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课堂诊断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vi1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个烟雨蒙蒙的春天,一个孤单远去的帆影消失在碧水蓝天之间,诗人望着那帆影消失在碧水蓝天之间,诗人凝视着帆影惜别、惆怅。这样唯美的意境,纯挚的情感造就了《黄鹤楼送别》,这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以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的动人场面再现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创作情景。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我在听蒋老师教授《黄鹤楼送别》时,着重沿着情感纬线,品味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感悟两位大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我截取了课堂里这样一个片段:
  在指导学生找出“依依惜别”这个词表现了李孟二人离别的心情后——
  师:“依依惜别”就是说他们——
  生:不忍分离。
  师:是啊,他们感情深厚,不忍分别。谁来读这个词?
  二、三个学生被指名读后——
  师:谁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多媒体出示第二段)
  一生读,师点击,“藏”字变红。
  师:一齐读读这个变红的字。
  齐读:藏。
  师:藏什么呢?
  生: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了?
  生:他们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
  师:谁来读出这份情谊?
  一生读。
  师:若在平时,他们会在黄鹤楼上干什么呢?
  指名说。(喝酒聊天,饮酒作诗,斟词琢句。)
  师:谁来读这份情谊?
  一生读。
  诊断分析:
  仔细品读课文,全文萦绕在两位诗人惺惺相惜的知音感,不忍离别的依依感之中,这些感觉尤其是前者五年级的学生有过体验,也未必能够理解。那么教室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这种在生活中未曾有过实际体验的情感,引领学生在文本的世界中徜徉?审视上述片段,不免感到有所缺憾。
  一、情境需要更细致地渲染
  多媒体是先进的教学手段,这篇课文意境唯美,完全可以用动情的音乐、动人的画面再现当时的情境,直观地引领学生感受离情别意。可老师只是将课件再次充当了书本的角色,出示了一下第二自然段。然后问:“谁来读?”再点“藏”变红,谁来读?
  二、关键词句需要更透彻的品味
  这篇课文,“依依惜别”是主调,上述片段中,“藏”“一会儿”都很值得品味,老师虽抓住了这几点,但是我觉得仍不够透彻,有点走过场的意味。
  三、朗读需要更深入的指导
  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缺乏对朗读的必要指导。“谁来读?”“一齐读。”朗读指导显得生硬、机械,评价语单调、苍白,学生表现也沉默、形式化。因为没有深入到情感的内核,所以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
  那么怎样引领学生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学有所得,心有感悟呢?我思考了这样几点。
  一、多媒体演示、渲染情感
  精美的课件用得好就是绝佳的促情点,试想杨柳依依,沙鸥点点,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临空,李孟二人长衫飘飘,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眼神不敢交会,伴着萧瑟的音乐,那种微妙的心理状态在这样的情境中铺张萦绕。学生自然而然受到感染触动。
  二、品味关键词句、触摸情感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文中很多词句可以细细欣赏、品味,诸如本片段中的“依依惜别”“藏”,两个“一会儿”,课堂上如让学生自己找一找,“此时此刻,面对这醉人的美景,两个即将分别的朋友有心欣赏吗?你从哪儿知道的?”学生自然而然读到“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话题:他们把这份依依惜别之情藏了起来,藏得很深很深。为什么“藏”?怎么“藏”的?这样赋予词语以丰富的内涵,使這些词语不再静止地“躺”在书上,正所谓“字立而情立”。教学中找准了切入点,就能把学生引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学生也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自然更能读得通透、深入。
  三、重视朗读,升华情感
  阅读是为了让学生借助文本和文章主人公的情感碰撞,将自己通过文字投射进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与之同思想,共呼吸,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教学中,善于抓住重点词语或语句进行训练,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人物形象或蕴含的感情。老师也可以运用自己生动独特的指导语,引领学生走入文本的情境,去触摸文字的情感温度。诸如,上述片段中在指导“依依惜别”时,老师可以这样说:“你能把离别的伤感送进这个词,读好它吗?”我觉得,这样的语言能更好地带动学生的朗读激情,进而诠释领悟这份含蓄深沉的情感。
  我想:如果,我们的课堂,不止于浅表,注重人文内容,引领孩子进入文章的意境中去,相信孩子的思想会更鲜活,情绪会更跃动,他们的精神世界才能得到更好的生成和发展,这才是语文课堂的真正魅力所在。
其他文献
福建省漳州实验中学  【摘 要】  自幼兒园开始,老师就开始让学生接触阅读,或给学生讲小故事,或替学生准备内容精彩易懂的故事书,或让学生自己编小故事进行分享;小学的时候,课本内容也是趣味多多,故事精彩;初中,不但有了现代文阅读,还有了文言文,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了进一步的提高;高中,文言文、现代文的加入,考卷中还出现了经典阅读,把学生的阅读面进一步扩大,使学生的阅读范围更加广泛,阅读的内容更加多样
广西布柳河大桥为145+235+145 m的三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采用弓弦式挂篮悬臂浇筑施工.桥梁上部结构施工周期长,挂篮本身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同时为了保证立模标高的准确
本文结合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提出的一种基于RBF神经网络辨识的智能自整定控制器的设计,并针对实际温度控制系统进行仿真。
本文结合高职教育特点,面向社会需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主线,对高职数据库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
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而在阅读教学中,最困难的也就是怎样启发引导学生的个性阅读,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少教师,在具体的实践中,往往为了追求个性化阅读,而
【摘 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课程标准当中的重要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发展的必要途径。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当中,想要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在学生拥有写作兴趣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并让学生养成坚持不懈的写作习惯。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初中 语文 作文 教学 技巧  多年以来,作文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过程当中的一大难点,也是令众多教师所头疼的问题。学生们缺乏
该文结合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对高速公路桥头跳车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少(林寺)-洛(阳)高速公路在设计、施工方面对预防桥头跳车的经验,最后对已出现的桥头跳车问题,
本文主要探讨城市空间分布的特点,分析其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以安徽省为典型案例,提出发展经济的增长极模式、点轴开发模式和网络开发模式三种设想。目的是重点突出城市在区域
新课程的改革对中学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是强调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情景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