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浩 他有一个庄严的承诺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s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温浩心系民众,情结边疆,敬业治院,成绩斐然。他,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培养,无愧华夏子孙,他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儿子。古人言“言忠信,行笃敬”。身为领导,亦是专家的温浩,三十年前投身社会时,他立下誓言:“一切为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健康”。三十年来,他身体力行,孜孜以求。这个庄严的承诺,就是他无悔人生的写真。
  新中国的儿子
  1957年新中国年轻,共和国正新。金秋时节,温浩出生在天山脚下的乌鲁木齐,和许多同龄人一样,他在新中国的怀抱里成长,在共和国的阳光里长大。从小学到中学,开门办学,学工学农学军,他都紧紧跟随行进,1976年下乡到昌吉州大西渠公社。两年的知青生活让他终生难忘,终生受益。挖大渠、割麦子、盖干打垒屋子、放牧,繁重的体力劳动,让他体味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世世代代农民的不易;贫困农民的坚忍和善良,让他深深懂得了要有爱心,更要关心他人;看到有些农民患有疾病后硬挺着不治疗,甚至还与病魔抗争,他的心都碎了!总想为这些贫困农民做些什么。基于从小生长在医院环境,他决定报考学医,为广大的贫困农民解除病痛。
  1978年,温浩考入新疆医学院医疗系专业,毕业后留校做了一名住院医生。他接触的第一个患者,是一个只有13岁的小男孩,包虫病使得这个曾经灿烂的少年面黄肌瘦,看着他一天天消瘦下去自己竟束手无策,孩子终因感染引发多脏器官衰竭而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深深刺痛了温浩的心。那些天,作为主管医师的他寝食不安!
  从这一天起,温浩就在心里琢磨,能不能有一种系统的治疗方法让这种病少发或不发?能不能有更好的手术方法解决?或者能不能用多种综合方法解决得更好呢?一连串的问题让这位还是住院医生的温浩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
  包虫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尤其是由泡状棘球蚴引起的泡型肝包虫病,在生物学上酷似恶性肿瘤而呈肝内侵润性生长,晚期可向远隔脏器(肺、脑等)转移,临床素有“寄生虫性肝癌”或“虫癌”之称。新疆正是包虫病高发地区之一,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事例举不胜举。
  “理想和目标,永远是前行路上的指明灯。”1985年秋,执著不懈的温浩考取了新疆医学院普外专业硕士研究生,选择的专业方向就是包虫病的诊断与药物治疗,温浩师从姚秉礼教授。早在1965年姚秉礼就在《中华外科杂志》上阐述了肝泡型包虫病的特点、诊断和治疗,成为最早阐述该病的中国第一人。温浩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专业知识,三年中养千只“虫鼠”,管数百包虫病人,并在《中华医学杂志》等发表5篇论著,以优异成绩毕业。
  天道酬勤,天才出于勤奋。1988年温浩人生路上又出现了一次转机。这一年,他硕士研究生毕业,巧逢欧共体有一个关于包虫病在新疆等地防控研究的国际合作项目,正好与温浩的研究方向吻合,而有幸参与。在与外国专家一起深入到阿勒泰山区的农牧区进行包虫病流调的过程中,温浩勤奋出色的工作让外国专家对这个年轻的中国研究生刮目相看,温浩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的专业病知识和研究能力,每当谈起那段日子,温浩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正是我国改革开放这样的机遇,为我开启了一扇了解世界的视窗,在专业技术上和科研思维上都有了很大提高,尤其英语水平也有了长足进步。”
  为了对包虫病进行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研究,机会永远青睐有准备的人,1989年11月,欧共体项目主持人Graig教授和恩师姚秉礼推荐温浩远赴英国求学,获得了到英国利物浦大学热带病学院研修3个月的机会。国际合作的初尝甜果,追踪世界科技前沿的渴望,加之上山下乡的特殊经历,让温浩懂得了如何利用好这来之不易的出国学习机遇。温浩每天12个小时泡在实验里,他的执著、勤奋和不耻下问深深打动了导师,3个月的研修时间被延长到6个月,这让他有了在现代化研究室里探索包虫病诊断治疗的更多机会。1994年,作为多产优秀博士和博士后,有4篇SCI文章被引用了197次,结束留英生涯。在英国导师Craig和New的指导下,获得了全法医药学院临床研修奖学金,作为博士后师从Vuitton和Mantion教授以及欧洲肝脏外科之父Bismuth先生,在肝包虫病的免疫诊断和药物治疗、肝脏外科、包虫病和肝移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六年后,他以熟练的英文为英国、法国、德国的研究生和大学生授课,他的论文和论著在英美重要期刊和论文集发表,前后获第17届包虫病国际大会杰出青年奖,被任命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包虫病专家工作组亚洲协调代表,并受聘为德国乌尔姆大学医学院、法国贝藏松醫药学院和英国萨尔福德大学客座教授。
