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小伙讲述挖掘烈士遗骸的故事

来源 :华声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9月2日,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从韩国运回辽宁沈阳。当天,中国退役军人事务部在知乎上发出一条提问:“哪些志愿军的事迹令你印象最深,我们该如何铭记他们?”
   22岁的韩国人柳彬(音译)选择用行动去铭记。在近800条回答中,柳彬留下的只言片语却引发了很多人接力表达感谢——“(我)参加了这次遗骸发掘行动。我们部队挖掘了两周,只挖掘出一具完整的遗骸,其他都是零零散散的遗骨,和一些‘老古董’……这是我在服役期间参与的最有意义的一次行动。”
   在网络中,柳彬的身份標签是“在中国留学的韩国人”。柳彬原本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去年7月,大三结束时,他暂时休学,回到韩国履行兵役义务。近日,记者连线身在韩国的柳彬,他分享了自己参与帮助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叶落归根的经历和感悟。以下是柳彬的讲述:
  我们发现了一具完整遗骸
   今年7月6日下午,我的一位战友挖出了一块大约50厘米长的“硬石块”。这块“硬石块”,看上去长长的,凹凸不平,但颜色和一般土块没什么不同。可能因为有点重,也可能出于直觉,我朋友觉得那是一块巨大的骨头。
   我有点难以置信。因为那时,在紧邻“三八线”的江原道麟蹄郡,我和11位战友已经在一座荒山上连续挖掘了9天,从没有发现这么大的遗骨。挖掘开始后的前8天,我们几乎一无所获,只挖掘出一些零零碎碎的遗骨、一些弹壳,以及一些千奇百怪、难以辨别的零件。
   坦白地说,第一周,我和11位战友都沉浸在一种消极的情绪中,就像在从事一份既艰辛又毫无成果的工作。我甚至一度怀疑,我们埋头挖掘的那座山,可能根本没有任何烈士的遗骸。正当我们无比沮丧的时候,转机在第9天发生。我的战友们用各种考古工具,把包裹“硬石块”的土细致地剥落下来,一块越来越像人小腿部位的遗骨慢慢呈现在我们面前。当时我们非常振奋,12名战友都聚集在出土那块遗骨的一平方米大小的区域周围。更多的挖掘成果随之而来——两三小时内,随着挖掘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遗骨密集出现。在移交给遗骸恢复组前,几乎已经能够自动拼凑出一位战士胸部以下的轮廓。
  (下转第18页)
   (上接第16页)“敬礼!”当上司发出这句口令,我们所有人都围拢在这位不知名的战士遗骸身边,向他郑重敬礼。那一幕,我应该一辈子都会记得。每年,数以千计的韩国军人都会投身这项行动,但真正能挖掘出完整遗骸的机会寥寥可数。而我和我的战友幸运地为此做出了贡献,帮助这些曾浴血奋战的战士重见天日、叶落归根。这是我在服役期间做的最有意义的事。
   坚硬山地上深挖一米多寻找烈士遗骸
   在韩国,从2013年开始,每年的6月25日就会开启为期两个月的遗骸挖掘行动。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为了把整座山挖遍,每次行动都有数千人不断交替参加。参与人员分为遗骸挖掘组、遗骸恢复组、遗骸辨识组,其中,既有相关专家,也有自愿申请的部队军人。
   根据战争历史和山上诸如垒墙之类的人为痕迹,战争专家每天都会为我们划定一片可能性较高的待挖掘区域。挖掘前,专家已经用金属探测仪进行过一轮探测。但毕竟是曾交战过的地方,为了防范未引爆炸药的风险,我们不得不戴着防弹头盔和手套开始工作。
   6月是韩国最热的时候,气温高达30多度。不到1小时,汗水就打湿了全身的工作服。
   像考古学家一样,在挖掘中,我们要使用非常多的工具。在加入行动前,经过培训,我们已经学会了它们的使用方法。我们通常先用锄头、铁锹在坚硬的山地上挖掘1米多深,一旦发现土中有类似遗骨的迹象,再转用手铲、小刀、刷子等小型工具,小心翼翼地把土从你认为可能是遗骨的地方抠下来。第二天,我的右手就因此磨出了茧。
   然而,很多时候,忙活了半天,最终留下来的可能也只是一块石头。经过数十年的风雨侵蚀,遗骨表面早就蜕化成接近于土块的褐色,很难辨认。每天早上8点,我们徒步三四十分钟爬到挖掘点。通常一天挖掘8小时,直到傍晚5点太阳快下山时收工,挖掘范围只有七八十平方米。下山时,每个人都大汗淋漓、腰酸背痛。
   我在中国16年,这里已经成为我的家
   9月2日晚上,我观看了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在大屏幕上,看着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被盖上中国国旗,护送前往中国,我心潮澎湃,这不仅仅因为我参与了之前的遗骸挖掘。
   我对中国有特殊的感情。2004年,因为父亲前往中国做生意,5岁大的我和母亲就一起来到中国生活。这一住就是16年,广州9年、西安2年、北京5年,跟着父亲的生意变化,我们变换城市。
   某种程度上,中国文化深深改变了我,造就了我。因此,中国是我的第二个家。我渴望为这两个家做点事,比如,成为中韩交流的桥梁。
   今年12月初,我会重新回到北京,完成学业。我已经决定,大学毕业后留在中国和朋友一起创业,以另一种形式继续搭建中韩之间的桥梁。
  (摘自《钱江晚报》2021.9.8)
其他文献
2014年3月28日早晨,在异国他乡长眠60余年的437位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由专机从韩国仁川机场运抵沈阳桃仙机场。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接收牺牲在韩国境内的志愿军遗骸。从全国各地闻讯赶来的老兵和烈士后代,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外早早守候,迎接亲人回家。  迎接,空军战斗机升空护航   28日上午6:30,中韩双方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举行437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   中方交接在韩志愿军烈士遗
期刊
