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赣榆县城西中学江苏 连云港 222134)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204-01
在新课标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學方法的简单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新课标下如何备课呢?现在就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浅见:
1 首先明确自己的角色,树立服务意识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这种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所以,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授者,而是一个促进学生学习的设计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由“主角”退居,要着重考虑如何做一名促进者、指导者、激励者、营造者和参与者,要树立服务意识,要考虑到走下神圣的讲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有效的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在备课内容上由狭隘的学科本位装箱,转向开发课程整合。
2 要注意备课的开放性与灵活性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是对教学内容的诠释,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教学方法的由衷展示,即教师如何去教,而忽视了如何让学生去学,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按新课程标准来看,预案设计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备课时应考虑教学过程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老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需要及时巡视,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
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备课中要变“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为“导着学生走进教材”,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教与学有的放矢,使课堂教学和谐共振。体现开放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3 要树立问题意识,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为了使生成的新知识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而提前创设的问题情境。生成:从教学概念上讲,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进行动态的调整,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获取新知识的活动。
那么,在备课时怎样预设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生成效果呢?(1)针对问题本身进行演化、拓展来预设新问题,用以开拓学生的思维;(2)预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感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自我价值。(3)从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他科学中的广泛应用寻找载体来发问,让学生发现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4)利用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来预设问题,实现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结合等等。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经常研究学习有关的数学资料,就能发现我们数学课堂上需要的问题预设载体。
预设和生成是辨证统一的,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基础上的动态发展。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在预设问题后,应当多考虑到学生有可能探索出各种情况,生成的新知识、新问题将如何解决?如何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课堂路径?
总之,我们的备课要从新课标理念出发,尊重学生主体学习地位,思考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合作学习,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204-01
在新课标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學方法的简单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新课标下如何备课呢?现在就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浅见:
1 首先明确自己的角色,树立服务意识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这种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所以,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授者,而是一个促进学生学习的设计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由“主角”退居,要着重考虑如何做一名促进者、指导者、激励者、营造者和参与者,要树立服务意识,要考虑到走下神圣的讲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有效的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在备课内容上由狭隘的学科本位装箱,转向开发课程整合。
2 要注意备课的开放性与灵活性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是对教学内容的诠释,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教学方法的由衷展示,即教师如何去教,而忽视了如何让学生去学,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按新课程标准来看,预案设计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备课时应考虑教学过程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老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需要及时巡视,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
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备课中要变“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为“导着学生走进教材”,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教与学有的放矢,使课堂教学和谐共振。体现开放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3 要树立问题意识,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为了使生成的新知识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而提前创设的问题情境。生成:从教学概念上讲,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进行动态的调整,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获取新知识的活动。
那么,在备课时怎样预设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生成效果呢?(1)针对问题本身进行演化、拓展来预设新问题,用以开拓学生的思维;(2)预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感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自我价值。(3)从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他科学中的广泛应用寻找载体来发问,让学生发现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4)利用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来预设问题,实现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结合等等。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经常研究学习有关的数学资料,就能发现我们数学课堂上需要的问题预设载体。
预设和生成是辨证统一的,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基础上的动态发展。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在预设问题后,应当多考虑到学生有可能探索出各种情况,生成的新知识、新问题将如何解决?如何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课堂路径?
总之,我们的备课要从新课标理念出发,尊重学生主体学习地位,思考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合作学习,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