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一种外语必须首先了解这种语言背后的文化。所以外语教学必须导入文化,主要内容是词语文化、话语文化和背景文化。文化导入要注意四个原则:实用性、循序渐进性、适合性和科学性。常用方法有注解法、借助外物法、融合法、比较法、鉴别法和专门讲解法。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导入;内容;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9-0036-03
一、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现代外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随着对交际理论的研究及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而语言则是人类通过后天社会语言环境的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知识系统;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它的词汇承载了文化信息;同时文化又是语言的底座。美国著名人类学家Sapir说“语言有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又不同于别的群的一个群。语言也不脱离文化而存在,这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主体。”[1]
要想做到外语运用得体、恰当,起到预想的功能,就必须通晓外语相关的文化。不了解目的语相关的语用规律,民族习俗、心理观念、文化背景和词语内涵,即使语音、语调和语法再好也难以进行有效交际。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瑞姆拜克(Winston Brembeck)在谈到只教语言不讲文化的恶果时说:“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流利大傻瓜的最好方法。”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提高外语人材文化素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它可以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在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在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文化的导入。
二、文化导入的内容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显然起着主导作用,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中介者和解释者。导入文化内容的选择是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认为,要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须导入的文化内容应包括词语文化、话语文化及背景知识。就词语文化而言,词汇在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威尔金斯(Wilkins)曾说:“没有语法不能很好表达意思,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2]我们更应该注意到在不同的语言中,语面意义相同的词语在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内涵意义如farmer与peasant,译成汉语时我们把二者都理解为农民。实际上在英语中,前者是指有自己农场的农场主,后者则是指自己有或租有通常为小片土地的耕作者。词语的用法或者引起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的不同的联想,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此外也应该注意到某些与中文看似相同但文化涵义不同的词语。例如:
flower children不是卖花孩子,而是佩花嬉皮士
soft money不是纸币,而是非法政治选金
soccer parent不是爱踢球的家长,而是陪送观看孩子踢球的家长
green wash不是刷绿漆,而是塑造环保形象
dollar sale不是出售美元,而是一切商品1美元的贱卖。[3]
给学生补充这些知识既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又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是促进其进步的有力方法。
就话语方面来说,受文化的影响也不小,比如同别人见面时,英国人会选择天气方面的话题,而我们中国人却经常问对方“吃了吗”?如果以同样的问题问英国人,他们会以为你是想请他吃饭。年龄和收入在英国人看来属于个人隐私问题,不能贸然打听。另外,由于语法结构的不同,在组织话语表达时,说话顺序和表达方式是不同的。
就文化背景而言,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4]例如,“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我们常用“癞皮狗”、“丧家之犬”等来描述所厌恶的人。但在英国,人们对狗的看法和我们截然不同,尤其在谚语中往往含有褒情善意。如果我们把dog一律译作汉语的“狗”或把汉语的“狗”字按字面意思译成英语的dog,就可能会曲解原意,闹出笑话。请看下面两个句子:
1.Every dog has his day.
2.Last night my father came home dog tired.
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学习者往往想当然译为:
1.每条狗都有自己的节日。
2.昨晚我爸爸回到家中像狗一样累。
其实应该译为:
1.人人皆有得意时。
2.昨晚我父亲回到家中非常累。[5]
三、文化导入的原则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是指文化导入要注重与日常交际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对于那些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做到学以致用。另外还应该考虑到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这一方面不至于使学生认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另一方面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语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两者的兴趣,产生较好的良性循环效应。
2.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导入的文化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注意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其范围。同时在贯彻此原则时,还必须注意文化内容本身的内部层次性和一致性,不至于使教学内容显得过于零碎。
3.适合性原则。
适合主要指在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的适度。教学内容的适度除了应遵循的实用性和循序渐进原则之外,还应该考虑到该文化项目的代表性问题。属于主流文化的内容及有广泛代表性的内容,就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举一反三。教学方法上的适度,就是要正确协调好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的关系。文化内容广泛而复杂,教师的讲解毕竟是有选择的、有限的,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课外文化内容的组织者和指导者。[6]
4.科学性原则。
文化导入要避免主观随意,以偏概全,应尽可能做到准确、全面、客观。文化导入要与语言教学结合自然,不要机械呆板。[7]
四、文化导入的主要方法
1.注解法。
这种方法目前在大部分的英语教材中都使用。它是指教材编写者将教学材料中学生难于理解的词语或表达在课文后用专门篇幅加以注解。这种方法比较简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2.借助外物法。
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3.比较法。
比较法是跨文化语言交际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教师要把两种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尤其是目的语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一种学习外国文化知识的重要方法。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累。
4.融合法。
融合法指的是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如语言材料本身就是介绍目的语文化习俗、词语掌故、历史事实等。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材料本身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的学习可以有潜移默化的效果。[8]
5.鉴别法。
伴随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加,不同文化的接触和碰撞也自然增多,我们在接触外国文化时要注意克服“本文化至上”观念,即认为只有本文化“才发现了唯一正确的一套行为规范标准”,也就是说,在跨文化交际时要注意克服“种族中心论”(ethnocentrism)。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具有正确的鉴别能力。文化碰撞不要撞走健康的内容,文化融合也不能融掉正确的方面。文化导入时不要忘记“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
6.专门讲解法。
专门讲解法是指在对比学生的语言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选出目的语文化中较为突出的文化特征,尤其是容易引起交际上困难的文化特征,然后对其进行专门讲解,让学生了解背景知识。
五、结束语
英语中的文化导入是提高学生语言理解水平的有效方式,同时有利于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地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以及对语言的影响。同时,作为一名教师,要给学生上好课,不仅要语言精练,还要文化娴熟,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Sapir, E.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导入;内容;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9-0036-03
