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关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非常广泛,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经成功发射了十六颗北斗卫星,国务院也郑重向全世界宣布,从2012年12月27日起,中国向亚太地区提供正式的导航定位全天候服务。对于未来的产业化应用,您觉得应该注重什么?
周儒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总体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在2000年建成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第二步是到2012年底建成覆盖亚太地区区域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三步是到2020年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中国已经发射了16颗北斗卫星,相应配套的地面系统也已建设完成。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我国北斗产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于未来产业化应用我们认为应特别关注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结合,与移动通信、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结合。
《中关村》: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国家就可以和GPS直接竞争了?
周儒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完成第二步以后,就具备了GPS所拥有的功能,同时还具备GPS不具备的短报文功能。至于竞争不竞争,我个人认为,北斗和GPS应该走融合发展的道路,而不是竞争的道路。
北斗也好,GPS也好,其他卫星定位系统应用也好,都有三性,一是寄生性,二是渗透性,三是融合性。寄生性是什么呢?它自己不能单独应用,必须寄生在别的平台上。比如说手机芯片,必须要寄生在手机这个平台上才能发挥作用。再比如说车载导航芯片,它要寄生在车载导航的平台上,还有大地测量设备和系统,都只是提供一个核心,只是引擎之一,必须寄生在别的平台上。像我们做的港口集装箱码头业务,就是装在更大的系统上,跟通信、计算和地理信息融合。
渗透性是指北斗的应用只受想像力的限制,可以渗透到方方面面,但是独立是不存在的。比如说将来我们可以想像在老人、孩子、宠物身上所佩戴的手表、戒指、项链、耳坠上安装一个终端,就可以准确知道他们在哪儿。它的渗透性是很强的,但必须和其他的应用背景衔接。
融合性,从我们生产开发商的角度来讲,应该更充分地运用天上的卫星来开发既能够接收北斗的,又能接受GPS的兼容设备,这样的话,我们定位的精度、速度和可靠性都会更好更快。比如我们应用在海洋渔业的系统,改变了渔民的生产模式,改变了政府的监管方式,也改变了政府的服务模式。无论是刮台风,还是海啸,坐在办公室,打开电脑一看,渔船在哪儿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我们现在搞了船联网、车联网,未来怎么和物联网相结合?怎么跟传统的产业相结合?这是我们未来要考虑的发展策略。
《中关村》:北斗星通基于北斗系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周儒欣: 目前北斗星通已经形成了集团化的格局,有三个事业部、六个控股子公司和两个参股子公司,其中有专门针对国防应用的业务单元,有专门针对以海洋渔业为主的运营服务的业务单元,有专门开发芯片的公司,还有专门从事汽车电子与导航的公司,公司在海洋渔业、国防装备、汽车电子等方面都有很多北斗系统的应用。北斗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最典型案例,就是我们打造的北斗船联网。截止目前总共有近35000多艘渔船在使用我们的系统。这个系统的投入使用首次实现了政府管理部门、渔业生产企业、渔民及其家属等群体之间的信息互联和共享,有力地维护了国家海洋权益,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为政府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强了紧急救援能力,提高了渔民收益,促进了平安渔业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
《中关村》:从目前来看,中国的北斗卫星发展非常快,您觉得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怎样?
周儒欣:我认为卫星导航产业是很有发展前景的,这主要是基于我们看到GPS的应用非常广泛。
卫星导航实际上更多的是关于位置的产业,它的应用实际上只受想象力的限制,特别是我们国家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北斗系统还涉及国家安全,所以我认为首先在国防和涉及国家战略安全的一些应用领域会得到很好的应用,然后会逐步拓展至行业应用,再后也一定会应用到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众领域,最终它会渗透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关村》:对于普通大众来讲,什么时候能够用上基于北斗的汽车导航系统?
