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音乐学专业"中国音乐史"课本上,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占据了课堂教学的显著位置,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音乐美学家蔡仲德教授认为:"声无哀乐论"实质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其"躁静者,声之
问题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与教学同步。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则是阅读教学中最直接、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一种教学方式。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提问才能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呢?“聚焦式”提问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环节,而且能提升教学智慧,启迪学生发现文本之真、探究文本之善、欣赏文本之美。 一、整合散点,归纳升华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问,而且要引导学生回
引用,指用别人说过的话或熟语、典故、故事、歌谣来表达己意,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所引用的话语、熟语等称为引用语。引用有明引和暗引。指出引用语的出处,或是用引号标示,或出处引号并用是明引;不说出引用语的出处并把它融入自己的诗文中是暗引。明引和暗引是引用的一般用法,课文中不难见到用例。还有一些较为特殊的引用,在课文中有释引、断引、意引、化引。 释引:指对所引出的引用语结合自己的文章给以阐释说明
多次听初中老师上《老王》(人教版八年级),也多次听高中老师上《老王》(苏教版必修三),看到绝大部分课堂都比较关注“老王是怎样一个人”,且更多地让学生体会他性格中“善”的一面,而比较忽略伴随老王一生的“苦”。 笔者以为,只有对老王的“苦”有了真切的感悟,才能更好地把握老王卑微人生中最具风采的性格侧面,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更准确地把握杨绛散文的特色。 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视角来探究。
在研读《老王》一课时,对此课《练习说明》第一题《教参》中有句话—— 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对老王的关爱不够,所以感到‘愧怍’。”写此文而解脱,是作者的旨意? 首先我们梳理一下文章的情感脉络。“以善良去体察善良”(《教参》)。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