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教育不应侧重于文化知识的教学,而应从幼儿成长角度出发,注重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利用各项教学活动引导幼儿积极成长。每年“五一”期间,幼儿园都会举办一些活动,教师可借助此活动渗透品格教育。
在对幼儿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对幼儿性格、品格方面的培养缺乏关注,这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应结合活动内容,从实际出发,在教学中出发,有效渗透品格教育,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品格教育又称为品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品格、学习成绩、生活成长有着积极影响。品格教育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幼儿时期处于性格、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幼儿园教师应担起品格教育的重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注重品格教育。
一些幼儿园在日常教学中加入了文化知识教学,比如语言课程、数学课程等,却忽视了幼儿的品格教育;一些教师的品格教育方式单一、陈旧,讲授过程枯燥、无味,很难引起幼儿的兴趣,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成效。
(一)合理规划“五一”劳动节活动,将品格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幼儿教师应增强品格教育意识,将品格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计划,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品格教育的渗透。
在“五一”劳动节活动中,教师除了考虑教学主题、劳动目标,还应将培养幼儿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品格教育目标纳入教学计划。比如在组织班级大扫除活动中,教师可为幼儿们分配包干区,分别负责整理桌椅、扫地、为教室里的花草浇水等。在活动中,教师应肯定幼儿的劳动成果,让幼儿意识到劳动是一件光荣的事,让幼儿明白劳动的益处,进而让幼儿爱上劳动。教师应鼓励幼儿帮助劳动任务较多的同学,让其形成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良好品格。
教师要提高品格教育渗透的意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设置品格教育的目标。这有利于品格教育的渗透,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熏陶,使其形成优良的品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利用多元化的劳动节活动,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品格
教师可通过日常活动增进对幼儿的了解,发现幼儿的不足。教师应打破常规,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幼儿们尽情展现自己。教师通过观察了解了幼儿的现状,以此确定品格教育的方向与内容。
教师可组织多元化的劳动节活动,比如可利用班级大扫除活动培养幼儿爱劳动、合作互助的良好品格;可利用亲子劳动活动引导幼儿学会体谅父母、帮助家人、关爱家人等。对于班级大扫除活动中爱偷懒的幼儿,教师要及时纠正其行为;对于亲子劳动活动中爱发脾气的幼儿,教师要与其家长多沟通引导幼儿合理排解情绪。
通过举办多元化的劳动节活动,可以让幼儿们体验不同的劳动活动,认识周边的劳动者,感恩为自己成长辛勤付出的父母,感恩为城市清洁付出的环卫工人,明白劳动的光荣,并愿意在以后的生活中积极参与劳动。
(三)利用“五一”劳动节实践活动,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幼儿教师是幼儿们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对幼儿有着直接影响。教师应注重提升个人品格及个人魅力,注重日常言行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在“五一”劳动节活动中,教师应积极示范。在打扫教室时,教师要为每个幼儿做好示范,让幼儿更好地完成劳动任务;在亲子劳动活动中,教师可以分享自己小时候与父母一起劳动的故事,让幼儿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多与幼儿家长交流,让家长们知道榜样作用对幼儿成长发育的重要性,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幼儿沟通,在各个方面树立榜样,积极影响幼儿。
以“五一”劳动节为契机,教师可以安排劳动节活动。教师可与幼儿进行谈话,让幼儿明确了解“五一”劳动节的相关知识。比如“这是谁的节日,是如何来的。”另外,教师要教幼儿学唱歌曲《劳动最光荣》,带领幼儿观看劳动者的宣传片,让幼儿知道劳动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还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在班级中举办一场劳动比赛,看谁叠的衣服最整齐等。通过劳动让幼儿们认识到劳动的不易,学会感恩,提高幼儿的品格素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提升自身品格出发,注重言行,用阳光灿烂的品格感染学生,用积极向上的性格引导学生,陪伴幼儿成长,保持耐心、爱心,让每一个幼儿形成良好的品格习惯。
(四)组织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爱生活的良好品格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对幼儿进行劳动习惯及兴趣的培养,使幼儿在内心埋下劳动的种子,让幼儿能积极劳动,做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在“五一”劳动节到来之前,教师需要为幼儿设计相关活动,可开展“劳动塑造品格教育”活动,让幼儿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真实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其中包含以下几点。(1)自我服务劳动:在节日当天,我们要组织幼儿进行劳动活动,活动的主题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幼儿要自己穿衣服和鞋袜,学会叠被子以及梳头发等,不要麻烦其他人。(2)争做劳动小健将:在节日当天,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挽起袖子,拿起拖把和抹布等拖地、擦桌子、擦椅子等。(3)环保小卫士:幼儿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从现在做起,从點滴做起。在“五一”劳动节活动中,组织幼儿在幼儿园外面的草地捡垃圾,让其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教师要引导幼儿形成爱劳动、爱生活的积极态度,让幼儿养成自己动手的良好习惯,让幼儿明白劳动人民的不易,学会感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养成良好的品格。
(五)教会幼儿热爱劳动,提升幼儿品格教育水平
现如今,一些孩子缺少劳动意识。教师和家长一定要从小培养幼儿的生存技能。幼儿教师要积极培养幼儿的劳动观念。例如午餐的时候让幼儿吃完饭后自己将餐具收拾干净,午睡起床后要幼儿自己叠被子和穿鞋袜,进而积极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加强幼儿的劳动意识。
幼儿园教师可以借助劳动实践活动,带领幼儿一起动手劳动,并引导幼儿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同时,教师要引导幼儿认识到劳动的不易,让其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家长做家务并学会感恩,进而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品格。
综上所述,幼儿在幼儿园期间品格的养成很关键,这就需要教师担负起责任,积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正确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品格。
(作者单位:常州市钟楼区翰林河景幼儿园)