周儒欣:实际上北斗星通2011年8月31日就发布了国内首款基于北斗的车载导航产品,北斗已经开始在普通轿车上得到应用。2013年1月底,广州近万辆公务车安装了北斗车载终端设备。2013年5月交通运输部9个省市大客车、旅游包车和危险品运输车辆北斗示范工程正式启动,今年要在大客车、旅游包车和危险品运输车辆上安装近十万台北斗车载终端设备。在未来,我们相信在汽车导航和车辆监控方面,北斗的应用会逐步地展开。
2013年5月北斗星通率先在国内发布了首款基于55纳米工艺的超小型、超低功耗基于北斗的GNSS SoC芯片,我们基于这颗芯片开发的模块无论是从性能上还是从价格上目前已接近GPS。卫星导航产业作为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北斗产业的扶持政策,对我国北斗产业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我相信未来普通老百姓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北斗产品在汽车和个人终端上的应用。
《中关村》:现在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在产业升级方面,北斗星通有何打算?
周儒欣:我们国家在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实际上还是要充分地利用天上的定位卫星,要更多的走兼容、融合的发展道路。从产业角度来讲,它的竞争就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所以,看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际上已逐步形成,比如联想、华为。在卫星导航领域,我相信中国将来一定会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公司,北斗星通一直在努力。
《中关村》:北斗星通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是芯片吗?
周儒欣:也不能完全这么说,芯片是非常基础的核心,运营服务也是非常重要的。竞争优势是靠网络、靠平台。现在中国沿海11个省市都有我们的用户,我们的网点都深入到村镇了。因为十多年的积累,我们非常清楚用户的具体需求。尤其是了解国防装备的需求,更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也有不同于芯片的技术,像汽车电子业务核心竞争力就是精益制造。我们还是有很多核心技术,因为我们所处的这个行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潜力还是很大的。
《中关村》:最近,腾讯和百度都在发力地图业务,也收购了一些企业,有人预测,四维图新、合众思壮、江苏三友、北斗星通都会有很大的机会,您怎么看?
周儒欣:每个企业的发展思路都是不完全一样的,对于北斗星通来说,我们非常重视研发、生产,坚定的选择实业发展这条路。
北斗星通有几个核心,一是以芯片为核心,二是以信息服务为核心,还有一个是以民用产品为核心。我们不会选择介入地图业务。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还是做行业应用,海洋渔业、港口集装箱、汽车电子……这样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做下去,做精,做透。
周儒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总体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在2000年建成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第二步是到2012年底建成覆盖亚太地区区域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三步是到2020年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中国已经发射了16颗北斗卫星,相应配套的地面系统也已建设完成。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我国北斗产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于未来产业化应用我们认为应特别关注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结合,与移动通信、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结合。
《中关村》: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国家就可以和GPS直接竞争了?
周儒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完成第二步以后,就具备了GPS所拥有的功能,同时还具备GPS不具备的短报文功能。至于竞争不竞争,我个人认为,北斗和GPS应该走融合发展的道路,而不是竞争的道路。
北斗也好,GPS也好,其他卫星定位系统应用也好,都有三性,一是寄生性,二是渗透性,三是融合性。寄生性是什么呢?它自己不能单独应用,必须寄生在别的平台上。比如说手机芯片,必须要寄生在手机这个平台上才能发挥作用。再比如说车载导航芯片,它要寄生在车载导航的平台上,还有大地测量设备和系统,都只是提供一个核心,只是引擎之一,必须寄生在别的平台上。像我们做的港口集装箱码头业务,就是装在更大的系统上,跟通信、计算和地理信息融合。
渗透性是指北斗的应用只受想像力的限制,可以渗透到方方面面,但是独立是不存在的。比如说将来我们可以想像在老人、孩子、宠物身上所佩戴的手表、戒指、项链、耳坠上安装一个终端,就可以准确知道他们在哪儿。它的渗透性是很强的,但必须和其他的应用背景衔接。
融合性,从我们生产开发商的角度来讲,应该更充分地运用天上的卫星来开发既能够接收北斗的,又能接受GPS的兼容设备,这样的话,我们定位的精度、速度和可靠性都会更好更快。比如我们应用在海洋渔业的系统,改变了渔民的生产模式,改变了政府的监管方式,也改变了政府的服务模式。无论是刮台风,还是海啸,坐在办公室,打开电脑一看,渔船在哪儿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我们现在搞了船联网、车联网,未来怎么和物联网相结合?怎么跟传统的产业相结合?这是我们未来要考虑的发展策略。
《中关村》:北斗星通基于北斗系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周儒欣: 目前北斗星通已经形成了集团化的格局,有三个事业部、六个控股子公司和两个参股子公司,其中有专门针对国防应用的业务单元,有专门针对以海洋渔业为主的运营服务的业务单元,有专门开发芯片的公司,还有专门从事汽车电子与导航的公司,公司在海洋渔业、国防装备、汽车电子等方面都有很多北斗系统的应用。北斗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最典型案例,就是我们打造的北斗船联网。截止目前总共有近35000多艘渔船在使用我们的系统。这个系统的投入使用首次实现了政府管理部门、渔业生产企业、渔民及其家属等群体之间的信息互联和共享,有力地维护了国家海洋权益,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为政府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强了紧急救援能力,提高了渔民收益,促进了平安渔业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
《中关村》:从目前来看,中国的北斗卫星发展非常快,您觉得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怎样?
