重于刻画人物的突然而至导致自己情绪变化的。文章的整体质量就得到了提升。这一切,源于老师一颗敏锐的心去捕捉。
二、第二步:勤练笔,让学生充分想象
习作教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根植于平日的阅读教学中。由阅读到写作,也是表达能力的升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充分挖掘语言的训练点,通过多样、合理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上,予以学生适当的练笔机会,读中促写,写中藏情,以此实现语言文字水平的提升。
(一)把握插图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均配备了大量的插图,即便到了五六年级,每篇课文必是图文结合。但,实际教学中往往只关注文字,而忽略了图片。事实证明,插图资源比单纯的音频、视频资源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六年级上册语文)插图(一),对于肖邦这个外国音乐家,学生陌生的居多,这一幅插图却是很好的提示,围绕图片,让学生根据观察,用上恰当的词语来描述肖邦。(眼神深邃的、西装革履的、满脸忧愁的、充满艺术气息的)有了初步的定位后,再去学习课文,就了解了这幅插图背后的含义了。
插图(一)
【关键词】主题;练笔;评价;写作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上半年临近期末,本区五年级语文突击调研,周一下达通知,周四就考。结果是破天荒,出现了不少零分作文。传统认识上,除了作文空白不给分外,哪怕学生只写一个标题,也会有1—2分的“同情分”,何况是他们字数要求达标,内容也八九不离十的情况下遭遇了零分的尴尬。语文老师们(教龄资深者)犯了难,直言“这么多年教下来了,竟然不会教语文了”!
同行们的纳闷可以理解,但真的只是考试风向标变了,题型改了,学生不适应造成的?非也!在这次调研的零分作文中照搬阅读理解,只对里面的人称或事件稍作调整的不在少数,套作文、虚假作文比比皆是。正如语文教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徐国荣所言,如果这类文章得分,甚至达到良好以上,学生还会重视写作吗?作文教学的意义又何在?教研员的话醍醐灌顶,其实,无论低段的写话还是中高段的习作,《语文课程标准》中都强调了“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纵观这几年作文阅卷,“难忘”的不是雨天送伞、生病被照顾得无微不至,就是学骑车、钓鱼;谈到做家务要么是做蛋炒饭、番茄炒蛋,要么是刷碗洗筷、洗衣服。“00后”的孩子还在写着“80后”小学时代的文章,这绝对不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归根结底还是在我们平日的教学上。由此,笔者认为,高年级学生的作文能力的提升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第一步:定主题,让学生有源可溯
到了小学高年段,习作的频次会增多。除了单元习作,还有每周两记、随练作文等。遇到周记等自由练笔的,学生总希望老师能给个题目范畴;否则,他们上交“流水账”敷衍,老师批得头昏脑涨,味同嚼蜡。
因此,定主题显得尤为重要。一来,可以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杜绝了随心所欲的“杂文”;二来便于主题作文下的深度挖掘,以提升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当然,主题的选定也是需要教师下番功夫的。
(一)根据班情定主题
每个班级都有其自身特点,因个性不一的学生聚在了一块,自然会产生微妙的化学反应。特别是新学期,新接手的班级,师生彼此缺乏了解,难以心心相印,此时,快速了解学生的方法便是习作。抓住开学契机,布置“开学了”这个主题,学生自由发挥,自选角度,自定题目,呈现上来的文章也是多种多样。《尴尬》里表达了自己第一天上学走错班级的窘境;《新老师》里讲述了新来的英语老师幽默的教学方法;《改头换面》里则表示了对同班四年的一个邋遢男生的刮目相看。
(二)依托活动定主题
到了小学高年段,各种征文活动接踵而至,主题参考也会呈现多样性。“环保”主题,学生会从自家、自我或熟知的人物践行环保理念来行文;“风景”主题,他们更是从自身假期游玩的角度起草。平时还要多关注报纸、杂志的主题征文,多给予学生下笔的机会。如果再碰上校园里组织的运动会或是安全演练活动,那主题的拟定就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了。
(三)抓住偶發事件定主题
偶发事件是事先没有预料的,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的突发事件。同时它是不错的主题源。某天,笔者所带班级下午第二节语文课上,大家正全情投入,没承想一个他班男生推门而入,全然不顾讲台上的老师,大声宣布他的喊人任务,随后又匆匆离去。他的到来中断了大家的学习,换个角度却给我们带来了习作资源。趁着新鲜劲,赶紧定下当日作文主题“不速之客”。学生一致认同,第二天交上来的文章真实,立意深刻。有从男生不礼貌角度审视学生群体中的文明丧失现象的,也有着重于刻画人物的突然而至导致自己情绪变化的。文章的整体质量就得到了提升。这一切,源于老师一颗敏锐的心去捕捉。
二、第二步:勤练笔,让学生充分想象
习作教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根植于平日的阅读教学中。由阅读到写作,也是表达能力的升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充分挖掘语言的训练点,通过多样、合理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上,予以学生适当的练笔机会,读中促写,写中藏情,以此实现语言文字水平的提升。
(一)把握插图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均配备了大量的插图,即便到了五六年级,每篇课文必是图文结合。但,实际教学中往往只关注文字,而忽略了图片。事实证明,插图资源比单纯的音频、视频资源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六年级上册语文)插图(一),对于肖邦这个外国音乐家,学生陌生的居多,这一幅插图却是很好的提示,围绕图片,让学生根据观察,用上恰当的词语来描述肖邦。(眼神深邃的、西装革履的、满脸忧愁的、充满艺术气息的)有了初步的定位后,再去学习课文,就了解了这幅插图背后的含义了。
插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