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织部分,在小学数学知识部分,贯穿教学始终的是计算教学,由此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他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果。怎样避免计算失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小学生提高能力培养习惯
【正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织部分,在小学数学知识部分,贯穿教学始终的是计算教学,由此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他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果。怎样避免计算失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已迫在眉睫。经过多年的教学,我总结出学生的计算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不看清楚题目下笔
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感觉上的、孤立的现象,不去仔细观察事物之间的特征和联系。所以在抄写数字、符号的时候,没有看清楚就下笔,抄写的数字就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比如:把“1”写成“7”,将“20”写成“26”;把“ ”写成“×”等。在很多时候,脱式计算中上一行的数字到下一行就写错了;或者将不同的数字写成同一个数字;或者在草稿本上计算的结果,誊写到作业本上数字就变了。
2不善于分配注意
有些学生在学习新法则时,只顾高度注意法则的执行,而造成某些口算的错误。比如初学除法竖式计算时,只注意商而未顾及观察余数是否比除数小,而造成商的位数增多的错误。
另外,有些学生在连续做了某些类型的题目后,改动题目,却由于注意未转移,以致张冠李戴,造成错误。如:学生强化练习了16×26 84×26=(16 84)×26=100×26=2600,将题目中的加号改为乘号,有些学生仍会做成(16 84)×26,注意不到符號已经变化了。
还有些“粗心错误”,如草稿纸上的答案未抄到本子或试卷上,三步混合运算只算两步就以为得出结果。这都是由于没有发挥注意的监督功能,只注意前一方面,而遗漏了后一部分,显得“虎头蛇尾”。
3、容易被假想迷惑
有些运算顺序尤其是简便运算方法的错误,除上述的原因外,还非常容易出现被假想迷惑的情况,以为能够进行简便计算,将运算顺序搞错。比如在进行小数简算的过程中,32.78-(8.9 2.78)可以变成分别减去后两个数,而类似的32.78-(8.9-2.78)就不能简算,去括号后要变成32.78-8.9 2.78。
4、多受负迁移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已学知识的影响,即学习中的迁移。如果已学的知识促进知识的掌握,就是正迁移,反之即负迁移。计算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受到负迁移的干扰,影响计算的准确性。比如:计算乘法的时候,不少的孩子就经常出现加法的计算情况。
当我们具体分析了学生错误原因之后,就可以对症下药,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全方位引导。
(1)让学生充分地“说”,把操作和语言结合起来。改变过去计算教学就是学生“算”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说”,说自己的思维过程,并给与适当的指导,交给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同时,重视师生演示操作作用 ,并把操作与语言结合起来, 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有效地发展学生思维.例如:在教授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让学生充分地”说”的同时,边动手 ,边思考,让体会“凑十”过程。
(2)、提倡估算,让学生的直观思维活跃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合理训练
(1) 口算天天练。每节课利用5分钟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单项的计算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练,对于学生难掌握之点易错之处要突出练。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夺红旗、对抗赛、接力赛、口算游戏等。
(2)对比练习。
我在教学中,将易混易错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通过有目的的练习,使学生纠正错误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并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纠正错误。
(3)改错练习。
教师故意将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板书出来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说明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改正过来。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收集错题, 定期上一节纠正错误课,让学生会诊,当“错题医生”,反复练习,便于对症下药。
3、克服粗心,培养习惯。
我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计算容易出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要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教师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由于马虎造成的误,决不能姑息迁就,决不能让学生产生“由于马虎做错的题,没事”的念头,要树立“会做的题一定不能错”的思想。
(1)、重视书写。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要端正,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看错”毛病的发生。教师要率先垂范,对学生有明确要求,作业设计要精心,避免学生产生应付的心理。
(2)、清晰审题。我认为这是计算正确的首要条件, 审题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什么联系。还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简便就简便,,做题前要做到心中有数。
(3)、认真校对。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学生作完题后,再一次校对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做到不漏不错。
(4)、仔细验算。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我认为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计算完一道题后,或采取笔算验算,至少也要采取口算、估算验算;教师对验算要有明确和有力的措施,消除学生计算后再去验算感觉厌烦和抵触情绪。
