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燕华:“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正义的胜利’”

来源 :今古传奇·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02114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总理很高兴,刮了两遍胡子才到。”“他叮嘱我们‘放心去,局势已经稳定’。那一刻,我们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与荣誉。”
  邓小平的翻译、吴建民的夫人、1971年中国第一个联合国代表团的随团翻译施燕华,经历了许多中国外交的风云时刻,但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仍是她最难忘、最无法取代的记忆之一。
  “周总理很高兴,刮了两遍胡子才到”
  北京时间1971年10月26日,在外交部翻译室工作的施燕华收到了一份来自联合国的电报。她拿起电报时,并没有想到这会是一份历史性的文献。施燕华回忆:
  即便是中国未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时,联合国也会将关于中国的决议用电报发给外交部。尤其是讨论是否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电报,每年都会来一次,以往的结果都是“不通过”。但是,那一天的结果是“通过”,电报上还邀请我们去联合国参加大会。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正义的胜利”。
  好消息以最快速度报告到了中国领导人那儿。去不去参加联合国大会?各方有不同意见。周恩来等人请示毛泽东,得到了答案:要去。为什么不去?马上组团去。随后,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被指定为团长。
  乔冠华马上进入紧锣密鼓的临战状态。11月初,他在外交部六楼东侧的大会议室主持召开代表团成立大会。周恩来接见了代表团多数人员。施燕华回忆:
  周总理见代表团的时候是晚上,当时代表团的司机、厨师等工作人员都来了。周总理很高兴,刮了两遍胡子才到。他让厨房准备了一些面条,跟我们边吃边聊,叮嘱我们“放心去,局势已经稳定”,还谈到“一国的事本国人民管,世界的事各国管,联合国的事要所有会员国共同来管,这是历史趋势,历史潮流不可抗拒”。那一刻,我们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与荣誉。
  出发前,乔冠华特意叮嘱后勤人员一定要带一瓶茅台。我一开始不理解为何这样做,后来知道原因了,觉得非常有趣。1971年挪威驻华大使调任联合国之前,曾坚定地认为中国今年肯定能恢复席位,但乔冠华坚定地认为还不能。两个人为此打赌,如果中国在那年恢复席位,乔冠华去联合国的时候就要为前挪威大使带去一瓶茅台。
  11月9日,喬冠华带领代表团正式出发,先由上海飞往巴黎,随后转机前往纽约。在飞往巴黎途中,飞机上不知怎么上来一些外国记者。面对提问,乔冠华说道:“敌视中国乃至忽视中国的存在是没有用的,难道这样一来,中国就从地图上消失了吗?我们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整个答问过程中,乔冠华始终不卑不亢,妙语连珠,谈笑风生,还不时插上一句英语,对中国成语作出幽默的解释。咄咄逼人的西方记者不时发出笑声,甚至还报以掌声。
  “乔的笑震碎了联合国议事大厅的玻璃”
  1971年11月11日,中国代表团抵达纽约,下榻罗斯福酒店。施燕华回忆:
  代表团开了两次招待会,会上,前来参会的华侨情绪激动,有的热泪盈眶。还有一位美国友好人士兴奋地告诉我们“早就该来联合国”,然后用西方流行的贴面礼“啪啪”亲了我两下。我压根儿没工夫顾得上不好意思,脑子里想的是:虽然美国政府倒行逆施,但美国还是有明辨是非的老百姓嘛!
  多数美国普通人对中国代表团很友善。有一次我上街被一个老太太拦住,她说:“Hey!Are you from Red China ?(你来自“红色中国”吗?)”我说:“我不是来自红色中国,而是人民中国。”老太太说,“Anyway(无所谓)”,你们终于来了。在罗斯福酒店的阳台上,吴建民还与对面楼上的美国人来了一场“纽约式谈话”。有一次他从游泳馆出来后,在阳台上就和对面阳台的美国人聊了起来。那个美国人说要请他吃饭,经代表团同意,吴建民喊我一起去跟那个美国人吃了饭。
  1971年11月15日上午10时15分,中国代表团精神奕奕地来到了联合国大会现场。会场外,有许多记者,美国警方尽力将他们拦在外面。入场后,乔冠华镇定地坐在中国名牌后的那张椅子上。此时,忽然有记者问他:“乔先生,你现在坐在这张椅子里有何感想?”一直冷静的乔冠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开始仰头大笑。
  “那是胜利的笑,是自豪的笑。面对问题,他仅有的回答是‘我现在的心情不是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同行的翻译、后来成为乔冠华夫人的章含之在回忆录里写道。
  这张乔冠华大笑的照片不仅成为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还登上了中国历史课本。美国媒体形容说:“乔的笑震碎了联合国议事会大厅的玻璃。”那一刻,乔冠华不是代表一个人在笑,那是一个伟大国家重新站回世界舞台的自信与激动。
  “当时我只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作为中国人真光荣!”
