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到底需要不需要“管”?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506456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都没有想到,“博鳌论坛”上成龙的一句“原来我们中国人是需要管的”,在中华大地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之间,台湾伤心,香港抗议,大陆热议,反驳者有之,义愤者有之,宽容者有之,支持者亦有之。
  如伏尔泰所言,“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成龙作为一介艺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谓一家之言,况且其观点还有特殊的前提和限定,就事论事,原本无可厚非,不必莫名惊诧。
  但是,如果抛却原有的语境,成龙的一句话却就此引出了一个严肃的命题:中国人到底需不需要“管”?
  商鞅、韩非创立法家,就是用严刑峻法牢牢管住百姓。他们的传人和实践者们也都纷纷将其发扬光大,身体力行。秦始皇为了管住老百姓,焚书坑儒,滥杀无辜;明清的统治者为了管住老百姓,厂卫横行,文祸不断,是为“管”也。
  儒家更是急不可耐地大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要以王的名义来掌管住天下。后来董仲舒的谶纬儒学,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要神话君权,以便让天下人俯首听命。而宋明理学更是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镣铐套在中国人的头上,要人们灭人欲以尊君王,是为“管”也。
  其后,列强入侵,软硬兼施,军阀混战,横征暴敛,明杀暗诛,亦为“管”也。
  由此看来,一部中国史,多数就是中国人如何被“管”的历史。
  可是,“管”中国人的结果如何?秦灭了,明清亡了,列强退了,军阀散了。不甘被“管”的中国人揭竿而起,前赴后继,用反抗回答了形形色色的“管”。历史证明,中国人从来不乏不服管的硬骨头。
  放眼当下,也有各种各样的“管”。
  从重庆“彭水诗案”、河南“孟州书案”到内蒙“吴保全网帖案”、河南灵宝“王帅诽谤案”,可谓民意之“管”;从孙志刚事件到“躲猫猫”事件,从令人触目惊心的《城管执法操作实务》到各地屡屡发生的堵截遣返上访、强行拆迁,可谓社会秩序之“管”;从“史上最牛县委书记”张志国臭名昭著的“进京抓记者”事件,到山西太原市杏花岭区检察官进京抓走央视女记者事件,可谓新闻之“管”。
  这样的“管”亦不合潮流,不得民心。
  “管”如果不是在公义、民主、自由、宪政的基础上,不管有多么美妙的外衣也无法禁锢人民追求幸福的心,必将遭到彻底的败落,终将被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滚滚洪流所倾覆。
  然而,中国人果真不需要“管”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翘首以盼的汶川灾民需要管,受害者需要管,弱势群体需要管,中国人的吃喝拉撒需要管,中国人的发展富强需要管。
  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的管法?
  理性的“管”应该是建立在张扬人性,维护社会公义和法律公正,巩固民主宪政的基础之上,是要为人的心灵自由、社会的秩序性发展和人类的终极理想而发力。如果假管的名义钳制人性,毁坏民主,这样的“管”虽然一时看起来颇有秩序,暂时没有败乱出现,亦不足称道,因为暂时的平静难保不会孕育着更大的混乱,而看似缺乏“管”而出现的生动活泼,其内核却是迈向和谐的力量蓄积,这是活力和变革的标志,是自由和民主的肤色,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因此,理性的“管”必将带来稳定与和谐,而钳制之“管”下的平静,则是万马齐喑式的萧条与退步。理性之“管”带来的是民主、自由、秩序和公义,而钳制之“管”必将堕入专制、保守、倒退和黑暗之渊。
  中国人不信奉专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他们向往和谐与秩序,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他们需要启蒙,需要理性的管理和制约,需要社会性的指导与规引,但绝不接受压迫、钳制和压抑,因为中国人不是宠物,也不是奴才。
  鉴于此,对社会而言,重要的不是讨论中国人该不该“管”的问题,而是如何“管”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加人性,更加民主,更加符合社会契约去“管”的问题。
  用国情为由夜郎自大,拒绝革新,与超越社会秩序,对抗一切必要的限制与规范,宣扬无政府主义,都是中国人理所应当要警惕的两种“管”的谬误。
  由此看来,对中国人而言,需不需要“管”,与如何“管”、如何革新“管”,实在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它关乎国民性、民族性和现代化等中国人当下必须要面对的核心命题。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现状是:一、中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投入严重不
Objective The roles of cerebrovascular oxidative stress in vascular functional remodeling have been described in hindlimb-unweighting(HU) rats. However, the und
目的观察解毒祛瘀法干预脓毒症热毒炽盛证的疗效以及对人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脓毒症热毒炽盛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治疗组在西医综合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口语交际和作文的基础.阅读在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人文素养,获得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
肠道菌群是指存在于机体肠道内的共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传统上人们认为这一类菌群与消化吸收关系密切,同时与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随着生物信息学和测序
目的 分析我国罕见病和孤儿药领域的用药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方法 查阅检索国内罕见病及孤儿药相关诊治、卫生服务可及性的文本文献,对比分析美国等对罕见病和孤儿药的界定
不即不离    看过很多《红楼梦》人物绣像,从没有像看到叶浅予先生的画那样眼前为之一亮,心中怦然一动,继而大笑不止。画题是“王熙凤”,画幅中是什么?不说,很难猜到,是一个鲜红鲜红的辣椒。这在《红楼梦》中有出处,即贾母说的“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辣货’,南京所谓‘辣子’,你只叫她凤辣子就是了”。  且看凤姐,无论“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还是“效戏彩斑衣”、“大闹宁国府”……其“机关算尽太
一次叛逃事件rn2002年夏天,20岁的柏邦妮毅然中止南京艺术学院影视系的学业,拖拉着她的12捆书和4个编织袋只身北上.
英语教师通过协调英语课堂内师生间,学生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英语教学目标的过程。创设一个安全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生一起制定合理规则,防患于未然,使用英语课堂调控技
摘要:“活教育”理论是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其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对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具有启示作用。可从大学生德育目标、德育理论教学和德育方法三方面出发研究如何更好提高大学生德育的实效。  关键词:活教育;大学生;德育  中国近代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在20世纪40年代初提出了“活教育”理论,虽然主要是针对幼儿教育的教学实践而产生的理论成果,但是对当今大学生的德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