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变革中的量子思维及其衍生逻辑

来源 :美术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chao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新媒体艺术的体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注重实体与推理的装置性力学思维,向注重虚拟在场关联的数字化信息思维转变。同时,针对近期新媒体艺术发展的瓶颈,它已具有某种“再转型”的征兆——即由碎片化、臃肿的、机器算法为主导的信息思维,向注重个性心念感知一体化的量子思维意识的跃升。其结果将把艺术带入整一时空观的崩解、过程性体悟的回归以及与物平等的人机“共谋”新时代。
其他文献
本文以个人社交媒体instagram中标签为“阿那亚”的网络公开图像数据为研究对象,定位于当代媒体环境,分析阿那亚的图像传播过程。文章试图厘清建筑开发商、建筑师与消费者以图像建构舆论、空间与自我的不同诉求及其实现途径,借此批判性地审视建筑图像在资本环境中的作用、意义与潜力。
本文对俞剑华的美术教育思想特点进行了总结,对其“重视写生”“文献资料与实物资料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四万”的要求依次进行了揭示和分析,就具体案例阐释其思想与当代美术教育的关联性,并以后来“俞剑华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为例,综合研究其美术教育思想。
本文将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两幅肖像画作品《吉内薇拉·德·班琪》和《蒙娜丽莎》置于佛罗伦萨肖像画的发展史中来考察,揭示其在1470—1530年佛罗伦萨肖像画的形式演变与种类创新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苏汉臣是北宋末与南宋初“院体”画院画家,其在婴幼题材人物画上造诣颇高,也因此享誉画史。本文通过其著名“风俗”画意题材作品《秋庭婴戏图》背后所折射的画意情状,探析苏汉臣这位“南渡”画家在时代变迁下所进行的“独特”艺术题材创作,进而对美术史产生诸多思考。
19世纪起流行于西方的形式主义影响了当时整个人文科学领域,时至今日也仍然是艺术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陈平教授一直以来关注美术史学史及艺术方法论问题,他从形式主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