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作文训练中,都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除少数语文爱好者外,大部分学生不喜欢作文。这些学生要么干脆不做,省得为难,要么就是搜肠刮肚,七拼八凑“挤”出些作文一样的东西来交差。如此,其写作效果就可想而知了,长此以往,作文水平的提高无疑是一句空话。
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改变作文教学中的不良现象,使学生变“苦写”为“乐写”。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何把快乐的教育融于作文训练中呢?
首先,培养学生积累的兴趣。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话语都阐述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平时我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的积累和素材的积累。
每周我们开设两节阅读课,学生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进行阅读。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语句摘抄在读书卡片上。学生可以定期交流,并且定期在班里举行“积累比赛”,看那位同学的积累量大、积累质量高。这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积累的热情。
写作素材的积累同样重要。素材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所以从我接手学生开始,就建议他们写生活日记,记录校园生活、家庭生活、 社会生活中的见闻。于是我们的作文中既有校运动会上健儿的飒爽英姿,也有除夕夜一家人围炉的温馨,更有神十飞天的群情激扬。
作文离不开平日的积累,积累成就了作文,学生在积累中找到了乐趣。
其次,融快乐于观察之中。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曾说过: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的观察家。
很多人对自己生活中的很多事,视而不见,虽日日相逢却又浑然不知,到头来大脑空空。从学校到家“ 两点一线”的生活看似非常单调,其实不然,学生还有一定的社会活动,他们所学的教材和课外读物,也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间接体验。学生感到没什么可写,主要在于他们平时不留心周围的事物,不善于观察生活,不善于在生活的海洋中发现那些闪光的浪花。我们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善于选择观察的对象,教给学生具体的观察方法。培養学生深入观察的习惯,观察不仅要我们用眼看,也要我们用耳倾听,用身体去感知,更要用心去思考。在观察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让学生及时记录自己观察的过程和结果,很多人每天看到的也很多,思索的也很多,但不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许多有价值的素材也就随风而去了。所以,学生应把观察与思考与写作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积累足够的作文素材。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写作时就容易得心应手,而不会挖空心思无从下笔了。
再者,以说促写,调动兴趣。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是:老师出完题目,或一言不发,或稍加点拨便“万事大吉”,开始“袖手旁观”,只留下学生在苦思冥想中受煎熬。他们或文思枯竭,无从下笔,坐视时间流失而一无所获,或勉强“挤”出几句,也不成文章,劳而无功。老师再加以不适当的评价,这就会恶性循环,极大地削弱他们的作文兴趣,由此,学生怕作文,厌恶作文也就可以理解了。针对以上情况,我采用了“以说促写”的方法,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让他们有话可说,有啥可写,这样就不致于再望“作文”兴叹了。基本方法是:公布作文题目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对题目的见解,接着让大家展开充分的自由讨论,以便取长补短,相互启发。这时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已经活跃了起来,不少同学争先恐后的发言,这样,大家的思路已充分打开了,同时,经过刚才的纷纷发言,很多同学拥有了可供阐发抒写的立意,可备布局谋篇的技巧等,这就为接下来的写作创造了充分的条件。老师对学生发言进行评析时,一定要掌握尺度,多使用鼓励的话语。点拨时,多增加探讨的语气使学生受到尊重和承认。即使学生说得不好或者不说,也绝不能大发雷霆,对学生全盘否定,要对学生表示理解,并支持他进一步思考后发言。最后再要求学生开始写作,这时的学生个个情趣盎然竟颇有“急不可耐”之感了。我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经过以说促写训练之后所写的作文,无论是速度还是质量均有提高。
最后,因人评讲,适当剖析,培养兴趣。
一般来说,一个班级学生的作文水平可分为三个档次:第一档,思维敏捷,知识面广,在审题立意,遣词造句等方面均有比较扎实的功力;第二档,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大体已掌握了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能做到文从字顺,中心突出;第三档,知识面窄,思维能力差,不善表情达意,语句不通,中心不明。既然如此,讲评时要根据不同档次学生不同的实际需要“对症下药”。比如,对前两档次的学生,讲评时应重在写作技巧的点拨,勉励他们要讲求新颖的立意,要拓宽思路,要精心锤炼语言,力争向高水平发展;对后一档次,则要多从字词句等最基础的方面详加指导,鼓励他们多读范文,多向作文好的同学学习,多写多练勤观察,争取迎头赶上。只有给与他们所需的,帮助他们解决了写作中遇到的棘手问题,他们才能拥有适合各自实际情况的写作技巧。学生一旦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具有了一定的写作能力,那么他们就会在卓有成效的活动中品尝到成功的欢乐,也才能产生更大的写作兴趣。
确实,要使学生作文水平得到提高,我们语文老师应想方设法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惧怕和厌恶,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融快乐教育于作文训练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改变作文教学中的不良现象,使学生变“苦写”为“乐写”。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何把快乐的教育融于作文训练中呢?