总之,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时,要把握好每个环节,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主攻目标的教学原则,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小学生提高能力培养习惯
【正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织部分,在小学数学知识部分,贯穿教学始终的是计算教学,由此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他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果。怎样避免计算失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已迫在眉睫。经过多年的教学,我总结出学生的计算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不看清楚题目下笔
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感觉上的、孤立的现象,不去仔细观察事物之间的特征和联系。所以在抄写数字、符号的时候,没有看清楚就下笔,抄写的数字就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比如:把“1”写成“7”,将“20”写成“26”;把“ ”写成“×”等。在很多时候,脱式计算中上一行的数字到下一行就写错了;或者将不同的数字写成同一个数字;或者在草稿本上计算的结果,誊写到作业本上数字就变了。
2不善于分配注意
有些学生在学习新法则时,只顾高度注意法则的执行,而造成某些口算的错误。比如初学除法竖式计算时,只注意商而未顾及观察余数是否比除数小,而造成商的位数增多的错误。
另外,有些学生在连续做了某些类型的题目后,改动题目,却由于注意未转移,以致张冠李戴,造成错误。如:学生强化练习了16×26 84×26=(16 84)×26=100×26=2600,将题目中的加号改为乘号,有些学生仍会做成(16 84)×26,注意不到符號已经变化了。
还有些“粗心错误”,如草稿纸上的答案未抄到本子或试卷上,三步混合运算只算两步就以为得出结果。这都是由于没有发挥注意的监督功能,只注意前一方面,而遗漏了后一部分,显得“虎头蛇尾”。
3、容易被假想迷惑
有些运算顺序尤其是简便运算方法的错误,除上述的原因外,还非常容易出现被假想迷惑的情况,以为能够进行简便计算,将运算顺序搞错。比如在进行小数简算的过程中,32.78-(8.9 2.78)可以变成分别减去后两个数,而类似的32.78-(8.9-2.78)就不能简算,去括号后要变成32.78-8.9 2.78。
4、多受负迁移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已学知识的影响,即学习中的迁移。如果已学的知识促进知识的掌握,就是正迁移,反之即负迁移。计算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受到负迁移的干扰,影响计算的准确性。比如:计算乘法的时候,不少的孩子就经常出现加法的计算情况。
当我们具体分析了学生错误原因之后,就可以对症下药,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全方位引导。
(1)让学生充分地“说”,把操作和语言结合起来。改变过去计算教学就是学生“算”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说”,说自己的思维过程,并给与适当的指导,交给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同时,重视师生演示操作作用 ,并把操作与语言结合起来, 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有效地发展学生思维.例如:在教授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让学生充分地”说”的同时,边动手 ,边思考,让体会“凑十”过程。
(2)、提倡估算,让学生的直观思维活跃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合理训练
(1) 口算天天练。每节课利用5分钟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单项的计算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练,对于学生难掌握之点易错之处要突出练。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夺红旗、对抗赛、接力赛、口算游戏等。
(2)对比练习。
我在教学中,将易混易错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通过有目的的练习,使学生纠正错误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并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纠正错误。
(3)改错练习。
教师故意将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板书出来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说明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改正过来。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收集错题, 定期上一节纠正错误课,让学生会诊,当“错题医生”,反复练习,便于对症下药。
3、克服粗心,培养习惯。
我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计算容易出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要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教师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由于马虎造成的误,决不能姑息迁就,决不能让学生产生“由于马虎做错的题,没事”的念头,要树立“会做的题一定不能错”的思想。
(1)、重视书写。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要端正,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看错”毛病的发生。教师要率先垂范,对学生有明确要求,作业设计要精心,避免学生产生应付的心理。
(2)、清晰审题。我认为这是计算正确的首要条件, 审题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什么联系。还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简便就简便,,做题前要做到心中有数。
(3)、认真校对。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学生作完题后,再一次校对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做到不漏不错。
(4)、仔细验算。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我认为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计算完一道题后,或采取笔算验算,至少也要采取口算、估算验算;教师对验算要有明确和有力的措施,消除学生计算后再去验算感觉厌烦和抵触情绪。
总之,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时,要把握好每个环节,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主攻目标的教学原则,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