  年轻的温浩,有着三个不同凡想的理想:培育一支包虫病优秀创新团队;建立一个国内一流的包虫病研究基地;打造一个国际知名的包虫病临床诊疗中心。他把这三个设想以书信的方式寄给了时任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院长苏时务教授。他在信里坦言:如果能得到院方支持,将立即带着国际项目回归母校,报效祖国,报效新疆各族人民。
  此时,已经有多家院所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有他留学的国外院所,还有广州、宁波等国内医院。但他首选要回到魂牵梦绕的新疆,这里是他生长的摇篮,这里有适宜他成才和快出成果的“气候”及良好的“土壤”。无疑,这里有他事业的大舞台。很快,苏时务院长回信,热情邀请有着留英法经历的、凤毛麟角的博士、博士后学子速回新疆。温浩义无反顾归国,踏上了他一生的追梦之旅!
  回国18年来,温浩始终瞄准世界医学前沿,不断创新开拓。他带领一批以临床和基础研究生为生力军的医学科技工作者团队,建立并拓展国内首个肝胆包虫病外科临床技术平台,搭建起集包虫病基础研究、诊断治疗于一体的综合诊疗体系,使新疆迅速成为世界包虫病综合防治中心之一,并协同英、法等国联合攻关免疫研究、系统的动物试验研究、临床治疗、培训等工作。同时,培养和集结起一个医疗、教学、科研群体和博士后、博士、硕士等组成的高学历人才梯队。自己也从一名普通的医生,成长为一名在国内外享有知名度的医学专家、新疆肝胆包虫病外科的领军人物和德艺双馨的医务工作者。   践行以人为本
  2001年底,温浩被任命为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伴随春去秋来,经过三千个日夜磨砺,他的理想变成了现实。他敬业治院成就显著,最令人耀眼的当然是惠及平民大众的“一本两抓”(以人为本,一抓医疗扶贫,二抓远程医学)。
  上任伊始,院内床位不足千张,收入不到2.5亿,有负面评议提及,“医院缺乏战略和人才规划”。温浩敏锐地意识到困境即是挑战。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他认定医院要跨越发展,必须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体现医院的活力,医院定准发展战略和目标。在深入调查论证的前提下,一附院科学地提出了发展规划与奋起“二次创业”的响亮口号,启动了人才的发展新思路,即打造一附院“人才金字塔”,瞄准先进世界医学水平,从院内中心整合入手,与世界知名院所开展了一系列多层次的走出去学习和请进来合作。围绕打造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医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加强医院管理和提高医技质量和水平目标。在用人上,在西北最早创新地提出了医院层级管理,启动中心和科主任及护士长竞聘上岗,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通过“差异化年度目标管理”,力推并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激励机制。
  近20年来,一附院先后与哈佛大学国际医学中心成立了心血管、肿瘤及大动物实验三个合作中心,与法兰西弗朗什·孔泰大学中心医院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中亚地区亚可夫显微外科培训中心、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及北京生物芯片研发中心新疆分中心先后在一附院挂牌。他倡议成立了一附院留学生、博士生研究会,通过国内外交流、科研奖励制,充分发挥高学历人才的作用,使百名博士、数百名硕士、数十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能安心边疆工作,发挥各自潜能,从根本上遏制了人才外流现象。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发展战略是温浩敬业治院的主动脉。他率领医院开展了以专家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医院文化建设,弘扬了老一辈医务工作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2003年8月,医院召开了人才发展战略研讨会,围绕医院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党政服务人才三支队伍的建设,构建了完善的“金字塔”式人才梯队,形成老中青凝聚,共铸一附院辉煌的大好局面,大大提高了医院对接合作的技术平台和综合实力,提升了医院学科的国内外知名度。
