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习友:舍己救人的“爱民模范”

来源 :恋爱婚姻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any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习友于1945年出生在安徽省肥西县烟墩乡枣庙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由于家庭生活无济,盛习友那刚满两个月的妹妹就被迫卖给了别人家。不久,父母也因贫苦生活的煎熬,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撇下盛习友兄弟两人。
  1949年1月,肥西地区解放,盛习友进入了学校读书。1958年夏季的一天,盛习友和同村的几位同学一道上学。他们边走边聊,突然听到呼救声,盛习友慌忙迎着呼救声的方位飞快地跑过去,只见一位小同学正在水塘里挣扎。盛习友衣服顾不得脱,便跳入水中,把那位小同学救上岸来。当村里的群众和学校的老师夸奖他时,他只是微笑一下说:“见到别人落水,我怎能不去救。这是件应该做的事,不值一提。”
  1964年3月,盛习友应征入伍,被分配到济南军区某部“鸡雄山阻击战斗英雄连”当战士。他努力学习政治,刻苦进行军事训练,处处从严要求自己。在军事上,步兵的五大技术,他样样过得硬。在武装泅渡训练中,他在全连第一个突破万米大关,被战友们称为“水上蛟龙”。在坑道施工中,险情会经常突然出现,每次遇到这种情况,盛习友总是冲在前。一次,盛习友和战士夏学军两人在炮响之后,进入坑道检查险情。他俩不顾呛人的火药味和不断掉落的碎石,一丝不苟地检查,排除了一个又一个险情。就在夏学军排除一块险石时,盛习友突然发现在夏学军的头顶上,一块百十来斤重的石块被震动,眼看就要掉下来。他一个箭步冲上前去,猛地将夏学军推在一旁。小夏脱险了,他却被险石带落下来的碎石砸掉了安全帽,晕倒在地。他这种临危不惧救战友的行为,赢得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赞誉。
  1969年7月17日,盛习友和战士们正紧张地在高山工地上施工。下午5点多钟,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雷鸣电闪,霎时间,下起了瓢泼大雨,四面群山笼罩在一片白茫茫的雨雾中。忽然,从山脚下传来了呼救声。盛习友闻声向山脚下的巴漏河眺望,只见巨大的山洪奔腾而下,几名年轻姑娘、妇女在河中遇险呼喊。他猛地甩掉了头上的安全帽,招呼身边的战友一起向山下飞奔,一到河边,就纵身跳进了翻滚的激流中。
  被卷进激流中的是章丘县胡山公社兴隆大队的9名女社员。她们从田间回村,正走在巴漏河中间时,遇上了凶猛的山洪。盛习友和战友以及当地的群众一起,很快救出了6名社员。之后,盛习友发现社员李凤兰被卷入旋涡,又向她游去,盛习友托着李凤兰,拼命把她往岸边推。岸上的群众向他伸过一把锄头,急促地喊他:“快上!快上!”盛习友把李凤兰猛地一举,让她抓住锄头,李凤兰脱险了。岸上群众催促盛习友赶快上岸,盛习友为继续抢救其他遇险社员,又转身向激流游去。这时,一个恶浪打来,盛习友被洪水吞噬了,牺牲时年仅24岁。
  1971年5月24日,经毛泽东主席批准,中央军委授予盛习友“爱民模范”荣誉称号,号召全军向盛习友学习。全国各大报刊都相继报道了盛习友的事迹。
  “为人民操心最情愿,为人民斗争最幸福,為人民吃苦最愉快,为人民献身最光荣。”这是盛习友在日记中的一段文字,字里行间表达了“一切为了人民”的精神。为了永远铭记这位爱民模范的崇高精神,在他家乡所在的合肥市,有一条横跨滨湖新区、经开区、政务区和高新区的美丽大道,被命名为“习友路”。
  (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供稿)
其他文献
实验室是我国科研工作者主要工作生活的场所,同时其作为我国科研成果的主要生产基地,每天需要排除大量的废水、废渣以及其他废弃物,因此实验室在担负起科研成果的同时,还需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环境监测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和作用,即通过大气污染治理和大气污染预防两个方面说明了环境监测的作用。然后再对环境监测的具体应用和设计要求等进行分析,通过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采用多种监测方法加强对污染源治理并提出多种措施,全面增强环境监测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效果。
为了对北京市生活垃圾新条例进行梳理,便于发现遗留问题,本文结合旧条例对现行制度、实施办法进行了剖析,就民意调查结果,对比国内外经验,提出了将奖惩制度与个人信誉挂钩;丰
本文简要分析了运用水生植物进行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原理,探究不同类型水生植物在水体生态修复中的用途,并提出了选择水生植物进行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需要遵循的原则,希
印染废水是工业废水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废水成分与印染工艺环节、材料有很大关系,不仅具有成分复杂、有机物浓度高、pH值变化大等特点,还有很高的处理难度,若处理未达标会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进程逐渐加快,尽管工业化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