周儒欣:我认为卫星导航产业是很有发展前景的,这主要是基于我们看到GPS的应用非常广泛。
卫星导航实际上更多的是关于位置的产业,它的应用实际上只受想象力的限制,特别是我们国家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北斗系统还涉及国家安全,所以我认为首先在国防和涉及国家战略安全的一些应用领域会得到很好的应用,然后会逐步拓展至行业应用,再后也一定会应用到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众领域,最终它会渗透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关村》:对于普通大众来讲,什么时候能够用上基于北斗的汽车导航系统?
周儒欣:实际上北斗星通2011年8月31日就发布了国内首款基于北斗的车载导航产品,北斗已经开始在普通轿车上得到应用。2013年1月底,广州近万辆公务车安装了北斗车载终端设备。2013年5月交通运输部9个省市大客车、旅游包车和危险品运输车辆北斗示范工程正式启动,今年要在大客车、旅游包车和危险品运输车辆上安装近十万台北斗车载终端设备。在未来,我们相信在汽车导航和车辆监控方面,北斗的应用会逐步地展开。
2013年5月北斗星通率先在国内发布了首款基于55纳米工艺的超小型、超低功耗基于北斗的GNSS SoC芯片,我们基于这颗芯片开发的模块无论是从性能上还是从价格上目前已接近GPS。卫星导航产业作为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北斗产业的扶持政策,对我国北斗产业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我相信未来普通老百姓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北斗产品在汽车和个人终端上的应用。
《中关村》:现在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在产业升级方面,北斗星通有何打算?
周儒欣:我们国家在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实际上还是要充分地利用天上的定位卫星,要更多的走兼容、融合的发展道路。从产业角度来讲,它的竞争就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所以,看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际上已逐步形成,比如联想、华为。在卫星导航领域,我相信中国将来一定会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公司,北斗星通一直在努力。
《中关村》:北斗星通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是芯片吗?
周儒欣:也不能完全这么说,芯片是非常基础的核心,运营服务也是非常重要的。竞争优势是靠网络、靠平台。现在中国沿海11个省市都有我们的用户,我们的网点都深入到村镇了。因为十多年的积累,我们非常清楚用户的具体需求。尤其是了解国防装备的需求,更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也有不同于芯片的技术,像汽车电子业务核心竞争力就是精益制造。我们还是有很多核心技术,因为我们所处的这个行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潜力还是很大的。
《中关村》:最近,腾讯和百度都在发力地图业务,也收购了一些企业,有人预测,四维图新、合众思壮、江苏三友、北斗星通都会有很大的机会,您怎么看?
周儒欣:每个企业的发展思路都是不完全一样的,对于北斗星通来说,我们非常重视研发、生产,坚定的选择实业发展这条路。
北斗星通有几个核心,一是以芯片为核心,二是以信息服务为核心,还有一个是以民用产品为核心。我们不会选择介入地图业务。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还是做行业应用,海洋渔业、港口集装箱、汽车电子……这样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做下去,做精,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