  自担任院领导以来,温浩严格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率先垂范,忘我工作。甚至比他年轻许多的科主任们都感叹:“院长工作节奏快得咱们跟不了。”坚持“办院以病人为中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和管理以员工为中心”成为全院的服务理念和工作作风。体现公益性,优化服务流程,完善便民措施,面向基层医疗和农牧区提供多层次服务。
  随着一系列改革措施政策的出台,一附院犹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2年来,开放床位数达2970余张,年收入超过26亿元,门诊量达230万人次,出院人数超过13万人次,手术量近7万台,平均住院天数8.5天,疑难危重比例55%,药品比例36%;在全国医院管理年活动评比中名列前茅,医院获得了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全国三级综合医院病例质量评比一等奖、全国百家改革创新医院、全国城市医院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自治区卫生系统先进集体、自治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无烟医院等,一附院俨然已经成为全疆医疗事业的一张代表名片。目前拥有13个自治区级研究所,9个自治区级质量控制中心,16个特色医技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纵观医院的发展,每一步都与创新管理机制密不可分,温浩说:“我们的创新都是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搭建好人才展示的平台,也是履行大型公益医院社会责任心的必然要求。”
  温浩在医疗卫生战线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和成绩,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99年被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0年至今被评为自治区优秀专家;连续2次被中国医院协会评为全国百名优秀院长,并获“突出贡献院长”和“最具执行力院长”荣誉称号;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多项荣誉。
  赤子献爱心
  温浩的“两抓”,一是抓医疗扶贫,二是抓远程医学。多年来,温浩始终心系边远地区的农牧民患者,先后50余次带领医疗志愿者团队远赴四川、青海、西藏、甘肃、内蒙古、宁夏及疆内各地州包虫病高发的偏远地区,进行“属地培训、现场示教、互助实践”及外科技术培训和手术示范,在新疆创建包虫病诊疗中心14个,定点医院30个,并在四川、甘肃、青海和内蒙建立包虫病协作医院4个,培訓外科医技护团队29个,培训包虫病骨干500余人,培训人员3000余人次。三年来培训流调行程近百万公里,为近15万人发放了包虫病防治科普读物,完成了从个案治疗到群防群治的跨越,有效提高了我国包虫病的整体防诊治水平。在国家、省区专项支持下,温浩带领他的团队通过创机制、建基地、组团队,用汗水和执着奉献改变着西部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状。
  遇到贫困的包虫病人,他带头捐款、免费治疗,解除他们的病痛。2003年,温浩与英法专家同行,奔赴伊犁新源县调研、策划新的合作项目,刚到县医院,一对面容焦急、苍白的夫妇跪在面前哭着求救。原来,他们十七岁的儿子唐柱突然发病入院。经了解,小唐柱患有严重的肝肺脑多器官泡型包虫病,难以手术治疗,现由于病情加重肝衰卧床不起。为了挽救这个年轻的生命,温浩采用研发的新药剂型——阿苯达唑脂质体免费为他个性化施治。用药后奇迹发生了,小唐柱的病灶明显缩小,肝衰逐渐得以纠正,肺、脑转移病灶消肿钙化。此后5年间,只要温浩前往新源,都尽量去探望小唐柱,规范他的诊疗,在他的帮助下,唐柱的病情逐年好转。在得知唐柱想开间小书屋自食其力的想法后,温浩带头捐款捐书,并号召同事和友人也加入帮扶小唐柱的行列中。2009年,温浩及外科团队为他成功实施了肝泡型包虫巨大病灶切除加下腔静脉自体血疗移植修复术。现在,小唐柱已经成为新源县医院一名优秀的推拿治疗师,不但能够自食其力,快乐工作,而且能够善助他人,这也使他的父母再次有了开心的笑容。   2011年5月,一对焦急的父母带来一位面色发黄、腹部膨隆的姑娘找到温浩。