首先,培养学生积累的兴趣。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话语都阐述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平时我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的积累和素材的积累。
每周我们开设两节阅读课,学生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进行阅读。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语句摘抄在读书卡片上。学生可以定期交流,并且定期在班里举行“积累比赛”,看那位同学的积累量大、积累质量高。这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积累的热情。
写作素材的积累同样重要。素材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所以从我接手学生开始,就建议他们写生活日记,记录校园生活、家庭生活、 社会生活中的见闻。于是我们的作文中既有校运动会上健儿的飒爽英姿,也有除夕夜一家人围炉的温馨,更有神十飞天的群情激扬。
作文离不开平日的积累,积累成就了作文,学生在积累中找到了乐趣。
其次,融快乐于观察之中。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曾说过: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的观察家。
很多人对自己生活中的很多事,视而不见,虽日日相逢却又浑然不知,到头来大脑空空。从学校到家“ 两点一线”的生活看似非常单调,其实不然,学生还有一定的社会活动,他们所学的教材和课外读物,也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间接体验。学生感到没什么可写,主要在于他们平时不留心周围的事物,不善于观察生活,不善于在生活的海洋中发现那些闪光的浪花。我们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善于选择观察的对象,教给学生具体的观察方法。培養学生深入观察的习惯,观察不仅要我们用眼看,也要我们用耳倾听,用身体去感知,更要用心去思考。在观察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让学生及时记录自己观察的过程和结果,很多人每天看到的也很多,思索的也很多,但不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许多有价值的素材也就随风而去了。所以,学生应把观察与思考与写作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积累足够的作文素材。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写作时就容易得心应手,而不会挖空心思无从下笔了。
再者,以说促写,调动兴趣。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是:老师出完题目,或一言不发,或稍加点拨便“万事大吉”,开始“袖手旁观”,只留下学生在苦思冥想中受煎熬。他们或文思枯竭,无从下笔,坐视时间流失而一无所获,或勉强“挤”出几句,也不成文章,劳而无功。老师再加以不适当的评价,这就会恶性循环,极大地削弱他们的作文兴趣,由此,学生怕作文,厌恶作文也就可以理解了。针对以上情况,我采用了“以说促写”的方法,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让他们有话可说,有啥可写,这样就不致于再望“作文”兴叹了。基本方法是:公布作文题目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对题目的见解,接着让大家展开充分的自由讨论,以便取长补短,相互启发。这时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已经活跃了起来,不少同学争先恐后的发言,这样,大家的思路已充分打开了,同时,经过刚才的纷纷发言,很多同学拥有了可供阐发抒写的立意,可备布局谋篇的技巧等,这就为接下来的写作创造了充分的条件。老师对学生发言进行评析时,一定要掌握尺度,多使用鼓励的话语。点拨时,多增加探讨的语气使学生受到尊重和承认。即使学生说得不好或者不说,也绝不能大发雷霆,对学生全盘否定,要对学生表示理解,并支持他进一步思考后发言。最后再要求学生开始写作,这时的学生个个情趣盎然竟颇有“急不可耐”之感了。我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经过以说促写训练之后所写的作文,无论是速度还是质量均有提高。
最后,因人评讲,适当剖析,培养兴趣。
一般来说,一个班级学生的作文水平可分为三个档次:第一档,思维敏捷,知识面广,在审题立意,遣词造句等方面均有比较扎实的功力;第二档,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大体已掌握了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能做到文从字顺,中心突出;第三档,知识面窄,思维能力差,不善表情达意,语句不通,中心不明。既然如此,讲评时要根据不同档次学生不同的实际需要“对症下药”。比如,对前两档次的学生,讲评时应重在写作技巧的点拨,勉励他们要讲求新颖的立意,要拓宽思路,要精心锤炼语言,力争向高水平发展;对后一档次,则要多从字词句等最基础的方面详加指导,鼓励他们多读范文,多向作文好的同学学习,多写多练勤观察,争取迎头赶上。只有给与他们所需的,帮助他们解决了写作中遇到的棘手问题,他们才能拥有适合各自实际情况的写作技巧。学生一旦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具有了一定的写作能力,那么他们就会在卓有成效的活动中品尝到成功的欢乐,也才能产生更大的写作兴趣。
确实,要使学生作文水平得到提高,我们语文老师应想方设法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惧怕和厌恶,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融快乐教育于作文训练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