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要创新,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在当今课堂中,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相当部分老师的教学观,也就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师要真正树立把教学当做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改变以往过于僵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开发的、灵活而丰富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实施才能得以根本保证。
一、创设宽松、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才能为学生创新提供前提保证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习过程为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共同活动。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老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在与学生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
(2)统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是常用的教学形式。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让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一个答不上来再多问一个,答对了,就算全班都懂了。其实,这样的一问一答并不意味着全班都懂了,也不意味着此问题就有个答案。而且长此以往,容易养成学生一种服从、保守、循规蹈矩的人格特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减少整体划一的要求,对同一个问题用“谁还想说”“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等话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使学生有机会展示个性、乐于探索、勇于创新。
(3)采用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老师首先应给予肯定的,至于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老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使用(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
二、以物理为例讨论一下具体的实施
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
1.通過有趣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离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底部的鱼还在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不一会小金鱼就肚子朝天——死了,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更新实验思路,培养创新能力
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不能把低成本实验仅仅看作解决设备不足问题的权益之计。
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地设计出这种类型的简单实验,如学生的文具盒里一般有:直尺(塑料尺或钢尺)、铅笔(或细铅笔芯)、圆珠笔、橡皮、三角板、圆规等文具。不同的文具随堂就可以做很多实验,例如可以用直尺做以下的实验:
(1)用直尺做有关声学实验,如:声音的产生、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的概念等。
(2)用直尺做有关电学实验:①带电体的性质:将塑料尺在头发上摩擦几下,再将塑料尺靠近纸屑,发现它能吸引纸屑,说明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②导体和绝缘体:教师用钢尺和塑料尺做演示实验时,发现钢尺容易导电,而塑料尺不容易导电,继而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3)用直尺做有关力学实验:①力的作用效果:用手握住直尺的一端,用力掰直尺的另一端,发现直尺变弯了,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密度的知识:用手拈拈长短、形状相似的钢尺和塑料尺,发现钢尺较重,说明钢的密度比塑料大。③杠杆的知识:让学生用尺来撬铅笔盒(可用橡皮作支点),能说明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等要素以及有关的知识。
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和方法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还可以克服有些学校器材不足的困难。
三、做好物理实验,激发创新火花
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动手做实验在整个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动手做实验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探究方法,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
做好物理实验,既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获得心理上的愉悦,也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否定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教学中应该多一些“试一试”“动动手”之类的随堂小实验,通过观察和感受,使学生受到启发并归纳出结论;还应该让学生多做一些家庭小实验,演示实验应该以和学生随堂小实验相结合,不要用演示实验来替代学生动手的操作,也不能将学生实验仅仅作为验证规律的手段。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把学生当做容纳知识的“容器”,采用“填鸭式”教学,所以,培养的学生大多缺乏创新意识,而在创新教育中,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自觉主动地学习。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学进行改革,而物理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因此物理教师必须摒弃过去教学中的弊端,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把素质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营造出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以完成好教育教学任务,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创新时期的物理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素质。
一、创设宽松、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才能为学生创新提供前提保证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习过程为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共同活动。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老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在与学生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
(2)统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是常用的教学形式。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让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一个答不上来再多问一个,答对了,就算全班都懂了。其实,这样的一问一答并不意味着全班都懂了,也不意味着此问题就有个答案。而且长此以往,容易养成学生一种服从、保守、循规蹈矩的人格特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减少整体划一的要求,对同一个问题用“谁还想说”“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等话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使学生有机会展示个性、乐于探索、勇于创新。
(3)采用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老师首先应给予肯定的,至于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老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使用(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
二、以物理为例讨论一下具体的实施
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
1.通過有趣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离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底部的鱼还在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不一会小金鱼就肚子朝天——死了,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更新实验思路,培养创新能力
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不能把低成本实验仅仅看作解决设备不足问题的权益之计。
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地设计出这种类型的简单实验,如学生的文具盒里一般有:直尺(塑料尺或钢尺)、铅笔(或细铅笔芯)、圆珠笔、橡皮、三角板、圆规等文具。不同的文具随堂就可以做很多实验,例如可以用直尺做以下的实验:
(1)用直尺做有关声学实验,如:声音的产生、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的概念等。
(2)用直尺做有关电学实验:①带电体的性质:将塑料尺在头发上摩擦几下,再将塑料尺靠近纸屑,发现它能吸引纸屑,说明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②导体和绝缘体:教师用钢尺和塑料尺做演示实验时,发现钢尺容易导电,而塑料尺不容易导电,继而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3)用直尺做有关力学实验:①力的作用效果:用手握住直尺的一端,用力掰直尺的另一端,发现直尺变弯了,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密度的知识:用手拈拈长短、形状相似的钢尺和塑料尺,发现钢尺较重,说明钢的密度比塑料大。③杠杆的知识:让学生用尺来撬铅笔盒(可用橡皮作支点),能说明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等要素以及有关的知识。
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和方法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还可以克服有些学校器材不足的困难。
三、做好物理实验,激发创新火花
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动手做实验在整个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动手做实验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探究方法,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
做好物理实验,既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获得心理上的愉悦,也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否定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教学中应该多一些“试一试”“动动手”之类的随堂小实验,通过观察和感受,使学生受到启发并归纳出结论;还应该让学生多做一些家庭小实验,演示实验应该以和学生随堂小实验相结合,不要用演示实验来替代学生动手的操作,也不能将学生实验仅仅作为验证规律的手段。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把学生当做容纳知识的“容器”,采用“填鸭式”教学,所以,培养的学生大多缺乏创新意识,而在创新教育中,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自觉主动地学习。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学进行改革,而物理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因此物理教师必须摒弃过去教学中的弊端,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把素质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营造出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以完成好教育教学任务,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创新时期的物理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