她叫周琼,是湖南岳阳大学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一家是专程奔赴千里来找温浩教授求医的。经过检查,温浩发现她患有巨大肝占位,属肝泡型包虫病,由于侵犯肝后下腔静脉闭塞且门静脉胆道受累,生命垂危,只有自体肝移植方有可能一博。在与协同创新中心合作方——解放军301医院董家鸿团队讨论后,制定了针对周琼的自体肝移植手术方案。5月19日,温浩与董家鸿及他们所带领的团队历经约12小时,为周琼实施了全肝离体切除健侧(自体)肝左外叶植入术,切除病灶近4公斤,手术圆满成功。一晃两年半了,现在的周琼活泼可爱,已走上工作岗位。2012年,周琼术后18个月来医院随访时,恰逢原卫生部黄洁夫副部长、法国医科院G.Mantion院士和欧洲肝脏外科肝移植创始者之一H.Bismuth来疆参加第24届国际包虫病大会,当他们看到小周琼术后良好的状态时,共同对该手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近3年的时间里,温浩和他的团队共实施了11例这样的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自体肝移植术,均获成功。
  2013年3月的一天上午,春寒料峭,新疆医科大第一附属医院来了一个18岁的藏族小伙子,经检查,他患的是肝泡型包虫病晚期,已经是肝功能衰竭,合并梗阻性黄疸,生命垂危。温浩所在的肝胆包虫科采取了PTCD介入胆道引流的治疗方法,为其保肝,最终成功切除巨大病灶,病愈出院。据悉,这类手术温浩带队在西藏已做过50多例,包括藏区的宗教人士。
  “为百姓治疗肝包虫病,解除痛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温浩向记者掏出肺腑之言,“我们哪怕是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温浩的“两手抓”,另一手,就是抓“远程医疗”。新疆地域辽阔,基层患者遇到疑难危重疾病都要转诊到乌鲁木齐,不仅路途遥远、花销大,还可能在转诊途中延误病情甚至危及生命。作为新疆大型教学医院的院长,从发挥医院公益性的角度出发,温浩提出“属地诊治、正确转诊、疑难重症少出疆”的目标。医院于2008年4月启动远程医学中心,在全疆各地州市县建立网络协作医院153家,共开展远程会诊4万余例,日会诊60多例,单日最高会诊量达102例。按照三级医院差价统计可节省医保和新农合支出2.4亿元,个人少支出近亿元。作为卫生部包虫病外科救助专家组组长,温浩在全国首创将远程平台应用于包虫病外科救助,实现了与四川甘孜州人民医院等地的定期跨省区会诊,为西北七省区定点医院的包虫病患者打通了一条科学救治疾病乃至生命的“绿色通道”。目前,医院的远程医学工作已拓展至中亚邻国。
  在全国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李斌主任在他所做的报告中谈及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远程医疗,他说:“比方新疆,地域很广阔,人口又分散,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有个远程医学中心,每天的远程会诊平均要达到60例,总会诊近4万例,所以直接给群众节省了住院的费用3亿多元,就使得优质的医疗资源能够辐射到天山南北。”
  已是不惑之年的温浩,仍然青春焕发,充满活力。他敏感、锐利、精明、机智,快人快语。他是医生,有口碑;是领导,有政绩;是专家,有学问;是导师,有学子。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很阳光!他没有像寻常人那样忆苦思甜,也没有豪言壮语,抑或神侃做秀,而是淡淡地回述自己那无怨无悔无恨的人生历程。
  2013年2月7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科技盛典CCTV2012年科技创新人物颁奖典礼》中,温浩作为新疆首位获此殊荣的人物站在了颁奖典礼的现场。捧着奖牌,他发自内心地说:“能够获得这一殊荣,我最想感谢我的团队,没有他们的支持,我走不到今天,这一殊荣是对我和团队的肯定,‘军功章’里饱含了太多的汗水和辛劳,是几代人的努力和奉献,才赢得了今天的荣誉。”
  包虫病专家多米尼克·维通女士原任法蘭西弗朗什·孔泰大学副校长,曾受总统密特朗的接见。1993年退休后,来中国新疆。说到对温浩的印象,她朗声说,“我们认识22年了,他像我的儿子,又是我的伙伴,现在是我的领导。他很努力,很出色,新疆医学院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是他做出了贡献。我希望他继续努力向前。”
  责任编辑 张惠清
其他文献
今年,我受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的邀请,到中文大学作了为期一个月的访问学者。工业化和城市化是香港已经走过的路程,也是中部地区非常关注的现实问题。比较香港和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