2021年8月27日上午,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前夕,烈士遗骸DNA比对鉴定评审会在北京召开。专家们根据烈士与亲属的DNA比对结果,并综合其他信息、历史资料,为梁佰有、展志忠、林水实、吴雄奎4位烈士找到亲属。这是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继2019年9月,首次为6名烈士确定身份并寻亲成功后,再次取得成果。  DNA鉴定帮英雄找到亲人   “这次工作取得了突破,除了通过烈士印章信息寻找亲属外,其中的一位
期刊
2014年3月28日,沈阳桃仙机场,军乐奏响,棺木肃列,国旗迎风飘动,战斗机迎接护航,场面极尽哀荣。这是中国迎接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仪式。在漫长的六十余年等待后,这些烈士遗骸终于回家。   为了这一天,一群人一直在默默努力。他们中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媒体记者,有志愿军老兵,有现役军人,以及许许多多为之奔走的普通人。在众人的合力之下,这些漂泊已久的英灵最终归来。  “他们不是孤魂野鬼
期刊
2021年9月28日1时20分,91岁的志愿军战士曹秀湖在沈阳安详辞世。   从第一批志愿军遗骸归国起,每次曹老都会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门口,迎接战友回家。   今年9月3日,因身体原因,曹老只能通过病房的电视,收看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仪式。当运送遗骸的军机在沈阳降落时,曹老泪流满面:“想啊,想啊,有感情……”   2014年3月28日,记者第一次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门口遇
期刊
钛在改善和提高钢材性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许多钢种的重要合金元素,在钢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是,高钛合金钢连铸过程中易发生水口堵塞或结瘤、结晶器内结鱼等问题,它们是制约高钛合金钢连铸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连铸保护渣的应用,在高钛合金钢连铸顺行和铸坯质量保障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但是,传统高钛合金钢连铸保护渣的SiO2含量较高,结晶器内钢渣反应强烈,保护渣在浇铸过程中性能逐渐恶化,容易出现铸坯表面质量问题和粘结甚至漏钢等事故,迫使连铸生产过程降低拉速甚至中断浇铸。关于高钛钢连铸时结晶器内严重的结鱼现象,至今
目前,我国钢铁产量巨大、优质焦煤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严峻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故优化高炉炼铁工艺,实现节能减排迫在眉睫。而降低高炉焦比,提升炉身反应效率对节能减排意义重大。基于此,研究者提出了开发兼具高反应性和高强度铁焦的新思路。但在铁焦制备的同时,面临着铁焦反应性提升机理研究不深入、铁焦强度低及其在高炉演变行为不明确等问题,限制了铁焦的生产与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阐明了含铁物质对煤热行为及所得铁焦性能结构的影响特征,优化铁焦制备时含铁物质配加种类及配比,然后从热解过程热塑性区间内煤基质结构及胶质体的变
随着人类经济建设和工业水平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降低燃煤电厂CO_2排放被认为是一种经济可靠的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冷氨溶液相较于传统有机胺溶液而言,由于其优异的CO_2吸收性能、热稳定性强、再生能耗较低、对设备腐蚀性小和氨挥发程度低等优点,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在实际工业应用上烟气中存在SO_2气体将会对冷氨溶液吸收CO_2的性能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针对燃煤电厂烟气条
高锰高铝钢,因其高强度高塑性的性能优势,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该大类钢种除在汽车轻量化和高安全性方面是热门钢铁材料外,在机械、交通运输和建筑行业也倍受青睐。采用“转炉-炉外精炼-连铸”工艺生产高锰高铝钢,可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优化品质,是该类钢种普遍推广应用的技术基石。国内外研究者攻坚克难,已解决了冶炼、精炼中的大量技术难题,特别是在材料成型加工和后续热处理等物理冶金方面理论技术更加成熟。但是,连铸过程中结晶器内钢渣反应及其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却成了目前卡住高锰高铝钢连铸顺行的一根鱼刺。保护渣中
[关键词] 传信;认识情态;视觉传信;听说传信   [摘 要] 本文对北京话认识情态副词“光景”和“有信儿”的来源及历时演变进行了系统考察。前者由视觉传信用法发展而来,后者则由听说传信用法发展而来,语义演变路径均可概括为“(证据)可靠性高>(命題)确定度高”。“有信儿”的听说传信用法强调信息来源可靠,具有一定的类型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
期刊
近年来,资源、能源、环保等国家政策持续促进中国钢铁工业的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以实现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流态化还原的FINEX炼铁技术在直接处理铁粉矿、摆脱焦炭依赖、缩短炼铁工艺流程、节能环保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成为具有潜力的炼铁新工艺之一。流态化还原炼铁技术以流化床作为反应器,以气体作为流化介质及还原剂,显著增强了还原气体与铁矿粉间的动量热量质量传递,大幅改善了还原反应的动力学条件,促进了化学反应的进行。研究铁矿粉在CO及H2混合还原气体作用下的反应动力行为及机理,将有助于复杂气氛条件下铁矿粉流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