  时任联合国大会主席马利克致辞,对中国代表团出席大会表示欢迎。没想到,马利克发言后,要求致辞欢迎中国代表团的人排起了长队。施燕华回忆:
  看了这个场面,我心里充满了自豪,因为我切身感受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会议从上午10点一直开到晚上,对中国致欢迎辞的国家代表一个接一个。我数了数,在这长达一天的“欢迎仪式”中,有50多个国家代表在会上对中国致了欢迎辞。
  最后,大会邀请乔冠华上台讲话。他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上了讲台,开始了近40分钟的演讲。演讲结束后,全场肃静,然后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掌声。当时我只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作为中国人真光荣!
  如今,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已经过去了50年。这50年,是中国践行多边主义的50年,是中国全面参与和支持联合国事业的50年,也是中国持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的50年。对于这一切,施燕华心中感慨良多:
  刚刚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候,我们对于联合国框架下的各项事务,是逐步参与起来的。而现在,国际大事已经绕不开中国。联合国让中国更加开放,中国也让联合国和多边体制更加稳定。
  站在50年后的今天回看那个历史时刻,我的心中除了自豪还是自豪。如今的中国,已经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屹立在世界舞台了!50年也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坚持多边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初心未改,中国也一定会在国际事务和多边体制中发挥更大作用!
其他文献
摘要:2020年江苏省八年级学业质量监测师生问卷数据显示,在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还存在落差,教师感觉和学生感受还是“两回事”;还有相当部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展示,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没有充分激发,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缺场”的现象。针对此现象,提倡构建基于学生立场的教学样态,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产生更浓的兴趣,获取更多的知识,形成更强的能力,发展更好的素养。  关键词:初中英
期刊
摘要:为“理解”而教,基于深度学习的需要、课程改革的诉求、未来公民核心素养的呼唤等。从目标指向、学习机理、核心要素三个维度阐释为“理解”而教的内涵,建构“经验性理解→工具性理解→结构性理解→创新性理解→观念性理解”的“数学理解层级模型”,并结合案例,从情境探学、交流展学、关联拓学、迁移评学、反思省学等五个方面阐明实施路径。  关键词:数学理解;小学数学;深度学习;层级模型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
期刊
摘要:教师专业成长有五个关键性要素:完整的教材研究、丰富的课堂研究、规范的课题研究、深入的专题研究、精细的调查研究。研究就意味着执着,意味着深入,意味着思考,意味着思想,意味着精神,意味着信念。在34年的教学生涯中,这五个方面的研究,促使我的专业能力不断地向深处发展。  关键词:名师成长故事;专业成长;要素  名师成长故事自述之四。本文源自贲友林名师工作室策划的“师说”系列活动,由工作室成员於小丽
期刊
摘要:江苏省自2014年起在国家框架下独立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以问题诊断和教学改进为路径,基于数据探讨大规模科学测试和分析反馈基础上的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形成对全省及区域学生学业质量和学校办学质量的客观判断。对2016年、2018年、2020年三次全省八年级学生英语学业质量监测关键性指标指数作出分析,如不同区域和群体的学生在英语学业质量上的表现程度、存在差距及影响因素,并呈现案例示范和
期刊
摘要:场域,是一种社会空间,也是“社会小世界”。每个带有独特“性格标志”的“场域—惯习”会对身处其中的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理想、教学技能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依托养“崇德尚美”惯习的办公室场域,养“主动对话”惯习的备课组场域、养“自我超越”惯习的比赛活动场域,让青年教师呈现出勃勃向上的生命样态,实现职业生涯的蝶变。  关键词:场域;惯习;崇德尚美;主动对话;自我超越  场域,是一种社会空间,也
期刊
摘要:《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受到了当下大众和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苏轼贬谪黄州期间的代表作之一。但此词并非一开始就是经典:问世时默默无闻,直到20世纪后才受到肯定与重视,最终成为经典。究其原因,一是受时代文化背景的影响,当今通俗化倾向的扩大让这类明白晓畅而意义隽永的古典文学作品广受好评;二是词作本身所蕴含的超旷思想,符合大众对苏轼形象的整体认识,且其普遍性也不断激励后世读者做到达观坦然处世。
期刊
“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衛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振聋发聩、掷地有声。  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这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大势所决定的,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近代以来,实现国家统一与实现民族复兴的
期刊
202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50年前的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这是新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是联合国历史的里程碑,对中国、对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专题通过亲历者口述,向读者重现那一艰难曲折却又激动人心的时刻。  2021年10月25日,习近平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
期刊
开篇 “中国实现完全统一,是历史演进大势”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28日,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首次证实有美军存在于台湾。当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坚决反对美方同台湾地区进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和军事联系。搞“台独”是死路一条,支持“台独”也是一条不归路。  “两岸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台独’是历史逆流,是绝路。”汪文斌说,民进党
期刊
“毛主席对团长乔冠华等人说:我送你们两句话,一句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另一句是阿庆嫂讲的:‘胆大心细,遇事不慌。’”  经过简单的准备后,中国组团进驻了联合国。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人有进入龙潭虎穴之感。著名外交家周南当时作为代表团一等秘书随团前往,之后留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了10年。本文是他的回忆。  毛泽东指示:最重要的是准备联合国大会的第一篇发言  在代表团去联合国之前,1971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