在对幼儿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对幼儿性格、品格方面的培养缺乏关注,这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应结合活动内容,从实际出发,在教学中出发,有效渗透品格教育,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品格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性
品格教育又称为品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品格、学习成绩、生活成长有着积极影响。品格教育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幼儿时期处于性格、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幼儿园教师应担起品格教育的重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注重品格教育。
二、幼儿园品格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些幼儿园在日常教学中加入了文化知识教学,比如语言课程、数学课程等,却忽视了幼儿的品格教育;一些教师的品格教育方式单一、陈旧,讲授过程枯燥、无味,很难引起幼儿的兴趣,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成效。
三、如何在“五一”劳动节活动中有效渗透品格教育
(一)合理规划“五一”劳动节活动,将品格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幼儿教师应增强品格教育意识,将品格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计划,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品格教育的渗透。
在“五一”劳动节活动中,教师除了考虑教学主题、劳动目标,还应将培养幼儿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品格教育目标纳入教学计划。比如在组织班级大扫除活动中,教师可为幼儿们分配包干区,分别负责整理桌椅、扫地、为教室里的花草浇水等。在活动中,教师应肯定幼儿的劳动成果,让幼儿意识到劳动是一件光荣的事,让幼儿明白劳动的益处,进而让幼儿爱上劳动。教师应鼓励幼儿帮助劳动任务较多的同学,让其形成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良好品格。
教师要提高品格教育渗透的意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设置品格教育的目标。这有利于品格教育的渗透,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熏陶,使其形成优良的品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利用多元化的劳动节活动,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品格
教师可通过日常活动增进对幼儿的了解,发现幼儿的不足。教师应打破常规,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幼儿们尽情展现自己。教师通过观察了解了幼儿的现状,以此确定品格教育的方向与内容。
教师可组织多元化的劳动节活动,比如可利用班级大扫除活动培养幼儿爱劳动、合作互助的良好品格;可利用亲子劳动活动引导幼儿学会体谅父母、帮助家人、关爱家人等。对于班级大扫除活动中爱偷懒的幼儿,教师要及时纠正其行为;对于亲子劳动活动中爱发脾气的幼儿,教师要与其家长多沟通引导幼儿合理排解情绪。
通过举办多元化的劳动节活动,可以让幼儿们体验不同的劳动活动,认识周边的劳动者,感恩为自己成长辛勤付出的父母,感恩为城市清洁付出的环卫工人,明白劳动的光荣,并愿意在以后的生活中积极参与劳动。
(三)利用“五一”劳动节实践活动,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幼儿教师是幼儿们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对幼儿有着直接影响。教师应注重提升个人品格及个人魅力,注重日常言行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在“五一”劳动节活动中,教师应积极示范。在打扫教室时,教师要为每个幼儿做好示范,让幼儿更好地完成劳动任务;在亲子劳动活动中,教师可以分享自己小时候与父母一起劳动的故事,让幼儿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多与幼儿家长交流,让家长们知道榜样作用对幼儿成长发育的重要性,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幼儿沟通,在各个方面树立榜样,积极影响幼儿。
以“五一”劳动节为契机,教师可以安排劳动节活动。教师可与幼儿进行谈话,让幼儿明确了解“五一”劳动节的相关知识。比如“这是谁的节日,是如何来的。”另外,教师要教幼儿学唱歌曲《劳动最光荣》,带领幼儿观看劳动者的宣传片,让幼儿知道劳动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还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在班级中举办一场劳动比赛,看谁叠的衣服最整齐等。通过劳动让幼儿们认识到劳动的不易,学会感恩,提高幼儿的品格素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提升自身品格出发,注重言行,用阳光灿烂的品格感染学生,用积极向上的性格引导学生,陪伴幼儿成长,保持耐心、爱心,让每一个幼儿形成良好的品格习惯。
(四)组织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爱生活的良好品格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对幼儿进行劳动习惯及兴趣的培养,使幼儿在内心埋下劳动的种子,让幼儿能积极劳动,做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在“五一”劳动节到来之前,教师需要为幼儿设计相关活动,可开展“劳动塑造品格教育”活动,让幼儿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真实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其中包含以下几点。(1)自我服务劳动:在节日当天,我们要组织幼儿进行劳动活动,活动的主题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幼儿要自己穿衣服和鞋袜,学会叠被子以及梳头发等,不要麻烦其他人。(2)争做劳动小健将:在节日当天,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挽起袖子,拿起拖把和抹布等拖地、擦桌子、擦椅子等。(3)环保小卫士:幼儿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从现在做起,从點滴做起。在“五一”劳动节活动中,组织幼儿在幼儿园外面的草地捡垃圾,让其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教师要引导幼儿形成爱劳动、爱生活的积极态度,让幼儿养成自己动手的良好习惯,让幼儿明白劳动人民的不易,学会感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养成良好的品格。
(五)教会幼儿热爱劳动,提升幼儿品格教育水平
现如今,一些孩子缺少劳动意识。教师和家长一定要从小培养幼儿的生存技能。幼儿教师要积极培养幼儿的劳动观念。例如午餐的时候让幼儿吃完饭后自己将餐具收拾干净,午睡起床后要幼儿自己叠被子和穿鞋袜,进而积极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加强幼儿的劳动意识。
幼儿园教师可以借助劳动实践活动,带领幼儿一起动手劳动,并引导幼儿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同时,教师要引导幼儿认识到劳动的不易,让其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家长做家务并学会感恩,进而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品格。
综上所述,幼儿在幼儿园期间品格的养成很关键,这就需要教师担负起责任,积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正确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品格。
(作者单位:常州市钟楼区翰林河景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