一、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现代外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随着对交际理论的研究及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而语言则是人类通过后天社会语言环境的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知识系统;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它的词汇承载了文化信息;同时文化又是语言的底座。美国著名人类学家Sapir说“语言有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又不同于别的群的一个群。语言也不脱离文化而存在,这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主体。”[1]
要想做到外语运用得体、恰当,起到预想的功能,就必须通晓外语相关的文化。不了解目的语相关的语用规律,民族习俗、心理观念、文化背景和词语内涵,即使语音、语调和语法再好也难以进行有效交际。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瑞姆拜克(Winston Brembeck)在谈到只教语言不讲文化的恶果时说:“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流利大傻瓜的最好方法。”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提高外语人材文化素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它可以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在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在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文化的导入。
二、文化导入的内容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显然起着主导作用,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中介者和解释者。导入文化内容的选择是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认为,要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须导入的文化内容应包括词语文化、话语文化及背景知识。就词语文化而言,词汇在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威尔金斯(Wilkins)曾说:“没有语法不能很好表达意思,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2]我们更应该注意到在不同的语言中,语面意义相同的词语在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内涵意义如farmer与peasant,译成汉语时我们把二者都理解为农民。实际上在英语中,前者是指有自己农场的农场主,后者则是指自己有或租有通常为小片土地的耕作者。词语的用法或者引起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的不同的联想,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此外也应该注意到某些与中文看似相同但文化涵义不同的词语。例如:
flower children不是卖花孩子,而是佩花嬉皮士
soft money不是纸币,而是非法政治选金
soccer parent不是爱踢球的家长,而是陪送观看孩子踢球的家长
green wash不是刷绿漆,而是塑造环保形象
dollar sale不是出售美元,而是一切商品1美元的贱卖。[3]
给学生补充这些知识既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又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是促进其进步的有力方法。
就话语方面来说,受文化的影响也不小,比如同别人见面时,英国人会选择天气方面的话题,而我们中国人却经常问对方“吃了吗”?如果以同样的问题问英国人,他们会以为你是想请他吃饭。年龄和收入在英国人看来属于个人隐私问题,不能贸然打听。另外,由于语法结构的不同,在组织话语表达时,说话顺序和表达方式是不同的。
就文化背景而言,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4]例如,“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我们常用“癞皮狗”、“丧家之犬”等来描述所厌恶的人。但在英国,人们对狗的看法和我们截然不同,尤其在谚语中往往含有褒情善意。如果我们把dog一律译作汉语的“狗”或把汉语的“狗”字按字面意思译成英语的dog,就可能会曲解原意,闹出笑话。请看下面两个句子:
1.Every dog has his day.
2.Last night my father came home dog tired.
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学习者往往想当然译为:
1.每条狗都有自己的节日。
2.昨晚我爸爸回到家中像狗一样累。
其实应该译为:
1.人人皆有得意时。
2.昨晚我父亲回到家中非常累。[5]
三、文化导入的原则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是指文化导入要注重与日常交际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对于那些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做到学以致用。另外还应该考虑到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这一方面不至于使学生认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另一方面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语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两者的兴趣,产生较好的良性循环效应。
2.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导入的文化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注意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其范围。同时在贯彻此原则时,还必须注意文化内容本身的内部层次性和一致性,不至于使教学内容显得过于零碎。
3.适合性原则。
适合主要指在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的适度。教学内容的适度除了应遵循的实用性和循序渐进原则之外,还应该考虑到该文化项目的代表性问题。属于主流文化的内容及有广泛代表性的内容,就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举一反三。教学方法上的适度,就是要正确协调好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的关系。文化内容广泛而复杂,教师的讲解毕竟是有选择的、有限的,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课外文化内容的组织者和指导者。[6]
4.科学性原则。
文化导入要避免主观随意,以偏概全,应尽可能做到准确、全面、客观。文化导入要与语言教学结合自然,不要机械呆板。[7]
四、文化导入的主要方法
1.注解法。
这种方法目前在大部分的英语教材中都使用。它是指教材编写者将教学材料中学生难于理解的词语或表达在课文后用专门篇幅加以注解。这种方法比较简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2.借助外物法。
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3.比较法。
比较法是跨文化语言交际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教师要把两种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尤其是目的语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一种学习外国文化知识的重要方法。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累。
4.融合法。
融合法指的是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如语言材料本身就是介绍目的语文化习俗、词语掌故、历史事实等。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材料本身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的学习可以有潜移默化的效果。[8]
5.鉴别法。
伴随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加,不同文化的接触和碰撞也自然增多,我们在接触外国文化时要注意克服“本文化至上”观念,即认为只有本文化“才发现了唯一正确的一套行为规范标准”,也就是说,在跨文化交际时要注意克服“种族中心论”(ethnocentrism)。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具有正确的鉴别能力。文化碰撞不要撞走健康的内容,文化融合也不能融掉正确的方面。文化导入时不要忘记“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
6.专门讲解法。
专门讲解法是指在对比学生的语言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选出目的语文化中较为突出的文化特征,尤其是容易引起交际上困难的文化特征,然后对其进行专门讲解,让学生了解背景知识。
五、结束语
英语中的文化导入是提高学生语言理解水平的有效方式,同时有利于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地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以及对语言的影响。同时,作为一名教师,要给学生上好课,不仅要语言精练,还要文化娴熟,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Sapir, E.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